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荣昌河包斜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荣昌河包斜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说起古塔,重庆人并不陌生。山环水抱的重庆像极了一幅开合有度的泼墨山水,古人就用古塔点缀着这幅绝色丹青:长江南北两岸耸峙山巅的文峰塔锁住了东去的浩浩长江,觉林寺里伫立的报恩古塔镇住了十里南山……不过这些古塔多数建于清代,格局较小,年岁也不长。要想寻到更有趣味的古塔就得一路向西,一直到荣昌县河包镇。

报恩寺石塔:重庆现存最早的宋塔

报恩寺塔位于荣昌县城以北三十公里的河包镇北侧的金凤山上。清代光绪年间编纂的《荣昌县志》记载:“报恩寺白塔建于宋绍兴二年。”绍兴二年即公元1132年,这座白塔距今已有881年的历史,它比著名的大足北山白塔早15年,比北碚塔坪寺宋塔早36年,是当之无愧的 “重庆第一塔”。

与重庆其他古塔一样,报恩寺塔是一座石塔,外型上采用仿木结构楼阁式,平面四方形,共九层,通高16米。时间在这座近900岁的古塔上刻下了太深的印迹,塔顶与塔刹早已不见了踪影,每层的塔檐风化得支离破碎,壁龛里安坐的佛像也大多损毁。而正是这样一座“破败”的古塔,却留下了珍贵的历史信息。

与重庆的另外两座自明清两代历经培修的宋塔——大足北山白塔、北碚塔坪寺塔不同的是,报恩塔自建成以来便未经大规模的修葺,这也使报恩塔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宋塔的原貌:报恩塔每层檐下使用的“一斗三升”的斗拱结构,是宋代建筑的经典做法;底层四根圆雕龙柱虽然略有风化,但仍能看出苍龙翻滚的气势;而柱枋间浮雕的龙凤形雀替更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白塔寺:跨越两县的宏大寺院

与在古塔一旁忙着春耕的老人攀谈,得知这座古塔原是白塔寺的一部分,古塔周边的一整片山坡曾经都是寺庙的范围,“原来有前后两个院子,宽的很。可惜‘’时期被拆了。”清代的县志也有相关记载,清晰地记录着白塔寺在河包场外,古名成化寺,又名报恩寺,寺庙的后殿属于大足,前殿则迈入荣昌境内,确实是一座横跨荣昌、大足两县的宏大寺庙。

刊刻于清代乾隆年间的《重修报恩寺碑记》记载了白塔寺的优美环境与不凡气势,所谓“屹峙嶒嶙,水流环润,顶肖金龟,形模灵凤。后有浮屠九级,势凌丹霄,奇花异卉杂植丹台,四时争巧。佳客登临,恍若有武陵桃源风度。”闭上眼睛,似乎还能想象出那幅山环水抱,四时花香,古塔耸立的清幽景象。

根据史书记载,这个有着“武陵桃源风度”的古寺却是身世坎坷,白塔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而我们看到的报恩塔便是那座寺院的遗物。经过宋元之交的的战火,白塔寺也被毁于一旦,直到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才又重修。可好景不长,明末张献忠入蜀,又一把大火将重建只有几十年的白塔寺焚毁。直到清代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才在当地人王守茂的倡议下得到第二次复建。经过这次整修后,白塔寺“殿庑、路坊、钟楼、鼓阁等次第一新”,四川总督孙士毅还为新修的白塔寺题写了“智珠郎耀”的匾额。

清代圣塔:倾斜度远超“比萨斜塔

古寺虽已不在,但历经近900年的白塔寺可不仅仅遗留下这座孤零零的宋塔。询问老人周边还有什么古物,老人放下手头的农活,热心地指引记者去看在当地人眼里最神奇的圣塔。

从报恩塔向南,翻过一座山头,眼前赫然出现另一座石塔,与报恩寺塔历经800余年依然挺立不同的是,这座石塔却是一座斜塔。石塔倾斜得着实厉害,以至于我第一眼看到就有扶它一把的冲动。简单估摸,古塔偏离垂直线足足有15°,倾斜度达到惊人的25%,比著名的比萨斜塔足足倾斜两倍。

老人说,从他记事起,这塔就这么斜着,解放前,这座塔的香火甚至胜过白塔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金凤山上还曾暴发过一次百年罕见的山洪,洪水夹带着沙石冲下来,山上的民房被冲垮过半,村民们以为斜塔挺不住了,没想到山洪过后它依然歪着屹立在此。

根据形制,这座石塔应是一座典型的僧塔,也就是安放高僧舍利的舍利塔。这种塔原是藏传佛教的一种佛塔样式,随着清代藏传佛教大量传入内地,在靠近藏区的巴蜀地区广为流传。

整座石塔由塔刹、塔颈、覆钵形的塔身、须弥座式的基座、基座下的地宫五部分组成。与其它喇嘛塔简单的相轮式塔颈不同的是,这座僧塔的塔颈处理得极为繁复,以八面楼阁为中心,楼阁每面中各端坐有佛像一尊,楼阁翘角飞檐,檐下施斗拱,楼阁下为由云纹基座承托,楼阁上饰莲花宝座。

老人说,当地人都说斜塔之所以“只斜不倒”,是因为塔下的地宫里埋着高僧的舍利,镇住了这座塔。其实按照科学的说法,所有发生倾斜的建筑都是因为地基沉降率不同造成的。斜塔在建成之初一定是直立的,只是工匠在选址时,将僧塔地基开在了土层交界的地方,塔下土质有差异,一边疏松,一边坚硬,随着地基沉降,石塔逐渐向一边倾斜,形成斜塔姿态。工匠不经意间的一次失误竟然造就了这个旷古奇观。

明代地宫:安放舍利的佛塔僧冢

历史悠久的大型佛寺往往会在寺庙周边建有规模宏大的僧塔墓群,用于安放历代高僧的舍利,著名的少林寺塔林便是一处著名的僧塔墓群。既然是报恩塔群,眼前的斜塔却是孤零零的一座,难道其他的僧塔已经随着白塔寺一同消失了吗?

带着疑问,我们沿着山麓继续寻找,终于在报恩塔北侧发现了一片僧塔群,从残存的僧塔判断,这处僧塔群的历史要早于建于清代的斜塔,这应该是白塔寺在明代重修后建立起来的明代僧塔群。僧塔历经500余年的风雨侵蚀,大多数已经坍塌,但从仅存的两座僧塔判断,原有的僧塔也多数是覆钵式造型,只是相较于斜塔繁复精美的装饰,这些僧塔造型更为简洁。

还在遗憾地搜寻着散落在地上的僧塔构件,一只脚却陷进了一个大坑,踉跄着把脚拔出,拨开洞口的杂草,却惊喜地发现,这是一处已经被打开的僧塔地宫。小心地打起手电向地宫张望,地宫内已被盗掘得空无一物,不过地宫原有的形制却未被破坏。地宫由石材垒砌,深有近3米,整个地宫由四根粗壮的方形石柱支撑,地宫的四壁上则是一圈壁龛,地宫的顶上是一个雕刻精美的莲纹藻井。看来这是一座僧人的合葬地宫,僧人火化后的舍利就装坛放置在这一个个壁龛中。

回头远眺,报恩寺塔掩映在春日的油菜花海里,我又想起了古人对白塔寺“后有浮屠九级,势凌丹霄,奇花异卉杂植丹台,四时争巧。佳客登临,恍若有武陵桃源风度”的描绘。亭台楼阁虽已坍圮,晨钟暮鼓也早已不再,但石塔却依然这般古意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