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转换成本与银行卡市场联网通用问题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转换成本与银行卡市场联网通用问题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笔者从产业组织和企业行为的视角,运用双边市场理论,探讨了以吸收存款为目的引入银行卡的特定背景下,中国银行卡产业联网通用难以实现的问题。对中国银行卡产业联网通用难以实现的诱因提出了一个解释:即使银行业放松管制,由于持卡消费者较高的转换成本以及大银行特约商户初始优势的存在,中国银行卡产业仍然将维持高垄断的特征,以致银行卡产业联网通用难以实现。推动专业化服务机构的发展是促进银行卡市场竞争,实现中国银行卡产业联网通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联网通用;双边市场;发卡银行;收单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4-0040-06

一、引 言

银行卡的联网通用是世界各国银行卡产业发展中必须面临的问题,它同样也是决定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伴随着中国银行业电子化和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发展,中国银行卡产业逐渐形成。然而,由于路径依赖,银行卡业务的开展最先开始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以致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几乎垄断了整个银行卡市场。截至2003年底,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所发行的银行卡数量占整个中国银行卡发卡市场70%。与一般的产品不同,银行卡产品作为一类服务产品,其交叉网络效应十分显著,需要消费者和商户同时发生联合需求才能形成对银行卡产品的需求。因此,消费者对银行卡的需求除了与发卡银行提供的银行卡服务有关,还与受理该银行卡的商户的数量有关。商户受理银行卡获得的效用又与持有该卡的消费者数量有关。此外,消费者持有银行卡具有较高的转换成本。在交叉网络效应的作用以及较高转换成本的作用下,大型商业银行凭借其在发卡市场的规模优势,以及收单市场的特约商户规模优势,采取单向联网通用的策略阻碍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银行卡市场的发展。

从现有文献来看,关于交叉网络效应对联网通用(兼容性)策略影响的文献相对较少。从Katz和Shapiro,Farrell和Saloner对网络效应、兼容性、标准化问题展开研究开始,对网络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网络市场[1-2]。比如,Carte和Wright、Laffont以电信产业为例的研究表明:在位厂商将凭借其网络规模优势,通过限制性定价等策略占据整个市场[3-4-5-6],而对双边市场网络效应的研究近期才逐渐展开。Armstrong, M.和 J.Wright通过建立双边市场价格竞争模型,讨论了双边市场定价结构的影响因素以及排他易对市场均衡的影响[7]。Bernard Caillaud 和 Bruno Jullien分析了网络服务提供商在双边市场的竞争行为[8]。C.Matutes 和 A.J Padilla研究了当商业银行以获取存款为目的进行竞争时,共享ATM系统的动机[9]。C.Matutes 和 A.J Padilla认为:共享网络的优点是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使得用户愿意接受比较低的存款利率,但是减少了地域市场的差异,因此当市场达到均衡时,部分商业银行偏向共享其ATM系统,但是不会实现完全共享。

中国的银行卡产业发展时间较短。商业银行发展银行卡业务的初衷不同于国外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并非将银行卡业务作为个人金融业务的一部分,也没有从银行卡产品本身来看待该产品的发展。一直以来,各商业银行都将银行卡,特别是借记卡作为吸收存款的主要工具,没有从成本―收益的原则来进行产品本身的开发。在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发卡市场占有率的增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存款,收单市场的拓展主要是为了配合发卡业务的开展。中国银行卡市场的竞争更多的表现为各商业银行在发卡市场的竞争,而收单市场的竞争性相对较弱。

二、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与联网通用

中国的银行卡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其发展随中国市场化改革和金融改革而行。中国的电子支付方式伴随着中国银行业电子化和金融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四个阶段都与联网通用问题紧密相连。

