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55美元到100美元 多晶硅能否续演疯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55美元到100美元 多晶硅能否续演疯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多晶硅的价格已经从每公斤55美元,上涨到9月份的每公斤85美元。据权威机构和生产厂商预测,年底前这个价格将飙升至100美元甚至更高。同样飙涨的还有多晶硅概念股,两个月的时间,涨幅最大的南玻A股价已经稳步抬升了70%。

上一轮上升的经济周期中,每公斤多晶硅曾从40美元一路上涨到500多美元,假如真要重启新一轮的疯狂,现在的多晶硅价格只是一个“起步价”?

多晶硅涨得毫不疲惫

7月下旬,多晶硅现货的价格还只有每公斤55-60美元,之后连续跃升,至9月份每公斤价格已经达到85美元,涨幅达到55%。

但这个价格似乎并非尽头。国内最大的多晶硅硅片企业赛维LDK董事长彭小峰表示,如果光伏需求持续在高位,今年年内多晶硅价格有望突破到每吨68万元,也就是说重回每公斤100美元之上。包括湘财证券、光大证券等在内的机构,也持有相同观点。

多晶硅概念股也随着行业景气度的回升被热炒。7月份以来,最受追捧的南玻A和航天机电的最大涨幅均达到70%,乐山电力接近60%,天威保变超过40%。其中,天威保变在四川的两个新建多晶硅项目可变成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11年将见效益。同时,该公司整体上市预期强烈,有望注入中下游天威新能源光伏组件1GW纵向一体化产能。

光大证券认为,乐山电力是A股中多晶硅业务弹性最高的公司,乐电天威项目同时受益乐山“硅谷”和天威光伏产业链的支持,其核心竞争优势突出。

另外,江苏阳光两个月来的最大涨幅接近30%。该公司在宁夏石嘴山一期1500吨的多晶硅生产线,近期重启了与浙江海润的供货合同,该公司表示,年内多晶硅业务将能扭亏。

在未来的50年,还没有其他材料能够代替多晶硅。2006-2008年,多晶硅的价格曾从每公斤40美元一路上涨到500多美元,假如真要重启新一轮的疯狂,现在也只是一个“起步价”。

不过,与价格同样飙升的是产能。据中投顾问的“2010-2015年中国多晶硅产业预测报告”,我国多晶硅产量2005年时仅有60吨,2006年也只有287吨,2007年猛增到1156吨,2008年狂飙到4000吨以上,2009年已达1.5万吨。

新能源概念催生多晶硅行情

“你再看看成飞集成!”知名私募经理人童第轶接受《投资与理财》采访时表示,以锂电池、多晶硅等为代表,市场对新能源汽车、光伏、核能、风能等整个新能源概念发起了冲锋。

市场氛围着实起到催化作用,而行业本身景气度的上升则是关键内因。由于2010年整个光伏行业的复苏,其产业链上的所有产品,如太阳能电池硅片、电池片、组件等都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

光大证券认为,光伏市场需求超出所有人的预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供给低预期,多家大厂的多晶硅项目均延后投产,国内硅料供给显得紧张。此外,多晶硅散货市场小,易纵,部分省市取消针对多晶硅项目的优惠电价,导致成本上升。

包括光伏发电在内的新能源研发应用,早就受到世界各国的大力支持,行业发展如火如荼。从需求层面看,德国宣布将在今年三季度及明年年初分两次下调补贴,刺激系统安装商在补贴调整大限前“抢装”,这带动了新兴市场加大投资,也带动了全球光伏市场走暖。

由于日元汇率持续飙升,考虑到成本,近期日本Sharp便计划扩大委外代工比例,大量的订单将涌向中国大陆和台湾。凯基证券认为,中国光伏厂商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在2010-2011 年将持续走高,股价走势也将强于欧美厂商。

又一个“网络泡沫”?

从锂电池到多晶硅,从新能源汽车到太阳能、风能、核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新能源概念的炒作波澜壮阔,这是否又是一个“网络泡沫”呢?

某券商机构的王总对《投资与理财》表示,现在的状况给人的感觉有点像2009年的4月份,似乎是一个“热炒新能源的时代”。

另一位资深投资人也有同感,他说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概念得到政策支持,有些泡沫也是正常的,但如果过度炒作,难免会令人联想到2001年的“网络泡沫”。

童第轶认为,多晶硅属于光伏产业的上游原料级产品,和锂电池上游的中信国安、矿业等个股类似,并且股价都有不俗表现。

不过,也有看空的观点。“涨价这么厉害,太阳能行业不就有巨大压力了吗?”国都证券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肖世俊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向记者表示,多晶硅价格上涨不会太久,后续随着国内外多晶硅新建与扩建产能的释放,供需略微紧张的局面扭转后,将重新步入下降通道。

在行业并购方面也有对立的观点。中投顾问公司认为,目前国内多晶硅行业的两极分化趋势明显,这同时也是行业整合期如期到来的表现。湘财证券则持有相反的观点,认为从长期来看,光伏发电的成本下降是大势所趋,国内国际的市场容量都还处于高速成长期,因此各光伏设备商均具有成长空间,行业整合的压力不是很大。

也许正是由于这些不同观点的存在,“泡沫”才不至于被吹得太大,也才不至于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