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巧借文本,发展思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借文本,发展思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学科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的特殊功能。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学习语文,又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一、走进文本,享受思维的快乐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将文本中蕴藏的能够激活学生思维的潜力挖掘出来。很多时候,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发现能力有限,文本中的这种潜力往往无法发挥作用。这时,教师的引导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通过教师精心地引导,学生才能走进文本,充分享受到思维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

1.先探后导

即教师先让学生进行尝试性学习,使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所在,然后给予指导。

2.抑制判断

教师在释疑的时候要适当地抑制判断,即不要急于回答“是”“否”“对”“错”。这样可以为学生的思考留下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

3.评价适当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这种评价,绝不仅仅是对知识正误的评判,而是一种重要的指导方式,应准确、具体、富有启发性。

二、拓展文本,激发想象的灵气

想象是发展思维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创设符合文本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给学生提供想象的天地。

比如,《凡卡》这篇课文以凡卡的梦作为结尾,这本身蕴含了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作者为什么要用凡卡的梦作为结尾?”经过思考,学生议论纷纷:“因为凡卡回到爷爷身边本身就是一个梦,永远也实现不了,所以作者用梦作为结尾。”“凡卡寄出的是没写地址、也没有贴邮票的信,所以爷爷不可能收到凡卡的信,因此凡卡只能在梦里和爷爷相聚。”“以梦作为结尾,突出了凡卡命运的悲惨,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感染,产生了丰富的想象。

三、挑战文本,培养质疑的勇气

教学过程中,在学生不易领会的关键处,教师应尽量设疑,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那些“牵一词(字、句)而动全文”的关键性问题,让学生经历从敢问到善问,从善问到巧问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学生读了“负荆请罪”这部分内容,有的学生质疑:“‘负荆请罪’这部分也是课文的重点,作者为什么只用一句话轻轻带过呢?我想给课文加上廉颇请罪的话。”于是他在课文“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后补充了廉颇的话:“蔺上卿,我真糊涂呀!为了争地位,竟不顾国家利益!请重重处罚我,今后我一定和您齐心协力保卫赵国!”学生提出的见解可能是幼稚的,但往往不乏创新的火花。

学生能在“无疑处生疑”,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并在理解和表达中显出机智,透出灵性,真可谓“问题促思考,思考促理解,理解促创新”。

四、改变文本,激活求异的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求异”:

1.“一题多解”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题多解”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在“品词析句”这个环节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好词佳句在表达上的精妙之处。例如《麻雀》一课中,作者写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一个“落”字将老麻雀的形象写活了。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对“落”字运用的精妙之处,就体会得入木三分了。

2.“一题多述”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题多述”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去表达同一个思维的对象或内容。同一思维内容,往往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述。

例如在教学《麻雀》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将课文中的“小麻雀”“老麻雀”“猎狗”组合在一段话中,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用词造句及词句组合等方面,都表现得相当精彩。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实实在在的师生语言和情感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应学会“倾听”学生的言语信息,了解其思维和情感的动态,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