第一,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业由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因此,银行卡业务的开展首先开始于国有商业银行。1985年3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中国第一张银行卡――“中银卡”。1986年10月,中国第一张全国性银行卡――“长城卡”诞生。1987年中国工商银行广州分行发行“红棉卡”,经过两年的试点,工行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发行统一的牡丹卡。两大银行卡的问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由于工行和中行银行卡的成功发行,为两大银行吸收存款创造了有利途径。于是,其他银行也相继开始涉足银行卡市场。1990年中国建设银行发行龙卡。1991年中国农业银行发行了金穗卡。1992年深圳发展银行发行了发展卡,1993年交通银行发行了太平洋卡。截至1993年底,全国发卡量达到400万张,交易额达到2 000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各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开始起步,计算机业务处理系统开始投入运行。但是,各银行发展银行卡业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吸收大量存款,因此,不但ATM、POS的投入量较低,而且机具均是各商业银行自己投入,并且只供自己发行的银行卡使用,联网通用几乎不存在。此外,消费者主动申领银行卡而形成的银行卡产品需求相当低。对于消费者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持有的银行卡仅仅代表另一种形式的存折。

第二,进入20世纪90年代,不仅国有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在大中城市独立发展银行卡业务,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纷纷加入发卡行列。在银行卡产业规模增长较快的同时,整个产业的参与者各自独立建立网络,造成了严重的重复建设。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网络平台,不仅跨行业务无法联通,甚至各行内不同城市之间也难以联通。联网通用不能实现成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为了实现POS、ATM、网络服务以及信息资源共享,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在总书记的亲自倡导下,以电子货币应用为重点的金卡工程从1994年开始启动。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组织,在12个试点城市组建城市银行卡网络服务中心和全国总中心,初步在一些大、中城市实现了银行卡的联网通用,但是,跨行业务仍然几乎无法联通,各行内不同城市之间难以联通的问题仍然阻碍了银行卡产业规模的扩大。

第三,城市(区域)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中心开通之后,逐步实现了当地各商业银行的联网通用,为各商业银行拓展银行卡市场提供了公共的网络平台,各地银行卡发卡量、POS和ATM受理网点的数量及覆盖范围逐渐增加。随着同城联网的进行,各商业银行大力推进行内银行卡系统的建设和整合。以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率先实现了行内的联网,促使实现银行卡全国联网逐渐提上日程。然而,在中国银联成立之前,十多年来,国内各家商业银行作为银行卡市场的相互竞争者,仍然按照自己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自行发卡、自行建设一套封闭的商户收单网络,甚至在一个商业银行内部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数据不集中,分行系统不统一、业务和技术标准不统一的情况。由于技术标准不统一,网络资源不能共享、联网通用效率低下,导致各种银行卡终端设备重复摆放。这不仅造成行业资源配置效率很低,也给持卡人和商户带来了诸多不便。在此期间,大银行仍然可凭借其在发卡市场规模和收单市场规模的优势,通过一些策略遏制新兴股份制银行在银行卡市场的发展。

第四,随着联网通用工作的深入进行,以及“314”计划的全面推进,特别是中国银联股份公司的成立,中国银行卡受理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从2002―2003年底,银行卡交易量实现了翻两番。随着消费者消费支付方式的转变以及金融电子化的深入,刷卡消费越来越普及。总之,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始终与联网通用紧密相关。从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和银行卡联网通用的实施情况来看,若要银行卡产业规模快速增长,首先必须解决联网通用问题,改善银行卡的受理环境,进而才能推动产业发展。

