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引向人生、现实、哲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引向人生、现实、哲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话题探讨

写作的一大忌讳是流于肤浅。肤浅可能表现为:就事论事,人云亦云,流于表面、片面、武断、主观等。那么,怎样才能将文章写得深刻?什么是深刻?深刻就是认识事物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什么是本质?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属性,如一种规律、特质等。那么,如何透过现象到达本质呢?方法有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由表及里等。另外,将思维引向人生现实哲理层面,可以让立意更为深刻。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中写得深刻的片段是怎样做到的。

写法借鉴

论述对象1:门和窗 关键词:以小见大

原文回放

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门。而不开窗的屋子我们还看得到。这指示出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屋子的本意,只像鸟窠兽窟,准备人回来过夜的,把门关上,算是保护。但是墙上开了窗子,收入光明和空气,使我们白天不必到户外去,关了门也可生活。(选自钱书《窗》)

评析:以小见大是将文章写得深刻的基本方法。典型的例子是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从自己的私事――妻、妾、客人都认为自己比徐公美,尽管事实并非如此――看到了一个人可能受到的蒙蔽,而这种蒙蔽对于国王是非常有害的。以小见大的方法很具体,很有说服力。钱书对于门、窗的讨论,通过引入人的需求(门是需要,窗是奢侈),从门、窗的小中见出了人生的大。

论述对象2:人生信条 关键词:以小见大

原文回放

拿上边的任何一条,推衍到老练、通达的成年期中,实践于你的家庭生活,或者你的工作,或者你的社区,或者你的生活圈子,都行。它贴近真实,清晰明了并且坚实可靠。想想这样一个世界,它将许愿给我们大家――整个的世界――每天下午三点钟都有小甜饼和牛奶,然后盖上我们的毯子睡一觉;或者,要是所有的政府都奉行这么个基本政策,交还它们捡到的东西和收拾好它们自己的一摊子。这仍然是个忠告,不论你们年纪多大。――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选自富尔格姆《信条》)

评析:这是另一个以小见大的例子。富尔格姆讲人生的信条,这信条竟然是幼儿园学过的一些条款。任何一条,都可以践行于中年,甚至老年。许多道理本质上是简单的,就像数学的公式一样。以小见大,就是要在看似浅显、微小的细节中看出深刻、本质的东西。

论述对象3:如何对待时间 关键词:由表及里

原文回放

“渐”的本质是“时间”。……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故佛家能纳须弥于芥子。中国古诗人(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国诗人(Blake)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选自丰子恺《渐》)

评析:丰子恺先生讲到的“渐”,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本质。他一开始描绘了许多“渐”的现象,感叹其“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接下来,揭示其本质,并从人生哲学的角度,呼唤一种睿智宽厚的“大人格”和“大人生”。文章由表及里,从时间谈到人生该如何度过,发人深省。

论述对象4:奥林匹克精神 关键词:比较辨别

原文回放

奥林匹克精神为逐渐变得镇静和自信的青年所崇尚。奥林匹克精神同纯粹的竞技精神是有区别的,奥林匹克精神包括但又超越了竞技精神。我想对这一不同之处作出详细阐述。运动员欣赏自己作出的努力。他喜欢施加于自己肌肉和神经上的那种紧张感,而且因为这种紧张感,即使他不能获胜,也会给人以胜利在望的感觉。但这种乐趣保留在运动员内心深处,在某种程度上只是自得其乐。那么设想一下当这种内心的快乐向外突发与大自然的乐趣和艺术的奔放融合在一起,当这种快乐为阳光所萦绕,为音乐所振奋,为带圆柱形门廊的体育馆所珍藏时,该是何等情景呢?这就是很久以前诞生在阿尔弗斯河岸边的古代奥林匹克精神绚丽的梦想。在过去几千年里,正是这一迷人的梦想使古代世界凝聚在一起。(选自顾拜旦《奥林匹克精神》)

评析: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通过比较能很容易地看出不同事物的差异,在比较中凸显事物的本质特点。奥林匹克精神与竞技精神有何异同,作者讲清楚了这点,就讲清楚了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比较的方法给事物一个准确的位置,比漫无边际地论述更有效。

论述对象5:厄运 关键词:比较辨别

原文回放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圣经》 的 《旧约》启示给人们以幸福,而《新约》则启示人们通过战胜苦难去获取幸福。在圣诗中,哀歌是与颂歌相伴的,而圣灵对约伯所受苦难的刻画比对所罗门财富的刻画要更动人。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从这图像中去汲取启示吧。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选自培根《论厄运》)

评析:这是另一个比较辨别的典型例子。培根在整篇文章中,对厄运的论述与对幸运的论述相伴相随。可以这样认为,幸运和厄运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想要讲清楚任何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都必不可少。我们在论述到同样概念的时候,如成功(失败),善(恶)等,要注意这一点。

论述对象6:善良 关键词:探究因果

原文回放

然而人们还是喜欢善良、欢迎善良、向往善良。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摆脱没完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实现健康的起码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这就是善良的力量。善良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人的。它属于人,它属于历史属于文明属于理性属于科学。它属于更文明更高尚更发展得良好的人。它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善良也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精神的平安,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乐观。(选自王蒙《善良》)

评析:为什么人们喜欢善良?作者探究原因,发现善良是一种力量,一种仅属于人的力量。善良体现了人类的智慧、远见、自信,是一种文化、乐观。通过探究因果,王蒙先生对善良的论述丰富、深刻,很有说服力。

