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非诚勿扰”往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非诚勿扰”往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宁缺勿滥,非诚勿扰。 ——英伦大吴

个人情况

英伦大吴,男,80后。留学英国,硕士,在英已3年多,目前在英国工作。

种种恋情

当下中国,留学生这个群体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从留学目的而言,我认为留学生大致可分为:毕业出国深造;工作后出国再充电;国内没上大学而去国外“曲线救国”;从小就出国的……等等。

学习似乎成为了留学生最多被问起的一个话题,说大些叫“学好本事报效祖国”,说小点叫做“武装自己,好找饭碗”。然而真正出了国,留了学,无论是回国的或者在国外的,对留学的看法一般会更立体一些,学习还真只是留学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在大多数人看来,海外的生活经历才是最重要,也是对一个人影响最多的。谈到生活,又可以分为经济生活、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情感生活。正是通过这四种生活,才让广大留学生朋友活出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作为一个在英国待了3年多、在情感上有那么些特别经历的留学生,我很想和大家聊聊海外留学生的情感生活。

众所周知,来英国留学的学生一般可以分为1年的硕士和多年的学士或博士,由于英国的硕士课程只需要1年,经济实惠还节省时间,所以来英国读硕士课程的学生数量和学士、博士数量几乎相当。这“一年派”和“多年派”的情感生活也因为留学时间长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对于1年的硕士来说,由于已经在国内经过本科课程,年纪也至少在22-23岁以上(当然也有我这样工作N年再出来的大龄青年),基本在国内都有过一些感情生活经历,大部分在出国前还都有着各自的男女朋友,但凡一方选择了出国,总会上演一幕幕熟悉的海誓山盟,诸如“我等着你,你一定要天天想我,一年很快过去”之类的台词。其结果有2种,如果双方感情稳定,一般是能够度过这漫长而短暂的1年,等到一方回来终成眷属的。但这样的比例似乎正和中国股市的K线图一样——震荡下行。

取而代之的则是第二种表现形式,临出国前还照样上演着海誓山盟那幕,而真正出国之后情况就大不同了,归结起来的原因无外乎感情基础不牢靠,思想观念随着眼界的开阔而转变,在外一个人孤单寂寞等等因素。其实这也说不上是谁变心,谁对谁不对的,只能证明一个事实:客观环境的变化会对主观判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再则也证明了我一直坚持的一个观点:爱情并不是空中楼阁,说爱就爱,说不爱就不爱的,爱情一定是有意识形态和客观环境作为基础,才能够生根发芽的。

说完了“一年派”,我们再来聊聊“多年派”。作为“多年派”的博士生,由于年龄成熟,在国外的预期时间也较长,并且很多已经到了婚配年龄,所以无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在国内已经结了婚或者准备结婚的,出国后把家眷一同带出国。第二种就是出国前单身,但基本也能在读博或者之后的工作期间在国外把终身大事搞定。

而谈到本科生,对于大多数看官来说可能会浮想翩翩,甚至想到自己那青涩的岁月。没错,本科生一般由于年纪小,出国前有感情经历的不算多(但是近年来这个趋势也有所改变)。大多本科生会在留学期间有一段或者几段恋情,大都是朦胧的、青涩的、刻骨铭心的,很少能够修成正果。这很好理解,如同在国内上大学一样,当毕业分别之际,有多少情侣因为客观原因而各奔东西,在这点上国外的情况似乎并无二致。

其实,大众认为的感情生活往往是以结婚为美好结局的,而除却本科阶段的男欢女爱外,大部分毕业的研究生和大龄留学生都是以结婚为恋爱的基本目的。谁都想拥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以及和谐美满的婚姻生活,正是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景,让国内广大的相亲交友节目在国外的收视率和关注度并不逊于国内。

我的“非诚勿扰”之旅

我曾经有幸成为国内最火的相亲交友节目“非诚勿扰”英国专场的男嘉宾,我想说说该节目的台前幕后以及在英留学生的剩男剩女现象。

虽然我的个人情况和感情生活已在节目中完全曝光于观众面前,但在这里还是简单介绍一下,本人29岁,国内本科毕业后工作4年,选择出国读研,毕业后在英国上过班打过工,现在开始经营自己的小公司。本科一段恋情,国内工作时一段恋情,加起来不超过半年,上“非诚勿扰”之前已经单身4年,自打算出国之时就在心里告诫自己:“自己已经是要出国的人了,千万别动凡心,凡心一动免不了一番山盟海誓、天荒地老的桥段,最后说不定草草收场。还是让我了无牵挂地离去,在新的天地中闯荡一番吧。”结果我也是这么做的。

