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争取教学效果最佳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虽然我国在高等院校提倡启发式教学已经多年,但启发式教学仍然一直是国内外教学方法研究的热点,它不是一般的教学方法或一种简单化、公式化的模式,而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或方式的总称。笔者通过在医学院校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比较研究,对启发式教学有了更深的体会和心得。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学生实际出发,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础,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可以取得最佳化的教学效果,有利于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启发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c)-0139-02
启发式教学是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领会知识,陶冶品德情感,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创新和实践,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1]。这是两千多年前中国教育鼻祖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育思想与当今素质教育理念结合,而不断创新发展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争取教学效果的最佳化,要做好如下事项:
1 备课中注入启发
教师通过备课来掌控所教学科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影响教学方法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前需要对教材进行充分的研读,选择适合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内容作出精心的规划。特别要适当地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范畴的知识,让学生充分联想,融会贯通,集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这就要求在教学方案设计的过程中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兴趣取向,分析他们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动机情绪、治学态度、班级风气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这样在备课中才能有的放矢,做到每一堂课、每一席话都能围绕教学目的要求,恰到好处地激发、设问,启发诱导,促其深思。并根据教学内容查阅、汇集学科新进展,以充实教学内容,使启发做到有深度、有广度。鲁迅和胡适早年在北京大学授的课之所以那么受学生欢迎,除了他们高超的授课艺术之外,就是所授内容的启发性了。这种启发性,首先就源于他们研究型的备课。他们的备课,体现出他们拥有的立言意识、创新精神与严谨治学的学风。因此,他们备的课,有着崭新的框架和体系化的知识与理论。他们备的课,备的是新观点、新理论。因此,他们上课的内容本身就富有新意与启发性[3]。
2 情感上融入启发
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进而创造融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青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可以借此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优势。
2.1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科学的奥秘。现代大学生是极富个性的群体,棱角分明,对事物的喜恶溢于言表,情感很容易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情感,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该课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种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和教学的实际效果。
2.2 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
所谓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教学内容的疑问。在问题处于待解决状态时人的思维是最活跃的。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带着问题去学习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设计一些本身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一是课本中无现成答案,必须在大范围、多章节中,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经过深入思索才能整理出来的问题;或是教材只提供了资料而没有结论的问题。二是能使学生的思维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往返运动,进行联系分析、归纳对比、得出结论的问题[4]。
2.3 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
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善于提出引导问题,否则就容易使互动难以进行。引导问题的设计应达到尽量能让大部分学生思考的目的,至少保证一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进来。这就要求教师一要准确地把握好时机,适时抓住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进行点拨;二要在问题的设计上,注意难度适中,把握好度;三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勇于参与。学生只有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学习本身是欢乐、愉快、幸福的享受时,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另外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分解难点,也就是怎样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简单的问题,这是一种本事。这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本事,而且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本事。化解难点的过程,也是逐步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5]。
3 授课中发挥启发
如何做到启而有发,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程度,是每个教师的努力追其目标。通过教学实践大体可以总结归纳以下几种方法:
3.1 类比启发
医学中的微细结构在日常生活中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显微镜下观察的结构也不那么鲜明。教师可以通过模式图和学生讨论各个结构像什么,如将单层扁平上皮类比成煎荷包蛋;透明软骨中的软骨细胞、软骨陷窝、软骨囊类比成果肉果冻;哈弗斯骨板类比成大树的年轮;胸腺小体类比成盛开的玫瑰花等。利用这样的类比启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在头脑中出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久久不能忘记,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2 归纳启发
通过将相关的现象或者结果罗列出来,尽可能地以一定的规律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如细胞的胞质内含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多,则胞质嗜碱性,细胞具有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在之后的学习中,只要提到某种细胞具有其中任何一个特点,就可以启发学生推断出另外两点,学生对这些具有共性的结构特点就可以脱口而出,组织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一致,什么样的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功能。
3.3 关联启发
一切事物都具有共性和个性,一般性和特殊性。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同样遵循这一原则。如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构成,这是细胞结构的共性。但不同细胞的形态、大小、细胞核的形态和数量均不相同。再如消化管壁分四层,各层结构有很多共性,但又不尽相同。所以,在学习每一种细胞、组织和器官时,都启发学生以相互关联的、共性的东西为出发点,再寻找差异,使教学内容简明易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会主动寻找结构上的不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记忆更加深刻。此外,新旧知识相关联的启发,还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不但复习了以前的内容,还使学生对新学习的内容感到不那么陌生。
3.4 逆向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态以及在互动过程中学生可能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还可能有一些错误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逆向引导来纠正他们错误的认识。这时教师可以从学生们知道的内容逆向启发,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最终点出要学习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可以随时采用灵活多样的启发方式,变换启发思路,才能使启发继续进行。而这种以学生思维状态为主导的逆向启发式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
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单纯依靠教师教授出来的,而是经教师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再由学生知识的火花迸发出来的。它符合人类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自然到自由的认知规律,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启发式教学的优点在于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独立地获得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可能获得的知识[6]。教师要敢于并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课前带着问题(如何启发、启发什么)去探究,课后带着问题(授课中成功与不足)去实践。要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给学生发展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机会和场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佳,才能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适应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翊.启发式教学再认识[J].中国大学教育,2011,(1):67-68.
[2] 刘凯宁,刘妮妮.启发式教学的改革方向[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1):138-139.
[3] 苏光文.启发式: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永恒性话题[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5,2(3):66-67.
[4] 赵建斌.对“启发式教学”几点误区的解读[J].黑龙江医药,2011,24(5):761-762.
[5] 范钦珊,鞠平,伍贻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J].中国大学教育,2003,(11):4-7.
[6] 周曦.浅谈启发式教学及其实施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2011,(1):48-49.
(收稿日期:2012-06-07 本文编辑:卫 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