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给土地“解毒”需要多少成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给土地“解毒”需要多少成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日前,记者独家专访“863计划土壤修复领域”首席专家陈同斌获悉,目前“毒土地”已威胁到18亿亩耕地红线,而对“毒土地”进行“解毒”每亩约需投入4万至5万元,完全治理需要30年以上。陈同斌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研究中心主任,日前,以他为首的科研团队向决策层上报了关于土壤污染问题的建议。

所谓“毒土地”是指被重金属等污染的土地,从土地性质来看,分为城市建设用地和耕地(本文指耕地);从污染源来看,主要分为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

陈同斌介绍,在我国被污染耕地中有8成以上是重金属污染(主要是砷、镉、铅),主要来自于采矿、冶炼的跑冒滴漏和固体废物堆存,及化工、电镀等其他污染源,尽管已经历了很长的过程,但呈快速上升之势则是改革开放以来。“目前,‘毒土地’已经威胁到18亿亩耕地红线。”陈同斌表示。根据中国水稻研究所与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此前的《我国稻米质量安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显示,我国1/5耕地受重金属污染,其中镉污染的耕地涉及11个省25个地区。

陈同斌表示,“毒土地”的主要危害有三种,一是直接影响粮食产量和卫生品质。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陈志群曾表示,由于农药、化肥和工业导致的土壤污染,我国粮食每年因此减产100亿公斤。环保部门估算,全国每年受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二是健康危害。陈同斌和团队通过调研发现,“毒土地”污染地区居民患病率、医疗支出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社会危害。“湖南‘镉米’事件发生后,很多人已经不敢食用大米。”陈同斌说,“这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进而会影响社会稳定和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就陈同斌掌握的信息来看,目前中央已下决心“解毒”。他介绍,早在2010年,中央财政曾为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安排2450万元(县财政配套200万元),在陈同斌团队的技术支持下,该县通过3年时间成功修复了1280亩受到砷、铅、镉、锌等重金属污染的农田,修复后的农田产量和质量都恢复到了此前水平。

“目前国内掌握的修复技术很少,主要有植物修复和使用重金属钝化剂两种方式。”陈同斌说。其中,他发现的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研发出成熟的成套植物修复技术已大规模应用,采取这种模式,每亩土地修复成本约为4万至5万元。记者粗略计算了一下,2010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按照1/5被污染耕地计算,全国被污染耕地约为3.65亿亩,按照每亩4万元成本计算需投入14万亿元以上。“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污染耕地虽然由农民耕种,但造成耕地污染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农业活动本身,因此污染的责任者通常不是种地的农民,相反种地的农民往往是污染的受害者。与城市被污染土地修复不同,耕地修复应主要由政府全额买单。”陈同斌强调。

“重金属钝化剂是通过在土壤中撒施钝化剂,以固定土壤中的重金属,降低其活性和生物有效性,抑制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及其在农产品中的积累。这种措施每亩大约需要投入1万元左右。”陈同斌表示,“这种做法可以保证农产品的卫生品质,但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措施。”

目前有些修复技术已经成熟和具备推广条件,但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农田土壤修复技术大规模推广的一个限制因素。陈同斌建议,以污染程度、是否粮食主产区、治理基础条件为参考,按照轻重缓急采取植物修复技术试点先行,以县为单位推动,一两年后取得效果,再以地市为单位全面推动,植物修复期间,对其他地区暂时采用重金属钝化剂方式。从资金投入来源来看,应该考虑治理土地污染的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在“谁污染,谁治理”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方式安排资金。

(本刊编辑部根据中国财经报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