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陈氏太极拳“小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陈氏太极拳“小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陈氏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优秀拳种之一,是中华灿烂文化中的一支奇葩。陈氏太极拳是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学的经络学说等理论,以及导引、吐纳术,并综合百家拳术之长而创立的。陈氏太极拳以其博大精深的拳术理论、独特的拳术风格、高超的技击效果、显著的健身功能而在中华武林独树一帜,并越来越多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同与喜爱。

陈氏太极拳起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由明末清初的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在祖传拳械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地创造了太极五套拳、五套锤、十三势、炮锤,以及枪、刀、剑、棍、剑、锏、鞭等,尤其独特的还有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形成了完善的流派体系。在300多年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从陈氏太极拳又派生出了杨、吴、武、孙、赵堡等各式太极拳。在陈氏太极拳体系当中,被后人称为”小架“的,是最为传统的一种练习形势。

一、陈氏太极拳“小架”概说

陈氏太极拳的训练讲究以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无圈为登峰造极。历史上陈氏太极拳并无大、小架型之分,而是在训练方法上,对于初学者,师傅为了使徒弟尽快入门,把架型放大,让徒弟先从大圈、外圈入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徒弟掌握了陈氏太极拳划圈走圆的运动规律之后,再逐步由大圈过渡到小圈、外圈过渡到内圈,而形成劲路沿躯干和四肢传递、变化的螺旋缠丝劲,达到外形上不见圈的高级境界。随着太极拳的发展,后人为了区分陈氏太极拳的不同练习方法,拳术上有大架、小架(大圈、小圈)之称。如今的陈氏太极拳大架、小架除了动作形式不同外,其技术理论基础是一样的。大架拳手也讲求将圈逐渐收小,小架训练开始也讲求将圈放大,两者的训练过程基本相同,因此有“大架不大,小架不小“之说。

际氏第十七世陈发科、十八世陈照丕被北京、南京正式邀请传拳,使陈氏太极拳大架得到厂泛的普及,被世人所熟知。小架由于仅在家族内传授,且师承严格,一直鲜为人知。如今的陈氏“小架”传人也开始向外界传授,但由于起步较晚,普及范围仍然有限。当代陈氏太极拳“小架”代表人物有:十八代传人陈克忠、陈克弟、陈伯祥,十九代传人陈立清、陈立宪、陈伯先等。如今,他们的后代及学生正在为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发展而积极的努力着。

由陈氏十六世陈鑫编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以下简称《图说》),系统阐述了陈氏太极拳的传统理论体系和拳术要领,是研修传统陈氏太极拳高级境界的必读之作,被誉为武林圣典,其中的拳谱皆为“小架”拳谱。《图说》自序言到:“愚今者既恐时序迁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门别户,失我真传,所以课读余暇极力显微阐幽,纤悉毕陈”。览遍全书并没有陈氏太极拳大、小架之说。由此可知,《图说》记载的太极拳架,应该是最接近于陈王廷所创拳术的原貌。

二、陈氏太极拳“小架”的特点

1 身法:“身忌上蹿胡乱摆,宁低不高行平线”。行拳走架身体不可忽上忽下,左右乱摆;意向下沉,重心放低,重心基本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个别动作如摆脚下岔、金鸡独立、铺地龙等除外)。

2 手法:“双手相合勿翻动,微贯一气指肚间;上行不过眉,下行似松开;内转拇指界中线,外运勿探、沉肘尖;莫贪莫夹、束肋毛肤相挨”。两手相合,四六阴阳;瓦隆掌,大、小指向合,意贯母、食、中指;劳宫含,手腕松直勿折;手的运动范围以身体中线为界,左、右手各菅半边,向上行不超过眉毛,向下行意想松开;出手勿贪,回手勿夹,留有余地,中规中矩。

3 步法:“脚踏忌八、丁,切记合足尖;内脚掌踏地偏重,大二趾领先;以脚跟转换,步大一腿长,步小一竖脚”。基于开胯圆裆的需要,要求两脚基本保持平行,忌八字脚、丁字脚(造成两胯根不成窝状,股骨头顶死,裆部失去弧形,成“人”字裆即尖裆,不能实现开胯圆裆);从胯向下内缠(逆缠),落在脚掌内侧大、二足指上;出步勿贪,伸缩自如,大步不超过一腿长,小步不小于一竖脚。

4 眼法:“神送蓟手头忌晃动”。神意在前手,但目光并非死死盯住前手,头也不能随手晃动。

5 劲法:“裆贵开圆,莫扭莫涮”。臀部放松,向两侧外泛,使胯从两侧向前、内裹,胯根里掖,形成后开前合,实现圆裆;裆为腰腿之枢纽,在运动旋转中,是由趾而胫而股而会阴,由身(命门)而肩而肱而桡骨、尺骨直缠至指梢的“缠丝劲”,也叫“螺旋劲”;阴阳转换时,胯走后、下弧;胯似托盘,切记不能扭、不能涮;两胯走“∞”劲不断,背丝扣型循环缠;劲需饱满,无过无不及。