三、商业银行银行卡产品的特征

在对商业银行的银行卡竞争展开讨论前,有必要对我国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运作模式进行简单介绍:(1)发卡银行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参与发卡市场的竞争,在成本收益的基础上决定银行卡发行数量以及发行对象,并激励消费者使用银行卡。通过发行银行卡,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吸收大量存款,产生存贷差收入在我国,银行卡以借记卡为主,需要先存入一定的款项后才能进行消费等交易。(存贷差收入是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银行卡业务的最初目的),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发行银行卡,特别是信用卡,还可以获得一笔信用卡年费收入和信用卡透资产生的利息收入。消费者基于银行卡方便、安全等优点选择银行卡,并向发卡机构支付一定的卡费(如年费)。发卡银行和消费者构成了发卡市场的供需双方。(2)在联网通用完全实现之前,我国没有专业化的收单机构,收单业务一般由发卡行展开。即发卡行投资布放POS便成为收单行。各发卡银行自行拓展商户,开展收单业务,通过电子收款(POS)协议与商户形成战略关系。收单银行向商户提供终端设备、人员培训,并进行资金清算,承担一定的资金清算风险。提供收单服务的商业银行和商户构成了收单市场的供需双方。目前,商业银行开展收单业务向商户收取的商户扣率主要由国家或者银行卡组织统一制定。因此,相对于发卡银行,商业银行开展收单业务的要价能力较弱。(3)银行卡产品具有很强的交叉网络效应,发卡市场和收单市场构成的双边市场的相互依赖性很强,交叉网络效应十分显著。对银行卡产品的需求是持卡人刷卡需求和商户受理卡需求的综合反映,只有协调一致,持卡人和商户才能从中受益。因此,任何一方市场的消费者(商户)的利益与另一方市场商户(消费者)都有紧密的关系。某银行卡带给持卡人的效用随着受理该银行卡的商户数量的增加而上升;商户受理银行卡获得的效用也随着持卡人刷卡的增加而上升。只有足够的消费者持有该银行卡,足够的商户受理该卡,银行卡产品的需求才能产生。

一、引 言

银行卡的联网通用是世界各国银行卡产业发展中必须面临的问题,它同样也是决定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伴随着中国银行业电子化和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发展,中国银行卡产业逐渐形成。然而,由于路径依赖,银行卡业务的开展最先开始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以致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几乎垄断了整个银行卡市场。截至2003年底,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所发行的银行卡数量占整个中国银行卡发卡市场70%。与一般的产品不同,银行卡产品作为一类服务产品,其交叉网络效应十分显著,需要消费者和商户同时发生联合需求才能形成对银行卡产品的需求。因此,消费者对银行卡的需求除了与发卡银行提供的银行卡服务有关,还与受理该银行卡的商户的数量有关。商户受理银行卡获得的效用又与持有该卡的消费者数量有关。此外,消费者持有银行卡具有较高的转换成本。在交叉网络效应的作用以及较高转换成本的作用下,大型商业银行凭借其在发卡市场的规模优势,以及收单市场的特约商户规模优势,采取单向联网通用的策略阻碍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银行卡市场的发展。

从现有文献来看,关于交叉网络效应对联网通用(兼容性)策略影响的文献相对较少。从Katz和Shapiro,Farrell和Saloner对网络效应、兼容性、标准化问题展开研究开始,对网络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网络市场[1-2]。比如,Carte和Wright、Laffont以电信产业为例的研究表明:在位厂商将凭借其网络规模优势,通过限制性定价等策略占据整个市场[3-4-5-6],而对双边市场网络效应的研究近期才逐渐展开。Armstrong, M.和 J.Wright通过建立双边市场价格竞争模型,讨论了双边市场定价结构的影响因素以及排他易对市场均衡的影响[7]。Bernard Caillaud 和 Bruno Jullien分析了网络服务提供商在双边市场的竞争行为[8]。C.Matutes 和 A.J Padilla研究了当商业银行以获取存款为目的进行竞争时,共享ATM系统的动机[9]。C.Matutes 和 A.J Padilla认为:共享网络的优点是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使得用户愿意接受比较低的存款利率,但是减少了地域市场的差异,因此当市场达到均衡时,部分商业银行偏向共享其ATM系统,但是不会实现完全共享。

中国的银行卡产业发展时间较短。商业银行发展银行卡业务的初衷不同于国外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并非将银行卡业务作为个人金融业务的一部分,也没有从银行卡产品本身来看待该产品的发展。一直以来,各商业银行都将银行卡,特别是借记卡作为吸收存款的主要工具,没有从成本―收益的原则来进行产品本身的开发。在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发卡市场占有率的增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存款,收单市场的拓展主要是为了配合发卡业务的开展。中国银行卡市场的竞争更多的表现为各商业银行在发卡市场的竞争,而收单市场的竞争性相对较弱。

二、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与联网通用

中国的银行卡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其发展随中国市场化改革和金融改革而行。中国的电子支付方式伴随着中国银行业电子化和金融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四个阶段都与联网通用问题紧密相连。

