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动作实践――具体形象――表象和想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动作实践――具体形象――表象和想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5-0298-01

沪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单位是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教学,每当教到此处便让人头疼。孩子总是填错单位,如一张课桌宽5(厘米),有时甚至该填面积单位时却填上长度单位,单位之间的换算也容易出错,甚至到了四五年级后,许多孩子还是搞不清楚。

为什么这样?反复研读教材,偶然眼睛瞄到单元名称"几何小实践",灵光一闪"小实践"是什么意思?对,应该是让孩子通过动手实践来建立几何表象,乱填单位说明孩子的脑海里没有建立表象,所以会搞不清楚,会出错。数学课堂上孩子的动手操作不是热闹,真正的目的是发展思维,动手操作的过程要符合儿童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孩子要从动作思维过程中建立具体形象思维,再形成相应的表象和想象。更重要的是,家常课中要让孩子动手操作,仅让学生观看课件中的动画,学生没有经过思维发展的过程,不建立起相应的几何表象,以后不管怎样练习,都无法真正掌握。

1.通过动手操作建立"几何单位"表象

教材中,第一课时是千米的认识、接下来是米与厘米、分米的认识,我将教材处理进行了调整,让孩子按照米、分米、厘米、千米的顺序来学习。总共分三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分米,复习米和厘米;第二课时是米、分米、厘米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课时认识千米,以及与米的关系。接下来笔者分别以分米和千米的认识为例,浅谈如何让孩子通过动手操作建立几何表象。

《分米的认识》笔者先让孩子猜一猜,一炸是多长,引出"10厘米就是1分米",接着让学生在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根据心理学中表象的建立理论,让学生"闭上眼睛看"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的表象。接着剪一剪,让学生不借助尺剪下"表象"中1分米长的吸管,来验证自己对1分米的感觉;紧接着借助尺,再次剪出1分米长的吸管,从而进一步巩固1分米的量感。最后让学生动手用"炸"比划量一量课桌的长、宽大约是几分米,再借助剪出的1分米吸管工具,准确测量课桌的长、宽,巩固"几分米"的量感。通过不同形式的操作体验,让学生反复操作,多重体验,不断建立和巩固"分米"的量感,进而由1分米至几分米,让学生建立分米的表象,并能想象出1分米或几分米大概的大小。

《千米的认识》笔者带着学生到学校操场上来(最好是直线的马路上,但考虑安全问题,没进行),先量出1米长,然后让孩子分别走1米、10米、100米,1000米。通过"走"让学生切身体验1千米究竟有多长,并且对比10米、100米,学生很清楚地理解1000倍(10米、100米学生走得很轻松,而1000米,学生走得很累)。认识面积单位时,也是采取类似的方法,学生动手分别制作一张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再小组合作做一张1平方米的纸,用纸片来量一量,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还可以通过纸片量一量来探索他们之间的进率。

根据心理学中的表象、想象理论,让孩子建立表象,认识一个单位的具体大小后,笔者都会让学生"闭上眼睛看",建立初步表象。例如:前面的《认识分米》,让孩子"闭上眼睛看"1分米的大小,然后再在脑海里想象,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如果这个物体在身边,可以用1分米的吸管去验证一下。

2.通过动手操作建立熟悉物体的长度表象

学生在感知具体长度、面积大小后,仍然不能准确估出身边物体的长度、面积的大小,这需要孩子用手中的"单位"来量一量。在量之前让他们选择用哪根绳子比较合适(其实就是填哪个单位),例如量黑板,你觉得用哪个绳子比较合适,量数学书呢,量身高呢?然后再让孩子动手来量一量,通过实践得知黑板的长度是4米多一点,数学书的长是2-3分米,在一系列的实践中,学生逐渐建立了具体物体的长度表象。面积的大小也是尽可能地先让孩子量一量,通过量来感知物体面积的大小大约是多少。孩子在做填空练习时,如果不确定填什么单位,可以借助身边的单位模型如:1米长的绳子、1平方分米的纸片来量一量,估一估。

3.小结

家常课不比公开课,需要的是扎实,很多情况下是没有任何"花头"的"纯粹的数学课"。很多教师在公开课上让孩子动手操作,而家常课上更多地借助课件或实物进行讲解或练习。然而几何内容只有讲解没有实践操作,再美丽的课件,再精彩的讲解也无济于事。因为这不符合儿童几何思维发展规律,学生没有经历从动手操作到具体形象思维,进一步建立相应的几何表象想象,所以学生会乱填单位,甚至连长度和面积的具体概念都不理解。一位数学教师,除了自己要有深厚的数学底蕴外,更需要有儿童数学思维发展方面的心理学知识,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会变得轻松,才能真正地做到减负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