而来到英国之后由于普遍要比身边的同学大4-5岁,又工作了几年接触了社会,跟那些与我同级不同龄的象牙塔学弟学妹们,在看问题的方式方法和对未来的规划上都见解不同,毕竟人家是年少气盛,有着大把青春可以挥霍,而我可得好好计划,将有限的时间用到极致,自然在爱情观上也很少可以和身边的小妹妹们达成一致,以至于出国后仍一直单着。

好,说到这里大家应该会明白我能被选上参加“非诚勿扰”,不但是因为我这人比较有特点,更是因为我是单身,而身边的很多朋友当时已经没有了参加的基本资格了。

“非诚勿扰”英国专场是继澳洲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专场,海外专场的合作方式大多是和海外当地的华人媒体合作来完成报名及海选工作。说到英国这个国家还真是有它的与众不同之处,相比美国和澳洲的地域辽阔,英国由于国土面积不大,非常有利于开展全国性的活动,所以相比之前的澳洲和美国的报名人员仅仅集中在几个大城市,“非诚勿扰”在英国可谓遍地开花,初步统计报名海选的男女嘉宾就有将近2000人,来自30多个不同城市(据中国驻英使馆统计,在英华人数量大约60万人,其中12万是中国留学生)。报名的十之七八是留学生,或者曾经是留学生身份现已在当地工作生活的新一代华人。

节目海选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对着镜头来一段1分钟的自我介绍,包括自己的个人情况以及情感经历。当然除了最基础的内容,有不少人在现场表演起了才艺:吹拉弹唱什么都有,这种感觉和国内众多选秀节目的海选现场非常相似,如果在边上看了全过程的,还真是能找到不少乐子。

海选之后,节目组会通过这些录像进行挑选,画出一个小的候选人范围再开始面试。面试的方法有2种,一种是远程的网络视频面试,另一种就是节目组来到英国准备拍摄嘉宾外景之前开始面试,而女嘉宾的面试都采取后一种。我本人参加的是网络视频面试,也就是和编导约个时间大家一起上网,进行差不多30分钟左右的交流。问题基本就是现在的工作或学习状态、感情生活,主要看我有什么出彩的地方。而我认为自己能被选中的原因,除了我比较能侃以外,还因为我是谢菲尔德中国学联主席,可以作为留学生的一个代表吧。

当时整个“非诚勿扰”外景摄制组在英国大约待了10天左右,工作人员有将近20人,每个编导都很辛苦,一般是一个编导和一个摄像一组,前往男嘉宾的所在地进行拍摄,每个男嘉宾有一整天的拍摄时间。虽然大家在电视上看到的外景片段可能只有1-2分钟,可实际拍摄过程都是从早上9点到晚上6点,拍摄前一天编导还需要和嘉宾进行大量的沟通,做好充分准备,第二天录起来会比较顺利一些。

说起事先沟通,我还是感慨良多的。这些编导们虽然大多未婚,但是说起感情问题还真显得十分老练,几个简单的提问就把原本很复杂、很难用语言形容的意思表达得很清楚。比如会问你:“喜欢什么样的女孩?”很多人说了一大堆,但基本没说到点子上,这时候编导就会问你不喜欢什么样的女孩,这样反过来问时很多人就比较容易回答了。此时编导就会把不喜欢的排除掉,剩下的自然就是喜欢的类型了。这个方法甚至已经被逐步运用到我的工作中了。编导还会反复强调一点:不要太刻意注重24盏灯的灭灯与否,最主要的是展现自己的特点和择偶要求,更多的因缘往往是在场外和电视机前。这一点我当时就很赞同,事实上后来这条金科玉律也的确应验在我身上了。

这次能够顺利参加“非诚勿扰”英国专场,我还真是过了几道坎儿。虽说通过了层层海选和面试,最终成功入围,但是我还面临一个问题——签证。最终场内录节目的时间定在了2011年的圣诞节,而我正面临续签的问题,麻烦的是英国内政部需要把护照收上去进行续签,其工作效率与世界各国的签证机构作比较的话,基本和国足的世界排名差不多。