第一,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业由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因此,银行卡业务的开展首先开始于国有商业银行。1985年3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中国第一张银行卡――“中银卡”。1986年10月,中国第一张全国性银行卡――“长城卡”诞生。1987年中国工商银行广州分行发行“红棉卡”,经过两年的试点,工行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发行统一的牡丹卡。两大银行卡的问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由于工行和中行银行卡的成功发行,为两大银行吸收存款创造了有利途径。于是,其他银行也相继开始涉足银行卡市场。1990年中国建设银行发行龙卡。1991年中国农业银行发行了金穗卡。1992年深圳发展银行发行了发展卡,1993年交通银行发行了太平洋卡。截至1993年底,全国发卡量达到400万张,交易额达到2 000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各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开始起步,计算机业务处理系统开始投入运行。但是,各银行发展银行卡业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吸收大量存款,因此,不但ATM、POS的投入量较低,而且机具均是各商业银行自己投入,并且只供自己发行的银行卡使用,联网通用几乎不存在。此外,消费者主动申领银行卡而形成的银行卡产品需求相当低。对于消费者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持有的银行卡仅仅代表另一种形式的存折。

第二,进入20世纪90年代,不仅国有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在大中城市独立发展银行卡业务,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纷纷加入发卡行列。在银行卡产业规模增长较快的同时,整个产业的参与者各自独立建立网络,造成了严重的重复建设。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网络平台,不仅跨行业务无法联通,甚至各行内不同城市之间也难以联通。联网通用不能实现成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为了实现POS、ATM、网络服务以及信息资源共享,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在总书记的亲自倡导下,以电子货币应用为重点的金卡工程从1994年开始启动。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组织,在12个试点城市组建城市银行卡网络服务中心和全国总中心,初步在一些大、中城市实现了银行卡的联网通用,但是,跨行业务仍然几乎无法联通,各行内不同城市之间难以联通的问题仍然阻碍了银行卡产业规模的扩大。

第三,城市(区域)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中心开通之后,逐步实现了当地各商业银行的联网通用,为各商业银行拓展银行卡市场提供了公共的网络平台,各地银行卡发卡量、POS和ATM受理网点的数量及覆盖范围逐渐增加。随着同城联网的进行,各商业银行大力推进行内银行卡系统的建设和整合。以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率先实现了行内的联网,促使实现银行卡全国联网逐渐提上日程。然而,在中国银联成立之前,十多年来,国内各家商业银行作为银行卡市场的相互竞争者,仍然按照自己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自行发卡、自行建设一套封闭的商户收单网络,甚至在一个商业银行内部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数据不集中,分行系统不统一、业务和技术标准不统一的情况。由于技术标准不统一,网络资源不能共享、联网通用效率低下,导致各种银行卡终端设备重复摆放。这不仅造成行业资源配置效率很低,也给持卡人和商户带来了诸多不便。在此期间,大银行仍然可凭借其在发卡市场规模和收单市场规模的优势,通过一些策略遏制新兴股份制银行在银行卡市场的发展。

第四,随着联网通用工作的深入进行,以及“314”计划的全面推进,特别是中国银联股份公司的成立,中国银行卡受理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从2002―2003年底,银行卡交易量实现了翻两番。随着消费者消费支付方式的转变以及金融电子化的深入,刷卡消费越来越普及。总之,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始终与联网通用紧密相关。从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和银行卡联网通用的实施情况来看,若要银行卡产业规模快速增长,首先必须解决联网通用问题,改善银行卡的受理环境,进而才能推动产业发展。

