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E+”双专业学生学习需求调查与对比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E+”双专业学生学习需求调查与对比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是“英语+其他专业”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挥“1+1>2”协同效应的前提。本文在对双专业学生对授课教师、学习环境、课程设置的具体需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将其对于英语和其他专业的需求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双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进一步提升授课教师的业务水平;优化各种渠道,增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搭建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增强社会竞争力;优化课程设置等完善“e+”双专业学生培养方案的建议。

关键词:英语+其他专业; 学习需求; 调研; 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1-141 -03

一、研究背景

“E+”模式其宗旨是通过实施“英语+其他专业”(简称为“E+”)双专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一批英语扎实,专业过硬,英语和另一专业都是强项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武汉工程大学从2006年9月开始招收“英语+法学”和“英语+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截至2011年12月,已有“ E+营销”、“E+法学”、“E+化工”、“E+软件”四个专业,在校学生412名,毕业生44名。要发挥英语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合力,获取“1+1>2”的协同效应,应首先明确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本文从英语专业和其他专业需求的角度,分别对双专业学生对授课教师、学习环境、课程设置的具体需求进行调研,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优化学习环境提供借鉴[1]。

二、研究方法

笔者在搜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调研方案及问卷,然后实施调研,基于调研的结果,提出进一步完善“E+”双专业学生培养方案的建议[2]。

调研以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样本380个,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课堂上当堂发放,当堂回收,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376份,回收率98.9%。问卷第一部分分为双专业学生“对授课教师的需求”、“对学习环境的需求” 、“学习态度及方法的现状”、“对课程设置的评价”、“目前所开设课程是否有较大帮助”五个方面,采用李克特量表的形式,针对每一条陈述,共有5个选项(1-非常同意;3-无所谓;5-很不同意)[3]。经过信度检验,问卷信度较高。问卷第二部分对双专业学生对待英语和其他专业关系的态度进行了调查,问题以单(多)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三、调研结果

(一)样本基本情况描述

本次共调研样本376个,女生占76.6%,来自英语+营销、英语+化工、英语+法学、英语+软件专业的样本分别占35.4%、30.9%、27.9%、5.3%,随着专业数目的增加,各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各年级样本所占比例随着年级的减少而增加。具体描述见表1。

表1 样本的人口统计指标(样本数:376)

(二)双专业学生学习需求的调研结果

1、对授课教师的需求

从表2可以看出,针对双专业学生对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需求的全部19句陈述的平均值都显著小于3(P

结合学生选择双专业的原因进行分析可知,他们大多数认为,英语是工具,其他专业是就业谋生的基础,因此,对英语教师的需求更多地体现在对语言的示范作用以及教学过程的生动有趣上。对于专业课教师,学生首先希望其授课内容与该领域的实践相结合,希望教师能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并及时将学科领域里最新最权威的知识进行传授,这对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鞭策着教师将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本着科研是源,教学是流的思想,实现教学科研相长。其次才是对其教学经验、教学形式方面的要求。被调查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是能够将英语和其他专业较好融合的一种方式。

2、对学习环境的需求

对英语学习环境的需求,共有12句陈述,通过表3可以看出,所有陈述的平均值都显著小于3(P

表2 双专业学生对授课教师的需求

*表示通过显著性水平P

双专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一方面,希望和老师、同学一起,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借助于看电影、读小说,参加英语角、英语表演、口语比赛等形式的活动,共同营造一种英语的语言环境,促进自身听说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面临专业四级,以及国家英语四、六级的考试压力,他们也希望英语课堂教学任务明确,学校能够提供过级培训。总体而言,双专业学生对目前的英语学习环境基本满意。

从表3可以看出,关于双专业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需求,共有5句陈述,其中前4句陈述的平均值显著地小于3(P

表3 双专业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需求

*表示通过显著性水平P

双专业学生对最后一条陈述,即“我对目前的专业学习环境满意”的平均分大于3(P>0.05),虽然不能认为双专业学生对目前的专业学习环境显著不满意,但是我们在专业学习环境的营造上需要进一步反省和思考。对学生而言,能够有机会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比赛并得到经费和专业老师的指导,是他们最渴求的。因为通过比赛可以学以致用,用而知不足,继而进一步完善自身知识和能力系统。因此一方面学校要针对学生的需求,精心组织相关比赛,另一方面,选送优秀的学生到校外去参赛。其次,双专业学生也希望在毕业前有实习机会锻炼自己,为今后正式踏入社会热身。

