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设读写,扎实训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教师要理顺读写的关系,只有实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读为本,读写结合,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不断获得,不断积累,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读写的训练,将训练真正落实到实处,构建有效课堂。
【关键词】和谐氛围学法引路以读促写拓展读写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由此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教师要理顺读写的关系,只有实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读为本,读写结合,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不断获得,不断积累,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读写的训练,将训练真正落实到实处,构建有效课堂。
一、创设和谐氛围,让学生品尝语言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着。课堂上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宽松的语文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学生才会兴致高涨,师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和谐的氛围中才会共同品尝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共同体验健康、丰富的审美。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要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交流平台,使学生感到宽松、坦然、自由、愉悦,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在这种氛围中,可以自由自在地思考、探究,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材内容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有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和观点的争论,有问题的质疑、矛盾的激发和障碍的排除,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与知识,使语文教学课堂充满了创造色彩。
梁老师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在体会“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在学生充分品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船夫的驾驶技术这么好,现在呢,我们来当当小游客,也来坐坐小艇,好吗?那,我们前后几位小游客坐一只小艇,想象一下:“一路上,你们遇到了什么情况?船夫是怎么做的?你们会对船夫说什么或问什么?明白吗?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说。”学生在充分思考后有的学生说:“船夫,你真了不起,河道这么窄,也能平稳地穿过去。”老师顺势引导学生想象:河道窄得怎样?是怎样拥挤?学生纷纷发言,体验异彩纷呈,动态生成的信息也丰富多彩;也有的学生说:“威尼斯不但风光独特,而船夫的驾驶也同样独特……”在引导学生体会人们与小艇的关系时,学生先汇报了课文里列举的几种关系后,老师继而引导:“如果是你来到威尼斯,又可能会乘小艇干什么?”此时学生想象的欲望被打开了,有学生说:“我会坐着小艇去圣马可广场和那些白鸽玩,还会跟船夫聊聊天儿。”老师接着说:“对,那数不清的鸽子飞起飞落的景象,也是威尼斯特有的生活情趣。”有学生引用课前收集的资料,说:“运河上有专门唱夜曲的船,我还会乘小艇去听夜曲,听说意大利的歌女是最出名的”。有学生甚至还说会乘小艇去购买玻璃制品或工艺品,因为意大利的工艺品是世界闻名的。正是由于老师创设了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所以学生能畅所欲言,想象多姿多彩,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学法引路,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说明的基本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情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可见,通过把握文章形式,学会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极有帮助。
俗话说,授之于“鱼”,不若授之于“渔”。学法的引领,让学生的自主阅读“如鱼得水”,真正实现了“自主”学语文的初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特别是在主题阅读学习实验中,我注意结合教材中重点讲读课文的文章形式,学习中渗透学法,课堂尾声总结学法,并推荐阅读书目,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大量课外阅读,效果非常好。如在教学第十二册课文《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由于学生接触议论文较少,所以我从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设置问题,让学生精读,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再点拨思路,然后又选择苏教版的另一篇议论文——《学与问》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两篇文章的异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保证知识迁移的质量。经过反复讨论、分析、总结,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议论文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观点,然后列举具体事例阐述观点,而且语言必须准确,有逻辑性”。这样的一种阅读思路,也就是帮学生拿到一把开启议论文阅读大门的钥匙,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以读促写,让童心触摸文本
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书声朗朗本身就是语文味的重要体现。学生的语感是靠读读出来的,而不是靠分析出来的,让学生在身心舒畅的状态下以一颗纯真的童心接近文本,从读正确,读通顺到读懂、读流利,再到读出感受,读出味道,文字经过不断的读,才会彰显出它独特的魅力。
“读”是积淀内化语言材料的过程,要将吸收的语言现象生成为运用自如的资源,还需经历一个模仿迁移阶段。“写”随“读”之后及时跟进,趁热打铁。这样依葫芦画瓢,既降低了写的难度,增强写的自信心,又巩固了读的成果,提高读的效益。如教学《唯一的听众》一课,在品析老人“平静”神态环节时,我想学生已经有五年的阅读经验了,有能力通过联系上下文去体会老人“平静”眼神中所包含的意义,通过引导,学生能够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学生们有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解读,“这眼神中包含着对作者的鼓励”、“这眼神中包含着对作者的期盼”、“这眼神中包含着对作者的肯定”、“这眼神中包含着对作者的赞许”……这一句句话从孩子们的嘴里迸出,让我看到了思维的火花在碰撞。在这个时候我将读书、品悟与想象相结合,设计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的心理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出老人那无声的力量对作者的巨大影响。实现读书写作相结合,设计小练笔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