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三开放”让德育更趋实效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开放”让德育更趋实效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能局限在教室内进行口头说教,而应联系社会与家庭,并以此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所以,我们在教学“品德与社会”或“品德与生活”课时,要实施开放教学,把教学带入现实生活中。这样,学生的品德形成才能有现实基础。这与以往的封闭教学是不一样的,封闭的品德教学是只注重品德知识的传输,而开放性品德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品德情感的提升与品德践行能力的落实,让学生的思想品德能健康发展。

一、开放教学内容,让德育更贴近时代特征

虽然,品德教学有上级指定的品德教材为依托,让我们以教材为媒介来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虽然教材也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身边的案例来呈献在学生面前,但是它毕竟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全国各地的儿童生存状态不一样,社会环境不一样,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对教材内容以及教材中所呈献的品德观点的认可就不同。况且,教材内容的选取在一定时间段是稳定的,是沿续的,但是我们的社会发展却是快速的。所以,有时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会产生一定的距离,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而我们开放教学内容就是以教材为依托,融入符合时代特征的新事例、新思想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学,这样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10课“战争何时了”。教材中的材料是伊拉克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是这两个战争离学生的生活已经非常远了,已经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在课的开始,我没有照本宣科地呈献教材中的内容,而是选择了目前电视、网络报道最多的利比亚战争。由于利比亚战争学生都能从电视或网络上看到它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教学效果非常好。所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学内容要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点,向过去和未来延伸。针对每一个主题,教师可根据地方特色进行增、删、减、补,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对教科书的补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开放教学活动,让德育更贴近学生成长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公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项活动来实现。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入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我们应该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架,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观察,到工厂、农村去参观访问,到社会上去调查了解。这样,品德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为学生品德践行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三、开放教学资源,让德育更贴近社区环境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我们如果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无视校内与校外的教学资源,那么我们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就很难落实。众所周知,除了校内资源外,我们的社区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而社区教育资源往往是学校内部资源所不可比拟的。自己社区的风土人情都是我们品德课教学时可以利用的校外资源。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南校区)周边蕴含着丰富的地理资源、人文资源,比如历史名人——张光斗,著名企业——沙钢集团,人工湖——暨阳湖,天然氧吧——森林公园等都是我们在品德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因此,每学期我都要和学生一起研究并制订长期的学习计划,采访周边生活中的人,调查社区服务站、村委办事处等,邀请村中的老人来向我们讲述社区的变迁。这种开放的教学资源,不仅是为了补充、完善和丰富教材内容,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参与社会,并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提升自己的道德认识。我们要充分开发校内与校外资源。我们在实施品德教学过程中,要以社区环境、村民组织等为依托,因地制宜建立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利用社区内所辖单位建立社区校外活动实践基地,如工厂、农村、商场等,都是学生们向社会学习的课堂,可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从事实践活动的条件,充实其校外教育的活动内容,增强了教育活动实效性。比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9课“逛商场”,课后我带领学生到各个超市、大型商店等进行实地调查、访问等,让学生在调查、采访中了解这些商店。让他们说一说,平时到商店购物时,商店里的工作人员是如何做的,并通过实地购物来丰富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生活经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点,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它是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要实施开放性教学,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以期形成更健全的品德。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南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