三、商业银行银行卡产品的特征

在对商业银行的银行卡竞争展开讨论前,有必要对我国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运作模式进行简单介绍:(1)发卡银行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参与发卡市场的竞争,在成本收益的基础上决定银行卡发行数量以及发行对象,并激励消费者使用银行卡。通过发行银行卡,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吸收大量存款,产生存贷差收入在我国,银行卡以借记卡为主,需要先存入一定的款项后才能进行消费等交易。(存贷差收入是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银行卡业务的最初目的),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发行银行卡,特别是信用卡,还可以获得一笔信用卡年费收入和信用卡透资产生的利息收入。消费者基于银行卡方便、安全等优点选择银行卡,并向发卡机构支付一定的卡费(如年费)。发卡银行和消费者构成了发卡市场的供需双方。(2)在联网通用完全实现之前,我国没有专业化的收单机构,收单业务一般由发卡行展开。即发卡行投资布放POS便成为收单行。各发卡银行自行拓展商户,开展收单业务,通过电子收款(POS)协议与商户形成战略关系。收单银行向商户提供终端设备、人员培训,并进行资金清算,承担一定的资金清算风险。提供收单服务的商业银行和商户构成了收单市场的供需双方。目前,商业银行开展收单业务向商户收取的商户扣率主要由国家或者银行卡组织统一制定。因此,相对于发卡银行,商业银行开展收单业务的要价能力较弱。(3)银行卡产品具有很强的交叉网络效应,发卡市场和收单市场构成的双边市场的相互依赖性很强,交叉网络效应十分显著。对银行卡产品的需求是持卡人刷卡需求和商户受理卡需求的综合反映,只有协调一致,持卡人和商户才能从中受益。因此,任何一方市场的消费者(商户)的利益与另一方市场商户(消费者)都有紧密的关系。某银行卡带给持卡人的效用随着受理该银行卡的商户数量的增加而上升;商户受理银行卡获得的效用也随着持卡人刷卡的增加而上升。只有足够的消费者持有该银行卡,足够的商户受理该卡,银行卡产品的需求才能产生。

因此,在我国银行卡产业联网通用完全实现之前,各商业银行在积极扩大发卡市场占有份额的同时,不断拓展受理自己发行的银行卡的特约商户。由于商业银行的收单业务主要是为了配合发卡业务,以及发卡业务以外的存贷等业务,因此,即使收单规模有限,收单成本和收益无法配比,但为了获得收单市场占有优势以阻止竞争者进入,商业银行仍然会以存贷和发卡业务替补收单成本来开展收单业务。此外,由于大银行在收单业务上具有天然优势,从而导致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很难进入收单市场,这必然影响新进入者在发卡市场的发展。可见,各商业银行自行拓展收单市场的模式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联网通用不能完全实现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阻碍了产业

的快速发展。

四、银行卡转换成本的经验估计

1.转换成本的定义及其分类

所谓转换成本是指当消费者从一个供应商转移到另一个供应商时,产生的能够被消费者觉察到的心理成本的等价货币值。Oz.Shy认为消费者的转换成本是导致消费者被锁定的主要因素,产生于消费者在特定品牌或服务上的人力、物力的投资[10]。

转换成本可以被视为是保持与客户的服务关系的重要保障,是保持客户忠诚度的重要战术性因素。Tarkka 认为转换成本使得企业具有更强的市场力量[11]。

Burnham,Frels和Mahajan将转换成本划分为三种类型:(1)程序性转换成本,主要指时间和努力上的损失。(2)财务性转换成本,即可计量的资源损失。(3)关系转换成本,主要指由于丧失身份和中断联系而引起的心理和情绪上的不舒服[12]。

Klemperer认为转换成本包括连续成本、学习成本和沉没成本三种[13-14]。连续成本是指损失继续支持原来的供应商所能得到的利益和特殊待遇的程度和可能性。学习成本包括花费在信息获取、交换和评估上的时间和努力,可以进一步根据是发生在转换之前还是转换之后或是跟服务供应商的相关性进行区分。沉没成本是指尽管在经济上无关,但是在心理上比较看中的事前在交易关系上的一种投资。Jones等将这三大类转换成本又拓展为六种成本[15]。见表1。

2.银行卡产业的转换成本

将转换成本引入消费者选择始于Von Weizsacher[16]和Klemperer[14]。然而,关于转换成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软件产业的研究中。对于银行卡产业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经验研究几乎都忽略了转换成本的存在。而将转换成本应用于银行业始于Ausubel[17],Tarkka[11]和Sharpe[18]。Ausubel最早提出转换成本在银行卡市场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认为银行卡产业是一个搜索成本和转换成本特别明显的产业[17]。Ausubel认为搜索成本和转换成本包括发现提供更低利率的银行的信息成本、花费在申请新的银行卡的时间、努力和情感、因为放弃旧卡而没有充分利用的年费、放弃长期持有一家银行的银行卡而可能获得的更高的信用评级和信用限额、申请和收到银行卡的时间差。Calem和Mester运用消费者贷款的调查数据证实了银行卡产业中转换成本的存在[19]。Stango使用美国1990―1995年信用卡产业的资料,用市场份额、余额/账户、年费、每百美元核销数、共用品牌份额等影响转换成本高低的变量与信用卡价格等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认为银行卡的转换成本可以从平均每个账户的借款余额、年费和过渡支票等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20]。

