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欧洲,把高度让给教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欧洲,把高度让给教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飞机在意大利的罗马落下,当我穿过那些密集的国家和城市,我终于知道我的眼睛里为什么只有教堂。它像一种神圣的植物,一株一株地深种在这片绿色的湿润的泥土里。它像一片无形的阴凉,覆盖了所有的山野和城市,并决定着所有人的心跳、表情、行为方式,包括用餐前的祷告,走路的姿态,婚纱的白和丧服的黑。它还像日光下月光下灯光下的影子,不论你向哪里转身,都将被它牵扯,或与它遭遇。在城市中央,在山顶之上,在人烟并不稠密的乡村,它都是最高的那一处,让人一眼就望得见。几乎没有什么能够遮挡,也没有谁可以忽略或拒绝。

这世上只有一个上帝,却筑造了那么多教堂。它的大大小小,它的无所不在,曾让我有一些不适应,因为此前我从没有走进过教堂,我只熟悉佛寺。中国的佛寺大多建在深山老林中,距人间远,距世外近,朝圣者进香许愿或祈求平安,需要跋山涉水日夜兼程,所以我虽然熟悉它,却只走近它几次。欧洲的教堂就建在城市和乡村最热闹的地方,亲切可靠,再世俗不过,就像邻家的院子,随时随地就可抬脚走进去。

我发现,欧洲的城市很少有玻璃幕墙式的高楼大厦,人们像信守一种默契,把所有的高度让给教堂。这样的景象在乡间或小镇更为突出,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哥特式或巴洛克式小教堂的尖顶,那尖顶就像一只高举起来的手掌,上面带着家人般的温度。我就想,从这里走出去的人不是流浪,而是旅行。因为他们不论走到哪里,内心始终飘扬着那只温暖的手掌,不论走出去多久,终究要再回到自己的小镇,自己的乡村。这里是家园,是归宿,这里有人在等。

教堂有大小之分。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一座或多座著名的大教堂。它像一件祖传的珍宝,一件有来历的文物,被络绎不绝的旅游者观赏把玩之后,还要被当成风景再拍照一番,这让大教堂原来的意义变得模糊不清。欧洲人看上去乐意这样,他们早已不像祖先那么严谨执拗,端着老贵族的架子不肯放下。欧洲人的日子比过去显得寂寞,用教堂吸引旅游者不是一件坏事,生活有时候真的需要一点喧闹。城市里更多的是小教堂,许多欧洲人喜欢去旅游或者去小教堂做礼拜。小教堂之多,有点像中国的街道居委会。因为距家很近,欧洲人把它当成走出家门后的另一个家。欧洲人的一生都与这另一个家息息相关,新生儿的洗礼,年轻人的婚礼,死者的葬礼,日子里的祈祷和忏悔,都要在这里完成。基督教是时间宗教,一个人的生命从开始到结束,都要经过教堂,教堂却永远是一种守候的姿态。

记得那天我从巴黎圣母院的正门向里走去,大厅的右侧有几间忏悔室,安的百页式的木帘门。其中的一间,百页木帘拉在水平的位置,凳子上坐着一个女人,低着头,一动不动。在她的面前,站着一位穿着白袍的神父。他个子高大,正在对那个女人说什么,说得非常激动,两手有力地上下比划着,却听不见声音。不知为什么,我在内心里羡慕这个女人,羡慕她有一间可以去忏悔的密室,有一个可以说心里话的神父。不论是否获拯救,最危急的时候,她能为自己的心找到出口,总是一种万幸。

我一路上都在看教堂。我曾经很想随着一支娶亲的队伍走进教堂里去,亲耳听一听神父怎样为那两个年轻人祝福,然后在教堂门前的草地上参加鸡尾酒会。曾经很想悄悄地加入一个送葬的人群,看那个死去的人怎样被安葬在教堂里,尽管与他素昧平生,也愿意跟他的亲属一道往那个深棕色的棺木上放枝鲜花。我知道,我其实是因为喜欢教堂而喜欢那些仪式。生活里的确需要有一点仪式。仪式让生活精致,优雅,而且神秘,否则生活就太平淡潦草了。

然而,我至今也不是哪一种宗教的信徒。我只是觉察到我需要一种有宗教感的生活。因为人的一生总会遇到某种困境。我可能并不害怕物质的困境,而更害怕精神的困境。当它来到的时候,我希望能有一种东西将我引领和拯救。

(摘自中国旅游出版社《一个女人眼里的欧洲细节》 作者: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