论述对象7:人 关键词:哲理

原文回放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选自帕斯卡尔《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评析:对哲理的引述能使文章深刻。哲理是人类对宇宙自然与人生的思索,好的作品给人哲理上的启发。思考人生、思考人的处境,总能让文章更深刻。

论述对象8: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关键词:辩证说理

原文回放

称传统文化为祖宗的丰富遗产,说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应该是不为过分的。……说传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社会前进的包袱,也是不为过分的。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是一大学问,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的非时装。传统不是可以逐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和虫体本身;精确点说,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但是传统也不是神赐的天生的,它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必定也会随共同生活的变化而更新。(选自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评析:说理最忌片面、武断。用辩证的态度看待事物更接近事物本身的状态。作者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论述充分体现了辩证的特点,不偏不倚,客观,准确,全面。当我们论述某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用辩证的方法去思考一番,以确保自己的观点经得起辩驳。

论述对象9:门 关键词:人生境遇

原文回放

这是人生的一个象征。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猛然关上的门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一扇轻轻关上的门常常是生活中最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仍在左右,音声可闻,而人已远去之时。(选自莫利《门》)

评析:人们写作,很大程度上是在探讨人生。尤其记叙文和议论文,将文章的主题引向人生的方向是深化写作的有效方法。门,在作者看来,是人生的一个象征,闪现着人间至乐,如重聚、和解、久别重逢等。“一扇猛然关上的门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一扇轻轻关上的门常常是生活中最悲剧性的动作。”这个句子最能体现引向人生能够深化主旨。

技法要点

1. 面对一则材料,如何归纳文章主旨?

2. 归纳了主旨,如何展开论述可以写得深刻?

3. 面对一个论述对象,如何构思论述的线索?

4. 引述故事、哲理名言作为论据要注意什么?

例文展示

放宽网眼,让学术长大

上海一考生

孟老先生有云:“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然在我们这个日益呼吁诺贝尔奖,召唤大师的年代,无数专家迫不及待地跳入渔网,以求短期内化为大师。这不仅使人惊呼“收获”更多的同时惊疑:“将来会有什么?”

对硕士、博士、导师、学者的种种论文指标,舆论对大师,对诺贝尔奖的偏执的渴盼化为一张张细密的渔网,捞起了本应该继续成长的小鱼,留下一潭池水。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可见做学问,做出真正具有价值的学问是需要长时间。司马公三十年著《史记》,曹雪芹十年语红楼,这其中凝聚着他们的血与泪,超绝的学者必使用超长的时间来成长。由此看来,我们今天那细网中无数未成大鱼的专家、大师们,背后浮现的是一个个看似华丽的泡沫。何不将网眼放宽,让鱼儿们有更多时间来经历人生,充分成长?

除了时间,细网带去的还有学者们本应坚守的宁静。学者,本应是耐得寂寞的。钱书先生笔耕一生,留下无数让人惊叹的华章――《围城》《谈艺录》《管锥编》,先生以他的博学一次次震惊世界,然而人们在惊于其文时却总是忽略先生两耳不闻窗外尘嚣事的用心苦读,忘却了先生图书馆的一杯淡茶,一本书的宁静身影。梦醒推窗望残月,哪堪只影映孤墙,也许,只有宁静淡泊的心才能在文化的殿堂中行得更远。书中曾说到剑桥为霍金留下了一个宁静的空间,可我们为什么就一定要急于将学者们套入网中,曝于公众之前,给他们留下一片宁静吧!

使鱼们甘于入网的另一个原因是名利。不可否认,求得一桩大富贵自古就是文人们读书的重要原因,但,那些真正名垂青史的,却大多没入名利场。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他不甚赞赏为名利而做学问的行为。看淡了眼前的富贵,忘却了功名利禄,留得那颗菩提心,学问之门方可开。塞林格先生以《麦田的守望者》轰动世界后却躲入乡下小镇,从此远离喧嚣。他在逃避什么?他在守望什么?

那是一颗融于学术、融于艺术的心,那是一把打开精神高处的钥匙。忍把浮云换了浅吟低唱,柳永如是说。让我们给学者们留下一片不受世俗名利亵渎的净土吧!莫急于让他们被浮名的心网套牢,莫让伊甸化作失乐园。他们需要的是心灵的纯净与人格的独立,不是名为专家、大师的锁链,不要束缚了学者们心灵的翅膀。

何妨让我们把种种网眼留得更宽一些,把急躁的心平淡一些,三十年后再来收获这一批长成的大师。

评析:

这是2010年上海的一份高考满分答卷。这一年的作文题如下: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材料中有一个话题:钓鱼。还有一个观点:不要用细密的渔网捕捞小鱼。文章从这两个点出发,联系实际,想到了学术体制这张“细密的渔网”以及在深受该体制戕害的博士、硕士、导师、学者(也即“小鱼”),并分析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文章用探究因果的方法,将材料中的话题和观点引向社会现实,并层层追究其发生的文化、制度根源。

文章使用了司马迁、曹雪芹、钱书、塞林格、霍金、柳永等例子,详略得当,层次明晰。文章引用了孟子、孔子、陆游的哲理名言,增强了说服力。

写作训练

1. 从上面“钓鱼”这则材料中引申开去,从人生、哲理的角度,分别确定一个写作主题。

2. 以“回到原点”为题构思作文,试想一下,原点是什么意思?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