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有效教学不应忽视“学情判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有效教学不应忽视“学情判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减负增效掀起了又一轮的课堂教学大讨论: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教有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行为最有效?什么样的教学评价最有效?毋庸质疑,这些都是高效课堂必须回答的问题。

笔者认为,除去这些问题,我们还有一个前提性的工作应该要做,那就是学生的学情判断。忽视这个步骤,我们的备课、教学就会像生长在贫瘠土壤上的植被,要么长不大,要么后劲不足。

一、 从两则课例看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准

先来看看最近听到的两个课例:

一节是八年级政治《抵制不良诱惑》。这节课教学目标有二:一是深刻认识黄赌毒等不良诱惑的危害;二是学会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教者从《西游记》中的诱惑开始教学,接着让学生说说碰到过哪些诱惑,这些诱惑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良的。学生的回答较散,用去了许多时间。这样前后十多分钟后教者才引出课题,出示目标,开始对“黄赌毒”的危害进行讲解。讲解时无一例外的按照先读书、再看图、然后讨论,最后教师再统一强调的顺序进行。后来时间匆忙,这一内容匆匆代过。

另一节是九年级语文课《阿长与山海经》。教者导入课文后,先后提问了这样一些问题:文中对阿长的称呼发生了几次变化?从文中找出作者对阿长的评价的句子,并说说这样称呼的原因?你觉得长妈妈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会有特别的敬意?新的敬意指什么?两个敬意有区别吗?为什么会产生敬佩之情?《山海经》是怎样一本书?一大段的提问之后,执教者提出让学生设想一下阿长会怎样去买书?会有怎样的曲折?再讨论这其中是否饱含着对作者的爱?再次归纳一下长妈妈的形象。最后让学生假想:长妈妈如果健在,看到这篇文章会对作者说什么?

在课后的讨论中,老师们都针对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进行了讨论。两门学科的老师都持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老师的问题切口有层次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学生回答的“正确率”较高,课堂效果好,效益强;另一种意见却截然相反,认为教师提问的问题难度较低,较散,是学生能在短时间内,不需要太多努力就能完成的,可以对问题进行整合或压缩时间的处理。

笔者是赞成后一种观点的。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汗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根据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了解教学重点、难点,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情景之中。从课堂效果来看,两位教师问题的设计虽然达到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情景之中”的目的。然而,却存在着“问题过多,过浅,有满堂问”的嫌疑,“这样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向高层次迈进”。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需要充分的学情判断,这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能力。一般认为:有效教学,无论从教的方面说,还是从学的角度说,都离不开对“学情”的考察。其实它包含的两个方面:一是学前学情,即教学开始前,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知识储备状况、能力基础等已有情况的把握,这直接影响着教者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和问题的设计等等环节;二是学时学情,即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动态把握。

二、 从学前学情看教学目标和内容是否有效

在回答教师讯问“为什么学生总能和他配合的那么默契”时,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于永正讲到: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教,而是我的教如何去配合学生的学。我认为:这是基于学情的有效教学的最典型特征。

然而,在实际教学设计过程中,真正养成这个习惯的很少,基本上属于“非不能业,乃不为也”。来看最近一次学校内部备课笔记检查的一组数据:在9门学科63个样本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是知识的呈现,有教学手段与方法设计的不到二分之一,有学情分析的更少,只有14个样本。再统计分析这14个样本,又发现:写有学情分析的样本中,大都比较简单,“估计、应该能运用”等一类的词语出现频率较高,学情表述基本上是三言两语,只见判断,不见分析;只见结论,不见过程,停留于浅度的描述和印象的判断,深度不够。

用这样的设计去面对不一样的学生,针对性缺失,这样的教学当然谈不上有效。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上完课后抱怨:“学生怎么这么差,连某某知识都不会,叫我怎样上下去。真不知道以前的老师怎么教的!”照理,这种说法也可算做学情分析,但是这种分析又太粗浅了。深入想一下:学生差在哪里?差到什么程度?该如何弥补?我的教学设计有没有估计到这种差并体现在设计中?如果我们能提前去做一做学情分析与调查,我想这样的抱怨是可以少一些或是没有的。

再说教学内容。基于学情判断的教学内容选择,上海师大博导王荣生有个通俗说法: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而现实是,我们许多教师把教材章节中的要点即作为“教学重点”。殊不知,你的重点在教材可能中如此,但不一定就是教和学的重点。因为它可能很好理解,学生一看就懂,就能掌握?还看上述两个例子:黄赌的危害之与毒和的危害孰轻孰重?教学时是否应该有侧重?我对长妈妈称呼变化的经过和原因如何?这样的问题如不加分析,一概作为教学重点而兴师动众的“重点关注”,那么你的教学就叫“少慢差费,重复机械”,与有效教学是相去甚远的。

三、 从学时学情看教学过程的有效

刚才讲到,学时学情即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动态把握。对此刻学情的把握与分析,其实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经历及其经历后获得的结果,他反映着教学流程与教学效果,是对我们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证据。

我们提倡的课堂应是低耗高效,课堂的主人应是学生,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质应是学生学习环节的构成。但课堂上往往是,我们的教师活动比较有结构,比较完整的。但相反的是,学生的“学的活动”显得非常零散,没有结构,不完整,蜻蜓点水,甚至被老师带着走马观花,请君入彀。更大的问题还在于教者和评价者被表面的热闹所吸引,对被淹没的“学生的学”失去了应有的关注,这同样是忽视学情的表现。

课改之初曾有这样的一个例子:统计某老师的提问共计42次,学生回答正确36次,其中一次性正确31次,基本正确4次,错误2次。老师们评课时大都肯定这是一节成功的公开课。课堂环节如行云流水,教者启发到位,师生互动覆盖面广,学生掌握得很好。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这样的课堂是“虚幻的繁华”,45分钟42次提问是怎样的密度?学生独立阅读的时间在哪里?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哪里?思维碰撞的机会在哪里?这一切都无从谈起。表面的热闹迷惑了听课者,也让执教者忘乎所以。教师设计问题的难度过低,学生成功的水平远远高于60~80%的正常区间,过于简单的内容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去做。事实上即使现在,高耗低效的课堂仍不绝于我们的身边。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学情的把握,只顾及了自己的教。

那么,课堂上什么样的学时学情是有效教学的外在表现呢?我们应该看到:学生对学习内容表现出较大的兴趣,认真倾听,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张弛有度,课堂活动明显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能独立去解决实际问题等等。当然,考察学时学情的角度很多,这里不可能面面俱到。

真正有效的教学只取决于学生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围绕学生的能力水平、认知倾向等因素去取舍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活动方案,选择最佳策略,从而促进学生向前发展。

(吴志远 江苏省金坛市社头中学 2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