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第四十七讲 学制、科举(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第四十七讲 学制、科举(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主讲:李 霞(副教授)

状元

殿试第一名称状元。科举考试亦名列第一名者为元。状元起初称为“状头”,原来在唐朝参加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州贡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须递送“投状”,即类似今日考试时填写资料的情形一样。考试结束之后,将最高的成绩放在最前面,就叫做“状头”。居首者,因曰状头,亦曰状元。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因其为殿试一甲第一名,亦别称“殿元”。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其中较为人知者有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柳公权,宋代张孝祥、文天祥,明代的胡广、杨慎,清代的翁同稣、张謇等。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622年)的孙伏加,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刘春霖。

榜眼、探花

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称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榜眼这名称跟状元、探花一样,其实都是民间俗称。在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只会称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探花为殿试一甲第三名者。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举行“探花宴”,以少年俊秀者二三人为探花使,亦称探花郎,遍游名园,折取名花,迎接状元。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南宋以后,才专指第三名。

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 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为重要,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试毕合格者,赐进士及第,其后又有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的名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一年再授官职。明清均以举人会试,考中者为贡生,由贡生经殿试赐出身者为进士,进士始专指殿试合格之人。据统计,在我国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王勃、宋之问、王昌龄、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举人

“举人”得名于汉代的察举,汉代取士用人无考试之法,皆令郡国守相荐举,被推举者称为举人。唐宋科举,重进士科,所谓举人,不过指由此可应进士试,所以又称举进士,仍不是专门称谓词。至明、清则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乡试共考三场,三场都过关者称为“举人”,举人登科即可授官。由于乡试的录取名额按中央指定的数目录取,故取得“举人”的地位相当不易。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

秀才

秀才别称茂才,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始见于《管子·小匡篇》。汉代以来成为荐举大员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初置秀才科,在各科中地位最高。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停秀才科。开元中曾再举行,而三十年无登第者。后逐渐成为对一般读书人的统称。明太祖曾采取荐举之法,举秀才数十人,任以知府等官。后即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