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绕钳悬吊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绕钳悬吊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65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159-01

2009年至2012年间,我科分别采用绕钳悬吊术及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各25例,并进行了随机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5 例, 两组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病人。其中治疗组男16 例, 女9例; 年龄32~ 58 岁; 病程5~ 15 年,对照组男15 例, 女10例; 年龄37~ 60岁, 病程6~ 18 年。

1.2手术方法:腰硬联合麻醉,患者取侧卧位。查明痔核的位置及数量,在肛缘外约1.5CM部位做放射状切口,剥离痔核至齿线上约0.3~0.5cm,充分将痔核与内括约肌分离。以血管钳沿直肠纵轴钳夹痔核基底部(注意勿将内括约肌夹于其内),沿血管钳上缘切除痔核组织。以3-0可吸收线(微乔线)于痔核残端上部分(一般为前1/3)贯穿缝扎痔核,结扎痔上动脉分支,阻断痔核主要血供。结扎后不剪线,并以此结扎点作为悬吊的基点。继续用此缝线自顶端绕钳连续缝合切口至钳夹组织末端,边退钳边紧线,待血管钳完全退出后与原结扎点另一根残留线结扎。齿线以下切口开放不缝合。同法处理其余痔核。术后静脉使用抗生素5天。每日常规坐浴及换药。对照组:麻醉、同治疗组,根据痔核自然分布界限,从肛缘外2cm开始作放射状切口至齿线,钝性加锐性剥离外痔曲张的静脉丛或结缔组织。用血管钳沿纵轴钳夹痔核基底部,7号线结扎或缝扎痔核,留线1根,剪去痔核残端。

2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显效:局部出血、异物脱出、坠胀感等症状明显减轻,体征基本消失。有效:局部出血、异物脱出、坠胀感等症状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变。

2.2治疗结果:治疗组25例,痊愈21例,显效3例,有效1例;对照组25例,痊愈19例,显效4例,有效2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治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例的术后并发症如疼痛、尿潴留、坠胀、感染、肛管狭窄及潮湿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病例的术后出血情况、创缘水肿情况及切口愈合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1975年Thomson[1]首次提出“衬垫” (简称肛垫)的概念。肛垫由血管、平滑肌(Treitz肌)、弹性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其中Treitz肌呈网状缠绕痔静脉丛,对肛垫的支持作用尤为重要。肛垫是使肛管粘膜适应肠腔大小变化的最理想装置,它对协助关闭和维持的自制机能也起着重要作用。肛垫下移学说解释了脱垂性痔的形成机制,目前得到了较广泛的支持。本术式基于肛垫下移学说,兼顾静脉曲张学说,通过切除病理性肥大下移的肛垫上方粘膜、粘膜下部分肥大肛垫组织,使肛垫减积;通过痔核上方血管缝扎减少出血同时悬吊使肛垫复位,从而达到止血固脱又部分保留保留肛垫的治疗目的。

本术式与传统的外剥内扎术比较,具有以下优点:1. 悬吊除能对松弛的粘膜行紧缩外,还可通过悬吊使外痔切除边缘上提,减少术后水肿。2. 对混合痔的外痔突出部分,通过相对的内痔粘膜悬吊,痔可消失,这样可减少肛缘过多的切口和组织破坏,从而减少粘膜外翻、失禁和肛管狭窄的发生。3. 悬吊可使齿线上方直肠粘膜及粘膜下组织将肛垫及肛管部位组织整体向上提升,使其不再下移或脱垂。

本术式的注意事项:①在缝合痔核残端第一针时,缝合的组织一定要稍多,通常是痔核体的1/3,有时可为1/2,从而避免结扎时组织被撕伤。②连续缝合时应紧贴血管钳,以防缝合过宽导致肛管直肠狭窄。③齿线以下创面开放不作缝合以保持创面引流通畅,减少水肿及感染可能。④本术式推荐使用可吸收线完成悬吊缝合,可吸收线可被组织吸收,不用拆线,同时防止了线头被创面包埋而引起的引流不畅。

参考文献

[1]Thomson WHF.The nature of hemorrhoids[J].Br.J.Surg,1975,62(5):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