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特点与价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特点与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的特点

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是一种具有独立形态,注重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课程,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理想信念、思想品格、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是高校教育体系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自身实际,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对理论知识理解和综合运用的一种课程形态。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将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大学生个性发展规律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整合起来,实现学术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显性实践教育与隐性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是课程改革中最活跃、最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一个领域,其设置与实施是高校教学改革在新时期的深化与发展。

1.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具有自身独特价值和功能

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既自成体系、独立存在,有别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共同构成完备的课程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般强调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内在逻辑结构,它以让学生获得系统、全面、完整的科学理论和学科基础知识为主要目的,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坚定信仰、加强修养、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则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周围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性、综合性问题和现象或事件的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直接经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以将科学理论内化为自身信念与修养为主要任务。它要求大学生参与实际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积极探索、生动体验,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类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作为两类不同的课程,它们平行存在,自成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在育人的功能上,它们又相互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实施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必要基础,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反过来又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发展,共同致力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品德修养的完善。

2.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强调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性学习并重

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是以学科理论为基础和理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所注重的研究性学习是以实践性学习为主导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并综合运用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研究性学习不仅注重知识的把握和能力的培养,还特别注重内化,是一种以实践性为主导的研究性学习。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强调在实践中注重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强调对实践过程的参与、理解与体验。课程的目标、过程、评价诸环节都呈现出很强的开放性,为师生自主选择活动和创造性地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活动留下了必要的空间。重视师生互动,在多样化的实践中师生共同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和实施主体,共同确定实践学习的内容,设计实施的方案,完成课程的评价。

3.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是一种功能型综合课程

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不像结构型的综合课程那样强调在课程领域内知识结构的重组,而是完全打破课程结构,把知识看成是促进综合经验增长的一种资源,注重学习主体在探究活动中,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灵活地理解与运用知识。在价值目标追求上,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根据现实需求把各种知识有机地统合在一起,灵活地运用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之中,以学生的需求、社会生活为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课程内容上,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过程是面向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书本教材与社会“活”教材之间相互沟通、联结、渗透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通过内容综合、结构综合在学生的心理层面和认知层面产生质的影响,最终实现思维结构、价值观念结构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二、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的价值分析

1.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客观需要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要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就必须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使大学生真正做到同志所提出的“四个统一”,即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所以我们说研究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新教育观念,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当今时代特征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除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外,关键是知能结合。知识和能力不能割裂开来,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协调统一的。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正是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为核心目标,着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实践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在社会中与各种人打交道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课程在实施中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实践体验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知识内化为道德情操,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品性修养。总的来说,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教会学生既会做事又会做人,把做事与做人结合起来;既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又发展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构建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新模式的关键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实践是课程内容的基本范畴,书本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认为,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校外广阔的社会生活,以及一切显形的与隐形的教育因素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整个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的教育如果仅局限于对理论的灌输,把教材作为教条来学习,一味地背诵理论,则根本与我们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过去我们较多地强调理论教育,对实践教育重视不足,造成了教育中简单的理论灌输、空洞说教,严重影响了实际效果。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在“活生生存在的生活体验中”加深对理论学习的认识,把知识内化为理想信念和品德修养,这无论是对推动教学改革,还是促进学生的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课程进行改革,就是要使程式化的课程模式转向以实践活动作为主体的新课程模式,使课程植根于社会生活和实践的沃土,更加注重学生信仰、品格和心理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主,由传统的他律模式转化为自律模式。

4.解决目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各种问题的现实需要

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一是有利于克服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式化倾向。在教学中,尽管反复强调教学要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但这个原则的体现主要局限在课堂教学范围里。所谓的“实际”,主要还是教师搜集、掌握的一些事实和案例。学生因知识体系、经验范围的不同,对教师所说的“实际”难以真正理解和认同,更谈不上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与结合。另外,从目前各地方院校普遍采用的实践教学情况来看,一些教师往往没有把实践教学认真落实,基本上是放任自由,往往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实践教学的形式而没有实际内容,或有实践教学的活动而无实际效果。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的建设,有效地保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践”的实质性,克服了教学形式化倾向。二是有利于克服实践教学的非课程化倾向。不少人将实践课程等同于实践活动。一般来说,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与实践活动分属两个不同范畴,前者属课程范畴,后者属教学活动范畴。目前不少地方院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还停留在自发的实践活动这一层面上,表现为开展一些随意的、目的性不明确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缺乏系统的安排,教育目标和内容也没有纳入课程形态,没有从课程化的角度将实践教育因素整合起来,实践活动教育还没有真正进入课程范畴,等等。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构建,以课程化的方式强化了实践因素,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非课程化倾向。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提出的经过设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并非那种标准的学科课程,不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统一的机械性的规定,而是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实践性、创造性特点的新型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