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三大周期”重迭中国,经济增长步入高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大周期”重迭中国,经济增长步入高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1年“博士咖啡”在《财经界》第7期的报告中在全国也许是最早地指出,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在世界经济的寒流中“逆风飞扬”。其后,“一枝独秀”和“逆风飞扬”都成为描述中国宏观经济的流行一时的时尚话语。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增长的升温,经济增长是否“过热”?

我们的看法是,中国经济增长正面临少有的“三大周期重迭的增长现象,分别是“世界工厂-国际投资与出口周期”,“城市化-基础设施投资周期”以及“新兴消费品-消费周期”。这三大周期的任何一个增长周期的出现,都足以提供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活力。现在三大周期重迭,同时发力于中国经济,将迅速拉动中国经济进入高涨时期,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长有望达到年增长9%以上的高位水平,而且暂不会有明显的“过热”现象产生。

穿上红舞鞋的中国将跳出最美丽的经济增长曲线!

一、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情况及来自各方面的数据,我们可以勾勒出2003年以来的经济运行情况如下,这是一幅热气腾腾的增长画面:

1.经济增长显著加快。初步测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达23562亿元,同比增长9.9%,比去年同期加快2.3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同期增长最快的。

2.工业生产明显加速。1-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343亿元,增长17.2%,比去年同期加快6.3个百分点。从增长结构看,一是各种所有制类型工业增长全面加快,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6.4%,加快7.7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20%,加快9.5个百分点。二是投资类产品、出口型产品、高技术产品、适应结构升级的消费产品生产持续快速增长。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纺织工业六大行业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1%,拉动工业增长9.4个百分点。

3.农业在结构调整中平稳发展。2003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约为229.5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2%。其中,夏粮、早稻面积分别调减3.8%和4.1%。棉花、油料面积分别增长16%和 4.1%,蔬菜和药材等播种面积增加,优质专用小麦、玉米和"双低"油菜播种面积继续扩大。畜牧业和渔业生产稳定增长。一季度肉类和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4%和2%。

4.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1-3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55亿元,增长27.8%,比去年同期加快8.2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4479亿元, 增长31.6%,加快5.5个百分点;集体、个体固定资产投资1676亿元,增长18.7%,加快11.8个百分点。

5.国内市场销售稳中趋活。1-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09亿元,增长9.2%,比去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的服务性支出和非消费支出增长较快。其中,教育文化娱乐和交通通讯支出均增长15.7%,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4.4%,购房和建房支出增长82.6%,社会保障支出增长22.5%。

6.进出口增长迅速。1-3月份,进出口总额1737亿美元,增长42.4%,比去年同期加快34.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863亿美元,增长33.5%。进口增长更猛,1-3月份达873亿美元,增长52.4%,比去年同期加快47.3个百分点。

7.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1-3月份,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229.8亿美元,增长59.6%;实际使用金额130.9亿美元,增长56.7%,分别比去年同期加快48.2和29.2个百分点。

8.市场价格止跌回升。1-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0.5%,是自2001年11月份以来首次出现上涨。1-3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6%,均扭转了近两年来持续下降的局面。

9.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2月份,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980亿元,增长1.2倍。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50亿元,增长2倍。39个主要行业中,有37个行业盈利增加,2个亏损行业减亏。

10.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1-3月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5元,比去年同期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737元,实际增长7.5%。3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4568亿元,比年初增加7582亿元,同比多增2531亿元。

11.税收增长超千亿。一季度全国税收收入累计完成5006.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6%,增收1050.89亿元。其中,中央级收入累计完成31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增收820.77亿元;地方级收入完成1842.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3%,增收230.12亿元。

12.贷款增长迅速,货币供应充足,金融运行变化显著。数据显示,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到了14.8万亿元,同比增长19.5%。比2月末创下的1997年4月份以来贷款增速最高记录再次刷新(2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含外资机构)本外币的余额为14.44万亿元,同比增长18.8%,增幅为1997年4月份以来最高)。

13.外汇储备继续增长。一季度我国外汇储备累计增加296亿美元,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3160亿美元,同比增长38.8%,增幅比上年末提高3.9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8.2771元人民币,继续保持稳定。

二、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稳定而强劲的增长态势

从1-3月份的情况看,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343亿元,增长17.2%,比去年同期加快6.3个百分点。这样的增长速度是近年来没有出现过的。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工业增长体现出稳定而强劲的增长态势。可以说,2002年以来,中国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一直在稳步提高。其中,2002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率平均在12%左右,到第四季度平均在14%以上,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平均增长率为12.6%。今年1月份突破14%的增长,达到14.8%,2月份达到了惊人的19.8%,3月份仍然保持了16.9%的增长幅度。

