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美的标准(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以归纳普遍性规律的理性思维来研究设计美学的感性一面,实在是缘木求鱼,何况设计师的思考理念、工作方式和评价标准都更多呈现出艺术性特质。
曾有人写过一本关于优秀汽车设计之尺寸比例的书,作者通过研究和测量许多款公认非常成功的汽车设计款式,总结出了若干具有一定共性的规律和特征,想据此指导汽车设计之美的探索。但“可惜”的是这本书不仅没有成为学习汽车设计者的宝典,连足够热烈的关注都没得到。事实上,作为艺术与工程的结合学科,汽车设计非常典型的反映了工业设计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属性,这两种属性融合紧密,但并不意味着混同。想要以归纳普遍性规律的理性思维来研究设计美学的感性一面,实在是缘木求鱼,何况设计师要追求的是贴近纯艺术美学极致,无论是思考理念、工作方式、还是评价标准都呈现出更多艺术的特质。
汽车设计师追求的艺术之美无法脱离工程,因为那是实现设计的必须,没有工业化,设计就只能停留在少数人的构想。工程同时也需要设计来使汽车从工业机械转变为大众消费品,但必须指出,这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性、低层次需要,而是将汽车区分于初级机械产品、使不同品牌风格得以成立的核心级需要。这些事实还并非所有人都能真正理解,汽车设计仍被更多的与工程技术联系在一起,其艺术性要么被认为像纯艺术那样自由,要么被认为是工程的附属那样刻板。
在这方面,建筑设计是个很好的旁证,它更普遍的被认为是艺术设计,但又显而易见的受到建筑技术和成本的限制,与汽车设计有着本质的相似。(这也许是历史上不少著名汽车设计师乃由建筑师转行而来的原因吧!)建筑设计需要遵守一系列成本、工艺、环境、时间等现实性原则,也要符合专业自身多种多样的规范和要求,但让建筑变得更美、更伟大的却往往是对原则的变革。以不朽的帕特农神殿为例,这座代表了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的神殿,在继承黄金分割等传统以及当时的所有限制条件的基础上又在四周立柱,山墙等部位做出各种变化,这些非规则性的改变是建筑师的天才创造和勇敢挑战,也正是缘于此,这座以沉重的大理石为材料的庞大建筑才具有了轻盈之感,被赋予了远远超出技术层面的灵性与生命。
其实,不仅是建筑,音乐、雕塑、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的目的都在于表现某个主要特征,所用的方法总是一个由许多部分组成的总体,而部分之间的关系总是由艺术家配合或改动过的。艺术家改变各个部分的关系,一定是向同一方向改变,而且是有意使之区别于既有的规律和习惯,目的在于使对象的某一个“主要特征”,也就是艺术家对那个对象所抱的主要观念,显得特别清楚。如果对汽车设计有充分的了解,就不难发现艺术家这类突破求变的思维和探究在汽车设计中同样应用得淋漓尽致。
不过还是有人希望在这种艺术化探求过程中贯彻某些量化的标准,比如类似操作手册的设计规范和法则,或者用于评价设计的各种分数标准等等。前几年某公司还推出了一套相当庞大的造型数据库,据称可以将客户的设计目标和喜好参数化,自动组合若干优秀设计的局部,从而生成一个非常贴合客户要求的完美方案。这种电脑编程般的设计乍一听很神奇,稍微细想便知纯属荒唐。它反映出的是对美的极度无知和对自己感性评价和判断能力的极不自信,美如果可以这样“制造”出来,那不仅是汽车设计师、连艺术家们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另一种类似的错误是将数学之美简单地等同于规则和数字,认为设计都应该像鹦鹉螺的黄金螺线一般符合数学规律。不错,数学有着自己的美,艺术领域内的某些伟大之处与数学有着惊人的完美吻合,而且利用数学可以将所研究的美进行一定程度的归纳。但反过来可就未必成立了,绝不是所有的美都能转化为数学规律,数学也并非总能完整地表达设计之美。英国学者库克(T. A. Cook)更是认为美的原因不是对数学精确性的遵循,而是巧妙的变动。这其实又回到了前文所述的艺术之美对标准的挑战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