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让课堂突显生命的活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让课堂突显生命的活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教育的真谛是发现学生的价值、发现学生的潜能、发现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如何课堂具有生命的活力,成为教学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关键词:氛围;情感;创新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在学生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交流中,语文的学习是在活生生的动态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与崇高人性的对话。但现实课堂教学中我们始终习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认知体”,把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息结构能力作为基本目标。我们的语文课堂仍然是“重思想教育而忽视生活情趣;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放松表达热情”,语文教学缺乏人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因此,我认为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体验学习的情趣和快乐,让他们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具备生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答的,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说出。语文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只有一个一个鲜活的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而不是接收的机器,才能突显课堂的生命力。

二、营造活跃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迸发活力,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三、语文课堂要有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情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坚持这一基本理念,(下转第100页)(上接第99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这一理念肯定了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教育的特点。在新的课程背景下,应该如何实施语文情感教育呢?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多种功能,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昂扬向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活动积极化的过程。“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充分调动情感,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得到激发,思维就会变得活跃,情绪会变得高涨,有利于学生探究交流。怎样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呢?

1.以情动情

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在当今新课程新理念之下,我们的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此背景下,教师就应该转变在教育中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重新审视师生的关系,调整自己扮演的角色,努力建立和谐、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教师应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2.以文动情

利用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背影》中的浓浓父子之情;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一腔报国之情;《藤野先生》中流露出来的强烈的爱国之情;《享受生活》的字里行间蕴含的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这种种的感情怎会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有所悟呢?只要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就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进而体会出作者的情感。

四、语文课堂要有生气

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的眼睛闪着求知的光彩,学生的思维如闪电般敏捷,那么,这股生命流就不怕蓬勃不起来。著名的于漪老师率先在教育界发出了这样的呼唤: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要达到这一境地,教师要勇于放手。

1.书,让学生自己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读是多么的重要!那在语文教学中,究竟我们要读什么呢?叶圣陶先生早已说过:“教师教语文,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宜求之于文本,不宜舍文本而他求。”大师之言,不仅验证了多读课文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而且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读,要贯穿于学习课文的整个过程。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做教师的要力求成为亲切而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时间里,以读激趣,以读显形,以读启智,以读育人。

2.问,让学生自己提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

3.话,让学生自己说

学生应在参与互动中享受语文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是学生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激励者、合作者。语文教学应为生本、师生、生生的深度交流、平等对话。教育活动转化为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共同经历知识和人生意义的过程。自我们学校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学生有了更多说话的机会,在课堂上,教师把说话的权利让给了学生,把黑板也让给了学生,甚至将讲台这块“圣地”也交给了学生,学生全面参与了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快乐学习,自己读书,自己展示,自己讲课。这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同读、同学、同议、同讲、同评的过程。

五、语文课堂要有创新

爱因斯坦说:“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爱因斯坦用他一生的实践证明了想象力对他的发明创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人师者没有理由将文本看死,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教学中若只停留在经验、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远离现实,与生活脱节。因此,现代的语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对事物大胆质疑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创造性运用的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顿悟和创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只有注重了创新意识培养的课堂,才能具备真正的生命活力。

六、课堂教学要拥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

没有一定“思想深度”的课堂,那是缺乏灵魂的。一堂课缺乏了灵魂那就是孤零零素材的随便堆积,会给人以迷失方向的感觉,长此以往,师生都变成了一堆行尸走肉,变成了没有思想的躯壳。缺失了“文化内涵”的课堂,将会失去色彩。一堂课失去了色彩,呈现在面前的仅仅是一些知识、理论,难以激活孩子的潜能,学习效果不言而喻。没有“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的课堂,其课堂再热闹,只能徒具其形,没有真实生命力。

总之,教育是门艺术,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永恒的标准,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想,只要我们努力,大胆地实践,不断地总结,在总结中追求更大的创新,就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活力,把它变成学生乐学、好学的场所,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语文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焕发艺术光彩。

(作者单位 重庆市开县德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