经过季节调整,一季度工业生产的环比增长速度达到了6%以上,这预示着如果维持这样的增长态势,则全年可以达到20%以上的工业增长,这相当于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1992-1994年的情景。从工业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如此高的工业增长预示着一个相当高的GDP的增长,应该在10%以上。即使考虑“非典”等不利增长的因素,中国GDP也将有极大的可能性在2003年达到9%的增长。

2、穿上红舞鞋的中国:一枝独秀的增长之舞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3年4月9日在此间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最新预测情况显示,世界经济将微弱回升,全球经济可望从2002年的增长3%上升至3.2%,差不多是在同时,摩根士丹利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罗奇(Stephen Roach)撰文指出,战争、不确定性和疾病使全球性二次衰退可能近在眼前。罗奇表示,发达国家的经济今年2、3月都呈现萎缩,不仅美欧日的工业活动趋缓,最重要的服务业也开始转弱。罗奇认为,所有迹象都显示全球经济体质将持续脆弱,二度衰退不是偶然的意外,而是反映长久以来因扰全球的系统缺陷。

显然,全球经济增长在当前并不太乐观。但中国明显是个例外。中国的经济增长IMF所预测的国家中是早高的,达到7.5%。但IMF仍然严重低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事实上,正如我们所分析的,中国GDP在2003年的增长将不是7%,甚至不是8%,而有可能高达9%以上。因此,中国经济今年将再度辉煌,重演一枝独秀的增长之舞。

3、经济前景:挥别通货紧缩的增长阶段

自从1997年10月份中国消费物价变负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界讨论最多的词便是“通货紧缩”。从2003年开局以来令人惊喜的一系列宏观数据看,中国经济挥别通货紧缩的序幕已经拉开。

观察通货紧缩的走向,首先当然是看物价。中国经济的升温已经初步驱散了通缩的严寒,我国物价连续下跌的势头终于得到遏制。进入2003年以来,居民消费物价就开始转负为正。(见前面分析)

也许从分类物价指数的变化情况看,现在就宣告治理通缩的胜利还还有些为时过早。原因在于,今年推动物价温和上涨的主要因素为食品价格、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和能源价格,而这些价格的上涨大多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但是,如果综合考察其他各项宏观指标,那么,我们至少可以断定,中国经济挥别通货紧缩的序幕已经拉开。

在有人宣布中国经济通货紧缩日益加剧的去年,我们指出,通货紧缩的确是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一朵乌云,但不能说“日益加剧”,因为从环比看,物价增长已经为正,而且物价下降主要是因为国际价格的传导。事实上,从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如果剔除进口产品价格和相应的进口替代品价格的下滑,在去年年末可以说中国已告别通货紧缩。而从今年的情况看,由于总需求扩张迅速,钢材等重要的生产资料价格已持续走高,工业产品出厂价已走高,今年中国走出通货紧缩的把握相当大,CPI增幅可能超过1%的预期水平。

其次是看货币投放。一向以“稳健”为基调的货币政策,今年的表现确实相当积极。2003年以来银行贷款空前迅速的增长既是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反映经济复苏的一个参考指标。目前的货币投放已是四、五年来的最高,货币供应量的扩张也非常迅速。这无疑是对今年以来经济增长的一个有力的金融支持。同时,考虑到银行业内部风险控制的增强,商业银行积极投放贷款在相当程度上可被视为是经济复苏阶段企业贷款需求强烈的客观反映。

最后当然是看代表总需求短边约束的经济增长趋势。而在亮点迭出的2003年以来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面前,我们基本可以作出一个结论:中国经济挥别通货紧缩的序幕已经拉开,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在有力地展开。

4、晴朗天空的一朵乌云:外贸首季出现逆差

与投资和消费乐观形势有所相同的是,今年的外贸进出口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特别是2003年1月份我国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贸易逆差,并直接导致一季度外贸进出口出现了多年未见的逆差。其中,1月份逆差达12.5亿美元,2月份逆差额缩小为5.7亿美元,3月份逆差额又进一步下降为4.59亿美元。

对此现象,通常的解释是由于我国在国际石油价格因美伊战争因素影响而大幅上升的时候进口了大量的石油,从而导致了进口费用的快速增大。其中1月份,我国原油进口836万吨,增长77.7%,再加上油价的大幅上涨,致使逆差出现。虽然我们可以无需担心这些逆差会形成大的问题,因为2月份我国已经再次实现了贸易顺差,总体贸易逆差已从上月的12.5亿美元下降到了2月的5.7亿美元,而且估计最快到3月份,总体贸易逆差就会消失。但是,总体贸易逆差能在连续几个月内都得以保持,这一现象本身已经足以让人去反思:WTO效应对我国外贸格局的影响是否开始显现?贸易顺差的减少甚至消失,是否会成为一种常态?