具体而言,消费者放弃一张银行卡,转而使用另一张银行卡,其承担的转换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存款账户的转移: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其工资收入、股利等都是通过某家银行的银行卡进行划转的。一旦消费者在另一家银行申请了新的银行卡,他就必须将其银行卡变动的情况通知所有有关机构。可见,转换成本表现为消费者传递银行卡变动信息所花费的时间、甚至信息传递错误导致的损失。

(2) 贷款信用的变化。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全国性的信用征信体系,消费者的资信信息在各发卡银行之间相互独立。因此,当一个信用良好的消费者由于银行卡的转换,将其金融活动由一家银行转移到另一家银行时,转入银行将对消费者的资信状况进行重新的评估。与原来的银行相比,由于新银行获得的资信信息较少,因此新银行只愿意提供较低的信用额度。当然,对于一个资信状况不佳的投机客户来说,他将从一家对其资信状况了解较少的银行获得信用并从中获益,这另当别论。

(3) 自动扣款。目前,消费者已经开始赋予发卡银行长期扣款权支付公用事业费,比如,水电煤费用、电话费等。若消费者转换到另一家银行,他不但要在撤销原账户时花费一定的时间,而且可能会支付双重费用。

正是由于消费者转换银行卡时将面临较大的转换成本,因此,尽管消费者知道不同的银行卡提供的金融服务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消费者也尽量不转换自己的银行卡。从理论上看,消费者转换成本增强了商业银行的市场力量。于是,发卡银行在初期收费较低以吸引消费者,而后锁定他们,最终增加市场份额。

仅仅依靠关于转换成本存在的推理是远远不足的,需要对转换成本进行经验性的估计。关于转换成本的经验研究,Oz.Shy提出了一种快捷简易的方法估计转换成本[21]。本文采用Oz.Shy所提出的转换成本估计方法,对我国4家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卡的转换成本进行了估计。

3.我国银行卡产业转换成本的经验估计

采用Oz.Shy所提出的转换成本估计方法,以2003年四家中国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其数据主要包括:

(1) 截至2003年末4家商业银行借记卡发卡量。

(2) 对持卡人收取的各种费用。目前,我国除了四大商业银行对借记卡收费以外,股份制银行仍然是免费向消费者提供银行卡服务。因此,在费用的处理上,我们将股份制银行作为基数1,并且所有费用均以年计算。

(3) 在研究中,费用以年费为主。由于交易费用难以统计,比如消费者跨行取款等支付的费用,目前无法统计,因此,选用年费作为费用。

(4) 各年费用的贴现率以1.98%计算。由于费用是年金流量,并且银行卡的转换通常是一次,因此,当消费者更换银行卡时,他需要比较的不是每年的费用而是全部费用的贴现值。

根据Oz.Shy的估计方法,Si=pi-N4p4Ni+N4,i=1,2,3,其中,N4表示4家银行中发卡规模最低的银行的发卡量,Ni表示其他3家银行的发卡规模。不失一般性,设N1>N2>N3。Si是除了发卡规模最小的银行以外,持有其他3家银行发行的银行卡的消费者承担的转换成本。pi为这3家银行对其发行的银行卡所收取的费用。S4=p4-N1p1N1+N4为持有发卡规模最小的银行发行的银行卡消费者所承担的转换成本。表1给出了相关数据以及消费者的转换成本。