3、双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方法的现状

双专业学生对英语专业和认可的学习方法,共有8句陈述。从表4可以看出,所有陈述的平均值都显著地小于3(P

表4 双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方法的现状

*表示通过显著性水平P

关于双专业学生对其他专业的学习态度和认可的学习方法,也有8句陈述[4]。从表4可以看出,前面7句陈述的平均值都显著地小于3(P0.05(P=0.117),不能显著地认为双专业学生有渠道了解所学专业。

由此可见,在双专业学生认可的针对其他专业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中,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及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前提,与此同时,通过与同学沟通,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构筑起课外学习支持系统是关键。值得一提的是,双专业学生显著地认为其了解所学专业,通过数据分析,不能显著地认为双专业学生有渠道了解所学专业,因此今后要以学院为主体,加大力度建立完善各种渠道,增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

4、对目前课程设置的评价

从表5可看出, 双专业学生对有关英语课程设置的5条陈述的态度平均值有三项显著小于3(P

由此可见,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基于双专业学生的反馈,主要的问题体现在,首先,实践性教学学时偏少,学生缺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其次,

表5 双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的评价

*表示通过显著性水平P

专业课安排时间及顺序不合理,如对某一课程而言,本应是先修的课程放在了后面;在校最后一学年安排的专业课较多等。

四、结论及展望

(一)结论

其一,进一步完善双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首先,增加英语和其他专业总学时和实践性教学学时,学制五年为合适。其次,优化专业课开设顺序,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重复[5]。

其二,进一步提升授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大对授课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力度,引导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下功夫,针对不同的学生,内容上贴近其专业、生活和心理,形式上不拘一格、生动活泼,注重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引导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及时介绍专业前沿发展动态、理论联系实际、授课重点突出、进行双语教学。利用各种渠道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设计各种教学实践活动鼓励同学之间沟通协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其三,优化各种渠道,增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学生越早了解所学专业,越容易消除盲目性,从而对其产生兴趣。要注重大学开放日、招生宣传、新生入学教育等传统渠道,请有专业造诣的教师和优秀校友到现场直接和学生进行沟通,告知他们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能够学到的知识、可以锻炼的能力、毕业后的去向以及社会竞争力等等这些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从而尽早激发其学习兴趣,明确努力方向。同时要发挥QQ群,校园论坛等网络渠道的作用,授课教师、年级主任、班导师均可通过这些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专业思想动态,从而进行有效引导。

其四,搭建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增强社会竞争力。对于英语实践而言,通过课堂教学、英语角、各种英语竞赛等平台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使学生敢于并乐于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对于其他专业实践,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比赛,并给予专业指导和经费支持。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可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加大投入,邀请专业领域、受学生欢迎的权威人士来校举办讲座,同时也可以提供信息,组织学生走出去听自己感兴趣的讲座。

最后,优化课程设置。针对目前已开设课程之外的,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可通过先开设选修课的方式满足学生需求。对“E+化工”专业的学生而言,工程制图和电工学导论是专业必修课,但学生的认可度不高,这两门课的专业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弄清其认可度不高的原因,让其明确课程的重要性,并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

(二)展望

由于“E+软件”的样本来自一个年级,总共20人,代表性不够,导致“E+软件”学生认为所开设课程对其的帮助这部分问卷信度不高,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应加大样本数量。关于年级、性别、专业对教师满意度、学习环境满意度的影响在后续研究中要涉及。

参考文献:

[1] 赵庆红,雷蕾,张红.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界,2009,(4):14-22.

[2] 刘丽,刘梅华.大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调查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外语研究,2008,(6):68-73.

[3] 梁焱,新疆高校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需求调查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38-142

[4] 杨祚会,基于大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的任务类型探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3):111-116

[5] 刘进,关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1+X课程模式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10):76-78

作者简介:

吴琼,女,湖北安陆人,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研究;学生学习需求研究;

黎荣华,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