逆差出现的另一原因,是由于调低关税因素。一季度,我国今年整体关税税率下降到了11%,3000多个税目的进口商品税率下调,还增加了关税配额商品的配额总量,导致矿产品、原油、钢材、棉花等原材料进口大幅攀升。

另外,根据历史经验,通常是国内经济高涨的时候,出现逆差,所以,目前的逆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国内需求强烈。从一季度进口增加的商品种类看,主要集中于原材料、机械设备和用于企业技术改造的产品,这反映出国内总需求的强劲。

5、经济增长面临无法预料不确定性因素

在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十分良好的情况下,也面临一些非同寻常的不确定性情况。一是突发性的“非典瘟疫”对经济的冲击;二是美国经济在伊拉克战后重建的不确定性问题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三是美元的波动及人民币走势对出口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四是突发性社会矛盾爆发对经济的冲击。

当前影响最大,讨论最热烈的是“非典瘟疫(SARS)”对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由于受非典型肺炎蔓延和全球经济环境疲弱影响,一些机构已经调低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期。日前,花旗集团分析员黄益平称,中国今年第二季度经济增幅或会从首季的9.9%,剧降至6.5%,为10年来最低点。然而,摩根斯坦利中国首席经济师谢国忠指出,事件影响十分有限,只会令今年的直接投资延至明年,但不会有根本动摇,因为外商别无他选。

“非典”对中国经济到底影响如何,由于缺乏历史经验可供参照,我们认为不确定性相当大,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从0.3个百分点到1个以上百分点都是有可能的。但是,“非典”冲击估计不太可能改变中国经济的总体趋势。其一是不能高估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水平。就贸易规模而言,中国6000亿美元的水准几乎相当于GDP的一半,但净出口充其量不过是千亿人民币的规模;就外资投资而言,其在中国投资构成中从来都在1/3以下,净出口则始终维持在占GDP约2%-3%的水平。其二是受SARS影响较明显的中国旅游业或航空业尚等不足以影响宏观经济。其三是服务业。由于服务业比统计的实际规模大,“非典”对人们心理上的影响可能是重要的,但其对亚洲经济的影响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都不太可能和亚洲危机相提并论。

三、中国经济是否"过热"

各方面的信号都显示,中国经济正步入高涨时期。究竟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的高涨?在我们看来,当前经济增长非常特殊,既不同于前几年相当乏力的增长,也不同于92年开始的那一轮政府驱动的高涨。最关键的是两点:1、它是建立在市场自主力量的拉动基础上的增长;2、它是建立在总供给能力依然过剩的基础上的增长。由于市场自主力量的拉动,因此经济增长将较为协调与良性;由于建立在总供给能力依然过剩的基础上,因此物价不太可能出现快速反弹。

那么,如何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市场驱动力量呢?我们以为,需要把握好以下最为重要的“三大周期”所引领的经济增长趋势。这三大周期的任何一个周期来临,都将保持中国经济较快的增长,而三大周期的迭加和同步性,几乎肯定地说,必然带动中国经济进入高涨。

1、“世界工厂-投资与出口周期”

迄今为止,中国工业化经历了三个阶段:(1)计划经济下以军需为导向的工业化阶段;(2)改革开放至WTO前20余年民生工业补课的阶段;(3)WTO后全方位开放时代的再工业化与迎接“世界工厂”阶段。

所谓“世界工厂”,就最狭义的概念而言,是用来特指1820-1880年的英国。在一般的媒体上,后来的美国和日本也被认为是"世界工厂"。下一个“世界工厂”会是谁?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是中国。实际情况如何?