6 进退转换:“宁进不退,下在上先”。重心宁进不退,进中求化;转换下在上先。

7 立圆多、平圆少。划圈走立圆是为了在松沉圆转的条件下,实现劲从脚起,自下而上的传递。另外,走立圆也容易保持身体的稳定。所以小架走圆多为立圆,或有小角度的倾斜。

8 整圆多、单弧少。整圆是为了劲路的完整,减少不必要地重复蓄劲,买现化、打连贯,出击迅速。

以上为际氏太极拳小架的基本技术特点,各式太极拳相同的要求本又不再赘述。

三、陈氏太极拳“小架”溯源

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创编太极拳、械套路,传至陈氏十四世陈有本、陈长兴,两位名家在继承家传太极拳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对拳术技术有所发展,形成了“小圈”拳和“大圈”拳,即后来的“小架”和“大架”,这两种技术形式在陈家沟陈氏家族内部得到了传潘,并随着后代对外教拳而发展到各地。

据《陈氏家乘》记载,陈有本的父亲陈公兆“学术纯正,明士多出其门”(陈家沟有陈公兆力斗疯牛的传说),陈有本及胞兄陈有恒“均庠生,习太极拳。有本尤得骊珠,子侄之艺皆其所成就,丰度谦冲,常若有所不及,当时精太极拳者率出其门……有本门人陈清平、陈有纶、陈奉章、陈三德、陈廷栋均有所得,陈耕耘亦师事焉。清平传赵堡镇和兆元、张开、张睾山。有纶传李景延、张大洪”。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出,陈公兆、陈有本父子皆武学造诣深厚,弟子名家辈出,陈有本之技艺得其父亲真传而功夫纯正。由陈有本所传小架具有刚柔相济、螺旋缠绕、快慢相间的风格特点,一路柔多刚少,二路刚多柔少,而且因其完整的理论体系、严格的传承要求和有序的训练方法,被陈家沟人誉为“功夫架”、“看家拳”。并非像有些书上所说的“十四世陈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础上,又有些改动,逐渐舍弃了某些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称为新架(现在称小架)”。“小架”、“大架”是不因先后和难易分“新”、“老”的,陈伯先先生曾写到““有人把陈氏拳划分为老、新、新老、新新架等之架谓,陈氏近代诸名手对此早作否定,虽有大、小架之称,买因外形大小圈而名,而其内理

完全相同,是不分轾轩的。”陈有本、陈长兴两位名家积先辈们练拳之心得,继承之上有所发展变化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所形成的两种技术有共同的理论基础,买属一枝两花。

四、世人对《陈氏太极拳图说》的疑惑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完整的记录了陈氏太极拳理论和“小架”拳架,采用易学的太极阴阳理论系统阐述拳理、拳法,让太极拳的理论开始哲学化,使太极拳真正成为了“太极之拳”、“哲拳”。是陈鑫让太极拳的理论正式哲学化,足陈鑫让太极拳真正成为了“太极之拳”。《陈氏太极拳图说》不仅是学习陈氏太极拳的必读书籍,同时也是学习其他拳种的参考书。但因年代、语境等不同,有疑惑在所难免。

1 为什么《图说》记录的拳架为64式,不是74式?陈伯先先生曾写到:“套路的‘长、短’都是在其拳种的原有基础上,多加几势重复难度大的招势,或在上下两个招势中间所运行的姿势,又起了一、两个招势名称,这样,它自然就‘长’了,反之,它当然就‘短’了。”《图说》所记录动作与现在人们通常的练习套路相比:7个单鞭前没有六列四闭,这样就有7个动作,没有第四个金刚,再加上预备势和收势,共有10个动作,正好是74式。

2 晦涩难懂。《图说》不是本初级学习教材,而是拳手功夫、理论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寻求再提高的理论指导书。再加上古代语言习惯、没有句读,有些地方还使用一些方言俚语,使一些初学者和缺乏古汉语功底的人难以充分理解。另外,由于《图说》中的某些文字字意与现代文字的差异,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结合练习体会理解其精神实质。

3 有些很关键的地方一带而过。比如书中有些地万只讲练习目标,不讲达到目标的方法和过程。或许出于陈鑫年代人们思想保守的原因,受“传丹不传药”传统思想的影响或文字表达的局限,一些面传心授的东西并未或无法表述。

4 当今著名武术家康戈武先生在重印《陈氏太极拳图说》时,所写序“三读《陈氏太极拳图说》”一文,对如何泛读、精读、研读《图说》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不失为学习陈氏太极拳和《图说》的准确指导,在赞叹《图说》中精妙之处的同时也提出了其中的一些疑问,以督促学习者和研究者共同探讨。相信,陈氏太极拳小架和《图说》一书的奥妙精微,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学习和研究。

5 《图说》(1933年版)后面咐有杜元化(育万)的《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此《歌诀》成为今人持“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或陈清平”这种观点的一个重要论据,并由此推断,陈鑫原采已承认陈氏太极拳乃蒋发所传。且不论此《歌诀》的真伪,句、读之如何不通,单查《图说》后面的“新刊订补陈氏太极拳图说姓氏”附录中有“订补者,沁阳杜元化育万”字样,可知这是在陈鑫死后多年,杜元化自己加上去的。杜氏借他人之著,倡自己之说,这种行为实不足取,也买在是误人。蒋发与陈王廷是同一时代人,应在十七世纪,王宗岳(其生平见王宗岳《阴符枪谱》佚名氏序)与陈公兆为同一时代人,当在十八世纪,蒋发前与王宗岳约百年,所谓王宗岳传蒋发显为讹言,蒋发传陈长兴或传陈清平更是子虚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