表1表明:第一,消费者将所持有的银行卡从规模较大的银行更换为规模较小的银行时,将承担较高的转换成本。可见,收费最低的银行卡的持卡人主要是时间价值较低的消费者,这些消费者的价格弹性通常较高,他们对银行卡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价格。对这些消费者而言,其转换成本相对较低。相反,收费较高的银行卡主要是由具有较高时间价值的消费者持有。对他们而言,其转换成本对联网通用性的敏感程度较高,当规模较大的发卡银行与规模较小的银行之间的联网通用程度较低时,或者说,大银行不与小银行兼容时,消费者更换收费较低的银行卡所承担的转换成本较高。

第二,比较银行卡的规模发现,转换成本与银行的发卡规模存在一定关系。持有的银行卡的规模越大,那么持卡人更换银行卡时承担的转换成本就越高。

第三,在我们银行卡产业联网通用完全实现之前,导致银行卡转换成本很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收单市场的规模。收单市场的市场占有率是决定发卡银行发卡市场份额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收单市场的占有优势构成了发卡市场的进入壁垒。大银行凭借其在发卡市场和收单市场,特别是收单市场的占有优势阻止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银行卡市场的发展。中国银联成立之后,由于各发卡银行之间实现了联网通用,收单市场作为发卡市场进入门槛的作用大大降低,但是,由于发卡银行的银行卡促销等活动仍然需要特约商户共同完成,比如,购物折扣、航空里程积分,等等。因此,收单市场的市场占有优势仍然在发卡市场的竞争中起到一定关键性的作用。

第四,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规模化和集中化的趋势不断发展,收单市场在专业化服务日益细化的条件下经历了大规模的整合与集中。由专业化服务机构担当受理市场开发的主导力量是国际银行卡市场发展的一种普遍趋势。在北美、欧洲等成熟的银行卡市场,80%左右的收单机构为专业化服务机构2001年美国前十大收单机构占整个市场份额的比重是83%(Nilson Report)。。在美国,绝大部分的收单机构是专业化收单机构而不是发卡银行。目前,最有影响力的是第一资讯集团(FDC)旗下的第一数据商户服务公司(FDMS),它拥有20多家与各家收单银行合资成立的商户联盟公司,专门提供商户的收单交易处理服务,包括:授权和交易服务、清分、清算、退单、交易信息管理和设备管理等。FDMS旗下还有专门从事POS租赁、维护的专业化公司TASQ。由于VISA、万事达等信用卡网络和EFT、ACH网络之间的竞争,收单业务的平均手续费不断下降,收单银行只能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利用新兴技术不断拓展支付网络对新的电子支付工具的兼容性,与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生物识别支付等各种层出不穷的新型受理终端连接,利用各种网络接受电子支付。收单机构能够实现这种资源整合与业务细分的先决条件是规模化。由于商业银行在收单业务方面的能力所限,于是美国众多的商业银行将其收单业务外包,由专业化服务机构从事收单业务。通常专业化收单机构与商户直接签订POS协议,而后再委托一家商业银行为其提供结算服务。专业化服务机构拥有POS机具,从而可以避免POS终端被发卡银行占有而导致银行卡市场联网通用难以实现的情况。此外,由于国际银行卡组织VISA、万事达对其会员银行的强制力度很强,比如,当其某个会员银行出现拒绝受理其它会员银行发行的银行卡时,卡组织将对其进行惩罚。这样,即使由发卡银行和收单银行一体化的商业银行直接与商户签订POS协议,那么也不会出现一体化银行拒绝受理他行银行卡的情况。

与美国相比,中国受理市场中专业化服务机构少。又由于央行规定非银行机构不得从事收单业务,因此,中国银行卡市场中通常是发卡银行同时从事收单业务,与商户签订POS协议,并承担收单风险。POS协议完成之后,商业银行将其收单业务中的终端维护业务外包给专业化服务机构,由专业化服务机构提供POS的维护等服务。目前,中国受理市场的POS机具几乎都是收单银行租借给专业化服务机构。这样,对POS机具的拥有使得大行在收单市场具有较大的控制力。同时,中国银联在对待会员银行拒绝受理他行银行卡事件上缺乏强制力,特别是由于历史原因四大商业银行已经占据了主要的收单市场的情况下,中国银联的强制力更加弱化,从而导致银行卡产业联网通用难以实现。