统计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增长是全球最快的。其中,1985年-1990年的工业生产指数上升了1.86倍,1991-1996年中国的工业生产指数又上升了3.75倍,而世界上其他的制造业大国如美国、日本的增长相对较低,日本在90年代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由于中国制造业生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导致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份额呈不断上升之势。1980-1997年的17年间,中国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份额从1.4%上升至5.9%,平均每年上升约0.26个百分点,中国制造日益成为世界的新生力量。

然而,与北美(27%)和日本(15.8%)比,中国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据我们的测算,按以往较快的赶超速度,中国尚需20年才能赶上现在日本在世界工业增加值中的份额,需40年才能赶上美国在世界工业增加值中的份额。因此,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前有极大的工业增长空间。在目前,中国更多地还只是扮演着非技术和创新类组装工业的中心的角色,扮演着“世界车间”的角色。

除此之外,中国还需要通过对外开放,缩小生产的质的方面的差距。例如,钢、煤、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微波炉、摩托车、水泥等产品中,“中国制造”均已占世界市场占有额的第一名。然而,在这些最的生产有优势的产品方面,中国厂商更多地处于组装和制造环节,普遍未掌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主要依赖进口。

但是,由于中国的比较优势与各方面形成的综合优势,中国注定将成为“世界工厂”:价廉物美的劳动力优势及教育优势;门类齐全的工业配套优势;潜力巨大的国内消费的优势;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优势;相比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效率的优势;等等。

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这一战略认识,导致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与外商对中国投资的热潮(见下表)。与此同时,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了中国整个出口的一半,因此出口亦将水涨船高。中国经济由于WTO所带来的全方位开放,由于“世界工厂”预期所带来的外商投资与出口的热潮,预计每年可额外地拉动中国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

今年前三个月,外商对华直接投资(FDI)在去年同期创纪录的基础上继续增长,我们相信这一趋势还将继续保持若干年。

2、“城市化-投资与消费周期”

中国经济正进入一个崭新的以城市为主体的竞争时代,中国的经济增长、经济版图以及人口版图将在这一轮竞争中重写。

过去,中国特有的户籍管理制度严重影响了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998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4%,只略高于低收入国家,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中国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此外,中国城市规模普遍较小,近90%的城市在15万人以下。

日益松动的户籍管理制度将为中国的城市化提供契机,而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将成为城市化的最为强劲的拉力。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在第五届中国成长企业CEO峰会上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大高于账面上的3∶1。这个差距应该为5∶1,甚至达到6∶1。

城市化主导的投资与消费周期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大趋势。据初步预测,城市人口每年将以2000-4000万增长;2010年城市化水平将从目前的34%上升到50%,此后将继续上升。城市化将彻底改变中国的经济版图,未来几年至少将有1.5亿的农村劳动力进城,这相当于在中国大地上陡然增加1000万人的城市15座,500万人的城市30座,250万人的城市60座。100万人的城市150座。这是何等波澜壮阔的气势!

城市化将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一是城市化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二是城市化将带来一轮基础设施及房地产投资周期;三是城市化将带来收入增长从而消费增长周期。除此之外,城市还会带来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市场规模的优化。

3、“新兴消费品-消费周期”

中国经济目前还进入了一轮以汽车、住房、通讯产品以及旅游等以往消费特征不明显的“新兴消费品”为拉动的经济增长周期。

2002年以来,特别是下半年以来,宏观经济出现了新一轮景气回升,而国务院发展中心“中国产业增长景气指数”的研究成果显示,新一轮产业增长基于投入产出关系的"联动增长"特征和基于基本相同的需求拉动力量形成的“族群增长”特征十分突出,这些特征可以提供带有普遍性意义的证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刘世锦博士(2003)据此发现几个具有典型特征的高增长产业群。

第一、在汽车工业快速增长的拉动下形成的"汽车族"高增长产业群。该产业群大致包括:合成材料工业、轮胎制造业,钢铁工业(以薄钢板和钢带等汽车用钢为主),机械工业中的机床工业(特别是数控机床)。这一产业群的规模,大约相当于汽车工业本身的2.5至3倍。

第二、在房地产业快速增长的拉动下形成的"房地产族"高增长产业群。该产业群包括:钢铁工业、建材工业,特别是砖瓦等轻质建筑材料制造业、建筑用金属制品业等建筑投入品行业,装饰装修行业,及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等相关服务业。虽然该产业群的总体规模难于准确估算,其中仅房地产投资总额就达到近7700亿人民币,足见其规模之大。

第三、"机械制造族"高增长产业群。近两年,普通机械制造业所包含的8大类子行业中,有7个子行业增长景气同步快速回升。这些子行业包括锅炉及动力机器制造业、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通用零部件制造业和其他普通机械制造业。

