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冲锋的全阵亡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冲锋的全阵亡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还不如枪毙我们

7天的时间,日历牌上由黑转红的短短一行数字,视线扫过不过零点几秒钟,唐戚新的身份却有了天壤之别:他从一位有着27年半工龄的国企职工,一夜间沦为失业待岗者。

42岁的唐戚新是沈阳市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沈电机公司)总装分厂的工人。从去年12月底,江西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江西泰豪)开始跟沈电机公司洽谈收购重组事宜。今年3月22日,沈电机公司下发改制安置方案,让职工讨论。3月28日,这份被众多职工质疑的方案在职代会上通过,江西泰豪与沈电机公司重组成功。

听到这个消息,唐戚新的情绪一下失控了,“我家三代人都在这个厂里。现在说让买断,一点儿没商量。谁接受得了?”那一刻,他差点哭出声来。

“我爷爷叫唐伯然(音),解放前办的伯然铁工厂。1956年公私合营,合并了几个厂子建沈阳电机厂,其中就有我们家的工厂。”唐戚新一家三代人,很多都是电机厂的老职工。这份割舍不掉的依恋,是他过去20多年持续工作的动力。“以前加班加点是常事。最多时,我一人干5人的活儿,把60岁之前的任务都干完了,年年被评为厂劳模。”这种拼命式的勤奋,留给他一身病痛,但因为是劳累所致的慢性病,并没有被定为工伤。

唐戚新从一个普通工人慢慢升到了车间的中层管理人员,此时改制却降临了。“干了20多年,身体完了,企业也要黄了。”因对安置方案有异议,改制结束已3个多月,他至今不愿跟企业签解除劳动合同协议、领取补偿金。“我等着政府给我个说法。”

他的情况并不是个案。按照沈电机公司职工王剑、姜涛、王春娟、郑洁、张铂等人的说法,改制方案通过后,有几百人不同意解除合同。随后,以姜涛、张旭辉为代表的几十名职工来到沈阳市局、铁西区局和铁西区国资委等部门反映情况。

在此期间,沈电机公司又下发了一个补充文件。“说如果不买断,每个月发给380元生活费,一年后就不再管了。”这个补充方案更加剧了职工的不满。“咱们至少在企业干了20多年,这是断咱们后路,逼咱们签协议。还不如把我们枪毙得了!”

即便如此,至今仍有一百多名职工没有签协议。

补偿标准有争议

职工们对安置方案的第一个争议,在于解除劳动合同的补偿金标准。

按照法律规定,企业解除职工劳动合同时,按其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其中,月平均工资是指职工解除合同前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如果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低于企业月平均工资的,按后者支付。

记者看到,在沈电机公司2011年3月28日通过的《企业改制职工安置方案》中,标明企业月平均工资为2087元。不过,职工对这个标准并不认同。“平均工资以前从来没说过。这数是怎么来的?咱凭啥相信?”

张铂和李成昔是沈电机公司的职工代表,他俩参加了3月28日的职代会投票,两人也不清楚这个数是怎么算出来的。“就说是根据什么公式算的……起码应该公布出来,或者给各部门发个文件说明一下。现在啥都没有。”

在记者采访的近十名职工中,除了唐戚新和张旭辉,其他人称自己的月收入都在一千元出头,没有达到这个标准。也即,如果职工按此标准解除劳动合同,单从补偿金看应该是赚了。但他们有自己的看法。“去年全市在岗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是3000多元,不能说我们每月开500元,就按500元买断吧?”

其实,职工们对标准的异议,源自对企业的不信任。“咱公司从来没公布过财务情况。今天听这个说,明天听那个说。你得让全体职工心里有数才能改制。要是真的低于2087元,咱也认可。”

自2002年起,国务院办公厅就要求国有企业实行厂务公开制度,其中就包括职工的工资奖金分配情况。很显然,这项原本可以杜绝此类争议的制度,在沈电机公司里只是纸上的摆设。

老账新账一锅粥

职工们对安置方案的第二个争议,是对一些离岗人员没有参加改制不满。“为啥那些离岗的人改制时保留了国企职工身份,兢兢业业工作到最后的却要被解除劳动合同?”

原来,在2009年2月26日,沈电机公司下发过一份《关于下发的通知》,其中规定:劳务输出人员的劳动关系保留在公司,每月发给在岗工资的70%。职工们所不满的,正是这一规定。

根据沈电机公司《企业改制职工安置方案》规定:改制前,已经办理内部退养、分流或离岗手续的职工,原分流、离岗协议不变,工资和福利待遇不变。也就是说,2009年被分流享受70%工资待遇的职工,不参加2011年的改制,他们将保留原待遇直至退休。而这,成了职工们争议的焦点。

据职工王春娟、张继辉等人回忆,这个分流方案的形成跟沈电机公司的前几次改制有关系。在沈电机公司的历史上,曾先后有西门子、长城公司、上海电机厂、台湾大同集团、湘潭电机公司等多家企业跟它进行过收购或合作洽谈,但最后都无果而终。

2005年,沈阳市政府对24家重点国企提出改制要求,沈电机公司榜上有名。两年后,韩国晓星公司以9.09亿元收购沈电机公司的股份。这次交易当年被称为国内电机行业历史性的突破,也成为当地政府的一笔得意之作。