五、结论与建议

国外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历程表明:专业化服务机构对于通过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具有主要的推动作用。可见,要推动中国银行卡产业联网通用的实现,达到受理市场建设的良性循环,必须培育大规模的专业化收单机构。一方面,只有大规模的专业化收单机构才有能力投资功能强大、可靠、快速的POS交易处理系统和ATM终端维护系统。另一方面,专业化服务机构的发展可以有效避免发卡收单一体化导致的大银行利用其收单优势阻碍市场有效竞争的发生。商业银行发卡业务和收单业务的分离有利于降低银行卡市场的进入壁垒,促进市场效率的提高。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国银行卡市场的专业化服务机构成立时间较短,风险承受能力相对不足。若收单业务完全由专业化服务机构提供,那么可能诱发风险。因此,目前应该由商业银行和专业化服务机构联合收单,但由专业化服务机构提供终端机具,并提供机具的维护等服务。

参考文献:

[1] Katz, M.L.and C.Shapiro.Network Externalities, Competition, and Compatibility [J] .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5,(75): 424-440.

[2] Farrell, J.and G.Saloner .Standardization, Compatibility and Innovation [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85,(16): 70-83.

[3] Cater M.C.and Wright J.Interconnection in network Industries[J].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99,(14):1-25.

[4] Cater M.C.and Wright J.Bargaining over Interconnection: The Clear-Telecom Dispute[J].The Economic Record, 1999b,203(75):241-255.

[5] Laffont, J.J., Rey, P.and J.Tirole .Network Competition: I.Overview and Nondiscriminatory Pricing[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a,29(1): 1-37.

[6] Laffont, J.J., Rey, P., and J.Tirole.Network Competition: II.Price Discrimination[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b, 29(1): 38-56.

[7] Armstrong M.and Julian Wright .Two-sided markets with multihoming and exclusive dealing[R].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Working Paper,2004.

[8] Caillaud, B.and B.Jullien.Chicken & Egg: Competition Among Intermediation Service Providers[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3, 34(2), 309-328.

[9] C.Matutes and A.J Padilla.Shared ATM networks and banking competit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4,38(6):1113-1138.

[10] Oz Shy.A quick-and-easy method for estimating switching cos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2,(20): 71-87.

[11] Tarkka, J.Approaches to deposit pricing: A study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deposit interest and firm service charges[R].Bank of Finland and Studies E: 2, 1995.

[12] Helsinki.Burnham T.A, Judy K.Frels and Vijay Mahajan .Consumer Switching Costs: A Typology,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R].2003.

[13] Klemperer, P.Markets with consumer switching cost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 1987a, (102): 375-394.

[14] Klemperer, P.The competitiveness of markets with switching costs[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7b,(18):138-150.

[15] Jones, M.l A., David L.Mothersbaugh, and Sharon E.Beatty.Why customers stay: measuring the underlying dimensions of services switching costs and managing their differential strategic outcom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2,(55):441-450.

[16] Von Weizsacker,C.The cost of substitution[J].Econometrica,1984, (52):1085-1116.

[17] Ausubel, L.M.The failure of competition in the credit card marke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1,(81):81:50-81.

[18] Sharpe, S.The effect of consumer switching costs on prices: A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bank deposit market[J].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97,(12):79-94.

[19] Calem P.S and L.J.Mester .Consumer Behavior and the Stickiness of Credit Card Interest Rat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5,(85): 1327-1336.

[20] Stango, V.Price dispersion and switching costs: Evidence from the credit card market[R].Mimeo,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1998.

[21] Hotelling, H.Stability in competition[J].Economic Journal ,1929,(39): 41-57.

Switching Cost and Universal-usage of Bankcard Industry in China

――An Analysis Framework based on Two-sided markets Theory

Xuli Chen Hong-min Sun Wu-Jun

(Management School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2 China)

Universal-usage Problem has imped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bankcard industry.In the paper, Allow for background of China bankcard industry, we apply two-sided markets Theory to Universal-usage problem in China bankcard industry, and offer an explanation to it.High Switching Cost and the predominance of four commercial banks in acquire market lead to Universal-usage Problem.Establishing professional institutions can effectively boost China bankcard industry to expand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