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英语习语探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英语习语探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引言

范克(Funk)在《词源》一书中说:“词汇常常隐藏着传奇故事,它往往把我们引入神话和历史,使我们了解伟大的人物和重要事件”。的确如此,《圣经》中许许多多的习语背后就隐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在英语学习中我们也常常会碰到这些源自《圣经》的习语,尤其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本文从《圣经》对英语文学、英语语言及修辞的影响等几方面加以阐述。

二、《圣经》对英语文学的影响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对整个西方文化有着深远影响。法国作家雨果说过:“英格兰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是莎士比亚,是英格兰造就了莎士比亚,但造就英格兰的却是《圣经》。”可以说《圣经》孕育了西方文化,抽去了《圣经》,西方世界就要倾斜,以至今天,人们还用基督教文明一词来指西方文明。《圣经》是英美文学家创作的重要源泉,许多著名的英美文学作品都直接取材于《圣经》。从古英语时期开始,由于教会对文化的垄断,文学作品就与《圣经》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个时期的作品主要以诗歌为代表,作品的情节也大多取自《圣经》或有关《圣经》的故事。早在公元七世纪末拉丁文《圣经》传入英国不久,就陆续出现了西德蒙谱写的诗歌《创世记》、辛纽武甫创作的《基督》、《使徒的命运》、约翰・ 曼德尔爵士创作的《曼德维尔爵士》等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这以后的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均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圣经》地影响,其中不乏大家比较熟悉地文学作品,如: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在其作品中就常引用《圣经》中的典故。有人做过统计,莎翁在每一出戏剧中引用《圣经》的平均次数多达142次。比如大家熟悉的《威尼斯商人》中的最后一场,罗兰佐感谢鲍西亚尼莉莎:“你们像是散播吗哪的天使,救济着饥饿的人们”。“吗哪”(Manna)的典故就出自《旧约・ 出埃及记》第十六章:The people called the bread manna. It was white like coriander seed and tasted like wafers made with honey(七天七夜被困在沙漠中的饥饿的以色列人,不知道周围地面上出现的白色圆物状的东西为何物,摩西就告诉他们说:“这是主给你们吃的食物,叫“吗哪”,“吗哪”指“天降的美食”)。《圣经》中的《创世记》,上帝开天辟地,但这个故事就被众多作家所引用,如拜伦的神秘剧《该隐》、沃尔特・惠特曼的《草叶集》等。其中最经典的还要数十七世纪英国清教革命时期的另一著名作家约翰・弥尔顿的传世佳作《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作者在这些作品中,以长诗的形式阐释了人类不幸的根源是因为意志薄弱,经不起引诱而丧失了乐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二十世纪具有重要影响的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的名著《太阳照常升起》,整个作品的基调都是受《圣经》的启发而来,尤其是作品的题目更能体现《圣经》的影响:“Generations come and generations go, but the earth remains forever. The sun rises and the sun sets, and hurries back to where it rises. The wind blows to the south and turns to the north; round and round it goes, ever returning on its course. All streams flow into the sea, yet the sea is never full. To the place the streams come from, there they return again. All things are wearisome, more than one can say”(《旧约・传道书》,第一章)。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特・ 勃朗蒂的《简・爱》,主要故事情节的构思也都包含了《圣经》故事的隐喻,尤其是小说结尾部分的大火颇有《圣经》中施洗约翰所预言的,耶稣将用圣灵与“火”给世人施洗的意味。这些例子都有力地证明了《圣经》对西方文化经久不衰的深远影响。

三、《圣经》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除了在文学方面的显著影响外,《圣经》中的习语还融进了英美的日常用语,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语言,如:“At the eleventh hour”(尚来得及的最后时刻)、“The day of judgment”(末日审判)、“Black Friday”(黑色星期五) 、“Noah's ark”(诺亚方舟)、“Scapegoat”(替罪羊)等等。《圣经》中一些人物的名字也被直接用来代表某一特定类型的人或事,如:“Wise as Solomon” (像所罗门一样的智慧过人);“Greedy as Ahab”(像亚哈一样的贪婪);“Devout as Abraham”(像亚伯拉罕一样地虔诚);“Eloquent as Aaron”(像亚伦一样地能言善辩)等等。有些习语甚至成为人们处世的准则,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地信念和言行,如《圣经》告诫人们:“Therefore do not worry about tomorrow, for tomorrow will worry about itself. Each day has enough trouble of its own”( 一天的难处一天忍受就够了,不要无端担忧明天,《新约・ 马太福音》,第六章);“Listen to advice and accept instruction, and in the end you will be wise”(听劝教,受训悔,使你终究有智慧,《旧约・ 箴言》,第十九章);“Make a tree good and its fruit will be good, or make a tree bad and its fruit will be bad, for a tree is recognized by its fruit”(判断一个人,看其所作所为就知道,《新约・马太福音》,第十二章)等等。

四、《圣经》中的修辞

《圣经》中用得更多的是一些比喻和象征,如:“To put new wine into old wineskins”(《新约・马太福音》, 第九章, 把新酒放在旧皮囊里,指两种事物格格不入);“Ask for bread and be given a stone ”(《新约・ 马太福音》,第九章,想要面包,反而给石头,比喻得非所求);“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新约・ 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 心有余而力不足);“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旧约・ 出埃及计》, 做无草之砖, 指根本做不到的事);“I am nothing but skin and bones; I have escaped with only the skin of my teeth"(《旧约・约伯记》, 第十九章,上帝使约伯倾家荡产, 疾病缠身, 以考验他是否坚信上帝。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人抛弃了他,但他忍受着, 他对朋友说:“我的皮肉紧贴骨头, 我只剩牙皮逃脱了”,这里指除生命外全部丧失)等等。林肯也曾借用《圣经》,在他仅有272个字以简短而著称的Gettysburg Address中将全人类视为上帝所造,且不分贫富贵贱:“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在论及《圣经》这部文化典籍时,美国第六任总统亚当斯说:“《圣经》是知识与德行的无价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圣经》的语言简练、朴实,自然、优美;其文学修辞手法除了比喻、象征,还有夸张、双关、委婉、矛盾等;其文体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等。《圣经》以当时流行的隐喻和象征述说人生和历史的哲理,后世读者能被它所吸引,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五、结束语

于冠西说:“人类文化从整体上说, 是各国、各民族文化汇聚、交流的产物”(1985)。“任何国家的文明, 来自外来影响的产物总是多于本国的发明创造。如果有人要把英国文化中任何受外国影响或源于外国的东西剔除掉,那么,英国的文化就所剩无几了”(赖肖尔, 1981)。英语民族文化是多民族长期磨合、交融的结果,《圣经》的影响尤其深远。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学习和欣赏英语《圣经》必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英语, 增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本研究系广东省高等学校英语教改与实践培育项目成果之一,并得到高等教育出版集团外语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资助。]

钱艳平: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