“韩国晓星很正规,派驻了20多个人进厂开始管理。”职工们当年也都看好这次改制。只是,因问题多、手续复杂,改制持续了近一年时间还未完成。2008年,金融危机肆虐全球,韩国晓星撤资回国。改制再次停滞不前。

2009年初,沈阳远大集团跟进,谈判中形成了上文提到的分流方案。“咱厂有职工2000多人,当时远大只能吸收一半,所以要进行分流。当时大龄职工(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或连续工龄满30年的)离岗享受90%的工资待遇。但这些人还不到职工总数的一半,就想出70%的方案。”王春娟说。只是,远大集团的收购最终没能成功,分流方案却执行了下去。

根据沈电机公司《企业改制职工安置方案》显示,2009年参加分流的职工为1142人。“其中600多人是享受90%待遇的大龄职工,还有300多人享受70%待遇。大龄职工咱们没啥意见,但享受70%的咱不服。”

记者询问原因,所有职工的意见都很统一。“70%的方案是以前形成的。后来江西泰豪收购时这个方案应该作废,或者在职代会上重新讨论。凭啥他们最后保留国企职工身份,咱们冲锋的全阵亡了?”

对此,目前主管沈电机公司留守职工的铁西区工业局领导称,70%的方案是以前就执行的,跟本次改制没有关系。“当年是企业效益不好,减员增效,这些职工也都是不愿意分流的。”

还有人在办离岗手续

职工姜涛等人告诉记者,2009年办理70%待遇离岗的职工,大多是“调皮捣蛋、不爱上班”的职工,或者“家里有买卖”。这些人离岗,“属于末位淘汰。”

他们觉得,自己认真工作到最后,却成了改制的牺牲品。“那些拿70%待遇离岗的都是小年轻,有的进企业还不到10年。他们一直开钱到退休,我们为企业干了大半辈子的,却没人管了。这合理吗?”

对该问题,记者咨询了辽宁省人社厅的专家,并查询了相关法律政策。按照《沈阳市国有企业改制职工安置指导意见》(沈劳发2006年10号)规定,大龄及内部退养职工不愿解除劳动关系的,可以由企业发给基本生活费,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直至退休。这正是职工们提到的享受90%待遇的离岗职工。而享受70%待遇的离岗方案,属于企业内部规定,没有相关法律依据。“企业能养活他们,为啥不能养活我们?我们做的贡献不比他们大?”

更让职工心存芥蒂的是,这个本该早就办理完70%待遇的离岗方案,却陆陆续续一直有人在办。“分流通知是2009年2月26日出来的,3月8日结束。但后来还听说有人在办。”王春娟和张铂说。

2011年改制结束,职工们才知道2010年公司曾有数十人办理过此手续,“很多都是公司领导的亲属或铁哥儿们。”职工为记者列出了几个名字,并指明他们与企业领导的关系。

“这个方案关系到所有职工的利益,为啥不公开通知?”在他们看来,这是有人提前得到了改制消息,为了规避解除劳动合同而进行了暗箱操作。

根子在职代会

除了以上两个争议,沈电机公司还拖欠职工2008年2月至今的养老保险费和公积金。“个人部分的都给扣了,但没缴上去。”

按法律规定,改制时这些费用应一次性付清,确实有困难的可以协商偿还办法,但要跟职工约定偿还时间,并依法公证。但沈电机公司目前并未就该问题跟职工进行过协商。“谁签字买断给谁,没签的都没给。”铁西区工业局领导称,现在企业有困难,但“在(职工)退休前一定会补齐,不耽误事”。

其实,据职工了解,进入重组后的新公司,工资还略有增加。他们之所以不愿进,第一是不看好新公司的发展。“改完制了,领导基本还是原班人马。他们以前能把企业整成这样,以后还会好到哪儿去?”第二,他们担心江西泰豪接收职工是迫于政府压力。“新公司规模不大,根本用不了这么多人,谁知道以后会不会裁人?”

对于职工不愿意解除劳动合同的举动,专家评价说,除了需要特殊安置的职工,其他人应该签协议。“改革,肯定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

“但起码要对每个人都公平!”职工认为,如果安置方案公平他们愿意签协议。他们觉得,这次改制不合法的根子就在职代会。

姜涛说,公司的职工代表都是领导指派的,“他们能代表我们吗?”参加3月28日职代会投票的张铂和李成昔则回忆,“去投票的代表70%是干部。”

在职代会之前,沈电机公司曾将安置方案的草案下发讨论,职工们提出了不愿买断的如何安置、原来离岗的职工应一同参加改制等意见,但职代会上根本没对此进行讨论。“最后草案一个字没改就通过了。”

2011年4月初,因上百名职工不愿在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上签字,沈电机公司下发了一个补充办法,称未解除合同的职工每月发给380元生活费,只发一年。“很多人是被迫才签的协议。”

在此前后,职工们开始四处上访反映情况,并追问380元规定的出处。后来,在有关部门组织的一次谈话中,“领导说,是他拍着脑袋想出来的。”而这还不足铁西区最低工资标准900元的一半。

2011年7月初,记者来到沈电机公司的原厂址。只见部分厂房已经空置,在其后身的碧水俪城售楼处,规划图范围覆盖了整个厂址。售楼员说,目前一期占地只是电机公司的一小部分,两年后全部动工。“现在均价5000元”。“这卖地的钱是不是应该先安置职工,给咱补缴保险?现在钱都哪儿去了?”王剑一脸疑惑地问。

本栏责编/马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