最后,我想说说参加“非诚勿扰”节目台前幕后的一些花絮。当时节目组为了让男女嘉宾保持神秘感,甚至男女嘉宾回国的班机和在南京住的酒店都是分开安排的。到了南京之后,女嘉宾会提前去电视台观摩现场,并反复和节目组开会来充分了解在场上需要注意的各个方面。而男嘉宾几乎是“散养”状态,只是被通知各自去录节目的时间,其他时候可以自由活动。此时再回首当时的场景的确很有意思,一群出国多年的大老爷们儿,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闲逛,而最终的目的是为了集体找老婆。

另外一个小花絮就是,大部分男嘉宾都是第一次录影,从来没有上电视的经验,即使像我这样以前学习播音主持专业、上过电视的人,也没有现场作为嘉宾录过这种综艺类的节目,难免是有些紧张的,而节目的编导们似乎对嘉宾的紧张早已司空见惯,所以他们会建议特别紧张的男嘉宾在上场前喝几口白酒,让自己兴奋一下,当时还真有几名男嘉宾这么做了,不过据不完全统计,基本上喝了酒的都没有牵手成功,估计是喝完酒发挥太过豪迈的缘故吧。

点滴感受

坦率地说,大多数婚恋交友节目由于要照顾到广大受众的观赏性以及节目的娱乐性,并不可能做到100%的真实,但我认为“非诚勿扰”英国专场还是比较真实的。原因如下:

所有男嘉宾和大部分女嘉宾都来自英国,绝大部分人都是本着找到另一半的目的大老远飞回祖国参加节目录制的。

在台上时间有限,男嘉宾每人20分钟,而女嘉宾最多也就是英国专场的4场时间,不会像某些国内女嘉宾那样,一站站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的。

很多人觉得这种节目会有一些故意安排,说实话,如果牵手成功,对于编导们来说肯定是皆大欢喜,说到故意安排还真是没有,场上一切遵循嘉宾的意愿和判断,而且一但在场上作了决定,下了场也不能改变。整个节目的录制是一气呵成,并非像拍电影那样可以NG重来的。

最后我想谈谈上完节目的一些感悟。

首先,一个明显的误区是只要台上牵手,台下就一定会在一起。说实话,当你面对24位素不相识的女嘉宾,又隔着那么老远的距离(差不多有10米左右,几乎看不清具体长相,只能看见大概轮廓,听说现在加进了看平板电脑选择心动女生的环节,这的确是个与时俱进的好办法),实在无法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就和一个人定下终身。更多的牵手只是一个认识的机会,一些牵手的嘉宾往往经过接触之后发现各方面并不合适,才无果而终。据了解,那些没有牵手成功的男嘉宾通过这个平台,吸引了不少电视机前的女性观众,这样成功的几率还是不算小的。

节目录制过程中我结识了很多男嘉宾,他们当然都是单身,有些人的年岁也不小了,大家在一起也会谈论很多感情和婚姻话题,包括在海外的剩男剩女现象。这些在海外工作的单身男女,其年龄在国内几乎都能排上“齐天大剩”了,至少也是个“剩斗士”,如果身在国内,估计早就抵挡不住来自父母、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的“长枪短炮”了。在国外由于学习时间长,毕业后基本都已经不小的年纪了,由于身处国外,感情观相对多元化,压力并没有国内那么大。但海外华人的交友圈子普遍较小,大部分中国人还不适应找老外,再加上文化本身的差异,就是想进入国外的主流圈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另外,工作压力大,以及身边的朋友们逐渐回国,圈子会越来越小,随之可以选择的范围也越来越小。有过留学经历的人大多希望能找个有同样经历和背景的对象,这样更方便双方的沟通和交流,所以国内父母介绍的人选往往很难合子女的心意。

据我所知,自从“非诚勿扰”英国专场过后,在英伦大地上刮起了一股华人交友活动的旋风,这些活动名头各异,有些是在工作的圈子中,有些是在学生的圈子里,主题基本上都是为大家提供一个交友和认识的机会。这些活动虽然比不了上电视那么光彩夺目,但更贴近生活,也更容易找到相互的缘分。

在这里,我祝福每一位留学生朋友,无论通过什么渠道都能找到自己的缘分,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