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读中悟情情更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读中悟情情更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感是连通读者和作者的纽带。阅读教学应“披文入情”,让读者和作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经历心灵历程,情感洗涤,思想升华。

一.自读自悟

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重积淀,强调的是“吟诗诵文”;重感悟,强调的是“熟读精思”。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对此也有精辟的论述:“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确一篇文章内含的情感、思想、意境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靠讲解、分析,靠老师的告诉,即使学生接受了,充其量只是一个词语、“一顶帽子”、一个概念而已,诸如“热爱祖国”、“见义勇为”、“乐于奉献”等等,而少有深切的体验、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升华。而要达到这个境界,非得靠反复吟诵,入情入境、自读自悟不可。例如:课文《雾凇》第一段,从多方面生动地写出了雾凇之“美”。教学时笔者没有采用诸如“找找看,课文中那些词语说明雾凇很美”的常用方法,而是通过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要求让听者感受到雾凇的美丽。笔者用“谁能把雾凇读得美些”、“你眼中的雾凇美”这类直接、形象的语言鼓励学生反复读,从读中去体会“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说明了雾凇的色彩美、光泽美,烘托了雾凇闻名全国;接着播放录像,用语言来渲染当时雾凇绵延十里的壮观景象,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指导学生读好“十里长堤”、“缀满”、“奇观”,学生在朗读中真正感受到雾凇的玲珑剔透,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确实,教师再好的讲解只能是自己的感受,绝对代替不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我们应该坚信:“文中自有情在,读中自能悟情。”

二.切己体味

一篇文章的意义可以是作者的本意,也可以是读者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去发现的种种含义,也就是说文章的意义并不等于作者写作的本意,而应该有读者和作者共同来创造。这样的阅读才是开放的阅读,这样所获得的才是积极的意义。有人歌咏向日葵的“目标专一”,有人却鄙视它的“毫无主见”;有人钦佩春蚕的“全心奉献”,有人却讥笑它的“作蚕自缚”。“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名言,证明了“读书解义”并不是读者被动接受作者所给的意义,而是积极参与、主动投入的过程。学生读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学习的过程不应是教师把作者、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学生的过程,而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切己体味,通过眼前所读的文字提取自己的生活积累、调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再现作者笔下的情景,去体会作者的生活感受,至于能感悟多少,体会多深,教师大可不必强求到位,即使主观上有这个愿望客观上也不可能做到。试想一下小学生读柳宗元的《江雪》与中学生、大学生读之体会一样吗?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应允许见仁见智,允许创新求异,关键是去悟自己所能体会的情、所能感悟的理。只要是学生切己的体察,我们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读中传情

在学生“读中悟情、切己体情”之后,我们教师还应要求吟诵品味,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传达文字的情趣,抒发自己的感兴。学生如能达到这个程度,就是诵读达到了另一境界——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悟到了情,还要传达出情,读中悟情情更浓。教学中我们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语言渲染、音乐背景等手段,带动学生多种感官,使情动于中,形之于声。例如在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笔者通过音乐、语言、画面把学生带入了美好的暮春田园。“你看到了那金灿灿的菜花地了吗?你闻到了菜花的阵阵香味了吗?你听到了孩子们的声声欢笑了吗?”在美妙的乐曲声中笔者适时提出了这三个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去唤起记忆中的感知,当“菜儿、黄蝶儿飞、孩儿戏蝶欢”的场面形象地出现在学生的头脑中时,就要求学生不要用语言而是通过朗读把你看到的景、体会的情表达出来,即“读中传情”,从而达到读中悟情的最高境界。

读文悟情的过程,从朗读开始到美读结束,其间始终以学生的自主读书、自我感悟贯穿其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文的情感去拨打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再引导学生反顾传情之言,是阅读教学步入佳境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