第四、消费结构升级关联密切的"消费族"高增长产业群。首先是与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提升密切相关的子行业,如食品加工业中的水产品加工业、乳制品业之外,反映居民"主食品"结构升级的精加工淀粉、植物油等小行业,饮料工业中葡萄酒和软饮料制造业的增长速度之快,令人瞩目。其次是与满足居民文化、娱乐和休闲消费关系密切的行业如造纸印刷业,文化体育用品制造业中的体育用品、玩具和游艺器材制造业,旅游行业中的旅行社、旅游景点建设等。最后是高档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业增长景气持续高位攀升,如手机、数码相机、摄像机和其他高档家电产品等。

刘世锦博士据此分析认为,新一轮高速增长行业并不局限于单个行业的局部增长,而是以各主要产业为龙头带动起来的关联产业群的系统增长。我们非常同意刘博士的分析。尚需指出的是,截止到2002年,中国消费信贷占整个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仍然相当低,不足10%,相比于美国的40%以及香港的50%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中国新一轮消费浪潮还将受到爆炸式增长的消费信贷的强劲助推,并且直接带动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

4、三大周期将引领中国经济进入高涨,并有效地避免“过热”

本来,这三大周期中任何一个的来临,都会带来中国经济的良好增长。现在,三大周期的迭加和同时发力,中国可望进入一轮由市场驱动的经济高速增长、物价却相对稳定,经济运行既不偏冷,也不太热的历史上最好的黄金增长时期之一。如果外部环境较为稳定,并且人民币并未出现始料不及的升值,我们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都将保持在9%以上,而物价可望维持在4%以下的水平。

当前,因为一季度GDP接近10%,出现了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热烈讨论,并出现了所谓GDP增长超过9%就是过热的说法。对此,我们认为值得商榷:其一,经济增长是否过热主要不是看增长速度多少,而要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而中国经济增长已经长时期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因此,当前经济的高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带有恢复性,与前五年平均7.7%的经济增长平均起来,应不会超过1980-1920的GDP年增均增长9.5%的幅度;其二,应更多地看支持经济增长的因素是那些,有无持续性。而正如从我们前面所分析的三大周期的迭加效应,当前可以说是共同对经济发力的特殊时期,并且具有相当的持续性。这一点结合企业的经济效益看就更加明显。三是看是否超过潜在增长率水平。当前,供大于求的社会总格局依然没有改变,根据国家经贸委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2003年上半年全国市场供求情况》调查显示,600种主要商品中没有一个种供不应求,表明当前消费市场根本就没有过热,实际增长离潜在增长尚有空间。其三,是产品出口贡献巨大,国外市场与“冷”、“热”无关。据我们的测算,如果扣除出口的影响,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增长只略高于上轮经济周期触底前一年,即1996年的同期水平。这表明,如果把当前经济增长放在一个经济周期里来看,还只是处于景气复苏时期的正常状态,而不能说已经过热。

六、保持中国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增长

1、货币政策应继续稳定,财政政策则可适时淡出。我们以为,在物价尚未回涨至2-3%的区间,货币政策可基本维持稳定,尤其是利率暂时可不予调整,紧盯物价即可,但财政政策则可相机“淡出”。最好的办法是,将2003年的1400亿国债投资的全部或一部分推至下一年,如果2004年经济继续高涨,则可推至2005年,以此类推,完全视经济增长情形相机抉择。

2、与“世界工厂”相适应,进一步完善投融资环境。这里面,非常重要的是包括金融在内的服务业,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中国最落后的已不是制造业,而是金融服务业。除此之外,需要研究如何通过国家政策的引导来强化企业的研发能力。

3、继续推动城市化进程,将“三农”问题置于整个经济发展循环内统盘考虑。

4、继续保持个人信贷的繁荣,积极清理不利于消费的政策。当前,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房地产等政策上“一刀切”,把升温的房地产做成了夹生饭。应该看到,房地产发展总体健康,而银行对个人的消费代价是银行最好的贷款。

5、防范部分行业和地区经济过热,但不必神经过敏。

6、防范出口风险。据有关专家分析,我国的出口企业今后主要将面临七大风险,包括贸易壁垒风险、进口国厂商和消费者的风险、信用危机风险、环境突变风险、企业资源位个人化风险、客户信用危机风险等等。我们认为,还可以加上一条,出口退税政策改变的风险。从目前的情况看,出口退税可能也需要相机调整,但要慎重、缓步而行,不能“硬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