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三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三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新课改的步步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活跃了,时而师生互动,时而生生互动;书声朗朗,歌声飘扬,讨论热烈,表演火热……这说明我们教师注重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在乎了教学形式的活泼,但热闹的背后,语文课堂教学是否高效呢?是否真正提升了孩子的语文素养呢?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须关注“三点”:

一点:这堂课,孩子有收获

孩子有收获:可以是知识、技能或学法。课堂上,老师让孩子读了或写了几遍字词,这是注重了基础知识,但不叫“学会”。 重点生词要“学会”,既须理解,又要会用。听写词语时,有些老师说一句话,让孩子根据意思写出词语,这是理解了;字词学完后,有些老师让孩子将重点词语串起来说出课文主要内容,或即兴说一段话,这是会用了。孩子知道课文讲了什么,这是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如果学生知道是用什么方法归纳的,这叫把课文内容真正地“学会”了。孩子知道课文里的事说明了什么,人物具有什么样的精神或品质,这说明学生掌握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既文章的中心,这也是知识层面上的东西,不能叫“学会”。若文章内容触及了孩子的心灵,他能联系自己或身边的事例谈感受,谈启示,人文目标得到了落实了,那叫“收获”。若孩子知道作者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方法表达出来的,学会了怎么“表达”,这更是“收获”了。

例如:《火烧云》一课,大致的流程如下:1、先谈话导入课文;2、检查预习情况,点名读、齐读生词;3、学习课文,作者写了火烧云的哪些变化,孩子说是颜色、形状。师问从哪儿看出来的,点名孩子回答,继而读了几遍课文;最后总结课文,时间刚好四十分钟。一些老师认为上得还可以。试问一下,这堂课下来,孩子学会了什么?有人说课堂上学了生词,理解了文章内容,孩子们都知道作者通过颜色、形状的变化写出了火烧云的“美”。试想一下,这些要教吗?只要孩子多读几遍课文,这些全懂了,需要老师教吗?

课标中如是说:“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教学质量。”课标中讲得明白,要想孩子学会些东西,作为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火烧云》中作者写“马”、“狗”、“狮子”的方法相似,都是这种思路:出现——模样——变化——消失。教师可先引导孩子去发现写法,然后仿此写法也栩栩如生地再现一幕奇幻的景象。表达方法习得了,写作能力提升了,美的情愫熏陶了,一举多得!(当然,还有其他训练点可挖)这就是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会孩子一些东西,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点:这堂课,孩子很愉快

孩子学得愉快,首先,教师要具有亲和力。学生也是大写的“人”,有人格,有尊严。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快乐;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乐,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将设法消除它。”“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像叶老一样,心灵深处有了对孩子的尊重与挚爱,教师的教态自然会亲切,语言自然会和善,人格魅力自然会高尚。“亲其师则信其道”,你的课,学生自然爱上。其次,孩子学得愉快,教师必须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

﹙一﹚教师创设的问题要“精当”,切合学情,不拔高,不肤浅,融凝练性、针对性、挑战性、趣味性于一体。这样,问题才有实效,学生才乐意去探讨,乐意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前不久,听了一位教师上《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学习第三自然段“乘坐小艇有情趣”时,她是这样安排的:1、既然小艇这样轻快、灵活,我们和作者一块坐上去,齐读第三自然段;2、(孩子读后)坐上去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舒适、有情调、有趣);3、能读出情趣吗?点名读,齐读。只是第2环节中的这一问,学生能真切感受到情趣吗?非也,问得肤浅了,没针对性,没实效。不妨这样设计:大屏幕出示皮垫子、形式不同的石桥、古建筑、跟来往船只打招呼的图片,同时问:看图片,展开想象,你能把乘坐小艇的“情趣”说具体些吗?随后边看图片,边引导:坐在像沙发一般的皮垫上,小孩会干什么?老人呢?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石桥?什么样的古建筑?你会和来往船上熟悉的亲朋好友打什么招呼?问题具体了,有趣了,孩子的想象灵动起来,相信会说得兴致勃勃,情趣盎然。

﹙二﹚树立“学生是学习主题体”的理念,教师还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不可否定,小组合作、探讨性学习是课堂中自主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但当下这种学习方式存在点缀或浮华现象:怕耽误时间匆匆合作个三五分钟;看似热闹,其实是优生统揽局面;合作时喧哗,无组织,无策略;表面活跃,其实探讨的主题肤浅或孩子的思维“含金量”不高;小组汇报时,老师一味地赞许或是不置可否……这种学习,孩子的身心不能真正愉悦,收获不大甚至是无。

三点:这堂课,富有生命力

有生命力的课堂关注的是孩子的思想、生活、智慧与生命价值。我们的课堂在关注工具性,在教给孩子语言文字的能力,但人文性也不能忽视了,尤其是孩子的智慧与思想,因为只有具备超凡智慧与深邃思想的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双眸,都是那般美丽动人。

﹙一﹚、有生命力的课堂要求教师的语言具有趣味性、启发性与思想性。我们来看于永正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读书要注意细节,写作要注意细节,从细节中体现伟大。”凝练的话语一方面教给孩子读书与作文的方法,一方面指出“细节”是那么的重要,更强调了,注重了细节的孩子就是伟大的人!多么具有激励性与思想性的智慧语言。

﹙二﹚、有生命力的课堂要求教师运用超凡的智慧,深化着孩子的思维。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思维越深刻,洞察力越强,思想越敏锐,人也就越聪慧了。语文中的思维能力融感性、理性于一体,更需着力培养。老师凭借自己敏锐的挖掘力,巧妙地利用教材,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为一体,不但理解、内化、升华了教材,更引领着孩子的思维向纵深处拓展,思考文章里隐含的情感顺序,参悟着人性中美好的情感。因为思维深刻了,见地也随之深刻了,精神世界也随之丰盈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新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攀登情感的高山,攀登思维的高山,攀登人格的高山。”在语文这片园地里,我们要创造性地利用好文本,既重视工具性,又关注人文性,联系生活,深化孩子的思维,丰富孩子的灵魂,做他们知能的引领者,思维的拓展者,思想的播种者。 语文课,本应这般富有智慧,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