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亟需发展职业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亟需发展职业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链低端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和创新型的高端迈进,亟需高技术、专业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与产业经济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在“十二五”后半阶段,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

一、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的相互关系

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水平通过其劳动需求直接对职业教育的规模和结构提出了需求,同时,职业教育提供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影响产业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一)产业结构决定职业教育的规模

产业结构不但表明社会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决定在业劳动力的构成和劳动力就业方向。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总量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动力。

通过对比“十一五”和“十五”末期我国三次产业产值比的变动(如表1)可以看出,我国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占最大比例正逐渐向第三产业过渡;与此同时,就业人口也从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第二产业的变动最为突出,在五年的跨度内,第二产业产值下降幅度低于劳动力转移幅度,说明在第二产业内部由较少的人可以创造更高的价值,即劳动生产率得到提升,企业对劳动要素的要求有所提高。

在工业内部,按照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和低技术分为四类,将其中12个重点行业产值和就业分别进行比较(如表2)。2010年12个重点行业产值共397215.38亿元,容纳就业5238.04万人,四类行业产值比为16.79‥36.94‥28.20‥18.07,就业比为18.06‥31.54‥20.65‥29.75。2005年12个重点行业产值共144500.98亿元,容纳就业3736.29万人,四类行业产值比为21.62‥31.82‥26.72‥19.85,就业比为15.07‥28.36‥22.39‥34.18。从技术分类计算的数据看,2005年到2010年,四类行业产值中,中高技术和中低技术行业增长幅度最大,但就业增长幅度最大的是高技术和中高技术行业,即技术水平越高的行业,劳动需求量越大,说明在工业内部,虽然中等技术水平的行业仍占最大比重,但劳动要素呈现向高加工制造端集中的趋势。这种就业趋势的转换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产业结构决定职业教育结构

1、产业结构决定职业教育的发展层次

产业结构水平要求相应的劳动者素质水平。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主要基地,必然要随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而不断优化自身结构。任何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都是高、中、低技术并存。一般来说,当一个国家的中高技术产业所占比例开始超过50%时,是其技能型人才培养重心由中职转向高职,并要求高职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我国产业结构逐渐向技术含量高端迈进,相应的职业教育发展层次必须提升。

2、产业结构决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相应的技术人才。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程度日益加深,新的专业技术性岗位不断产生,人才需求的类型和规格也相应变化,必然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结构发生变化。目前,第二产业尤其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激增,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供不应求。然而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也需要相应与产业结构对应的专业设置。

(三)职业教育直接影响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和优化前景

产业结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投入和人力投入的合理配置。职业教育根据产业需求设计合理的教育结构,为其培养人才,实现产业劳动力类型和层次的最佳配置,以满足产业结构发展的需求,推动产业结构的发展;反之,如果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和培养的人才结构难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将延缓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甚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水平。

1、合理发展的职业教育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推动作用

职业教育通过提供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能够迅速从战后经济严重衰败中恢复,并于90年代跃居世界经济前列,其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特别是70年展起来并在全德国范围推广的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功不可没。我国属于后发型、赶超型国家,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职业教育可以适度超前发展,从劳动要素方面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2、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高度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国家或地区产业特征从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知识或人才密集型产业发展,相应的劳动力结构由金字塔型,向葱头型,再向橄榄型过渡,如图1所示。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对应的劳动结构为金字塔型,即高端人才占有极小比例,技术或技能型人才居中,绝大多数一般劳动力居于底部。我国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否过渡到技术或资本密集型阶段,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劳动供给能否实现“葱头型”结构,即技术型人才超过一般劳动工人,达到劳动人口的1/3左右。实现这一劳动机构的转变,职业教育的发展将起到关键作用。

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型人才产生大量需求

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产业发展都必将从当前以熟练劳动力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社会生产由一般劳动要素需求转向职业教育培养的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以一般劳动投入为主的产业竞争优势在降低

工业化进程是一个相对漫长的阶段,美国工业化大概经历了近一百年,欧洲国家则经历了200多年的时间。我国大概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最主要的产业特征就是加工制造环节的产值占有绝大多数比例,而且从事此环节的劳动者也占有较大比例。从第二产业来看,2010年,我国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187581.4亿元,就业人数为21842万人,其中,制造业就业人数为3637.2万人,远高于其他行业类型的就业水平,占第二产业就业总人数的16.7%。其中,城镇就业人员工资总额达47269.9亿元,平均工资36539元,劳动报酬较低。我国不但加工制造占绝大比重,而且普遍存在要素投入中劳动所占比重大,企业平均利润和职工工资较低的情况。

(二)劳动供给增长趋缓,人口红利即将消失

2010年,我国经济活动人口达78388万人,就业人员为76105万人。从数量来看,适龄劳动供给较为充足,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分别为27931万人、21842万人和26332万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劳动供给总量充足和劳动成本较低。然而,这种基于“劳动无限供给”假定条件下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将随着劳动供给约束而退出历史舞台。

采用15—64岁的标准作为劳动年龄人口的口径,我国学者计算出中国新增劳动力在2006年之前一直都处于较高的水平,但从2007年开始,劳动年龄人口增量开始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虽然从目前来看,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总量仍较乐观,但未来增长不容乐观。据联合国2009年的信息,预计到2015年,中国适龄劳动人口将达到峰值,随后进入下降轨道。

随着廉价劳动力拐点的到来,人口红利将消失,制造业劳动成本必然上升,企业生产必然通过两种途径进行: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即采用技术或技能水平高的劳动者并提高工资;二是通过资本投入或设备引进进行劳动替代,这种方式可以减少用工总量,但新用工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或技能水平以操作现代机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生产要素从一般劳动要素向技术、技能型劳动转变的趋势不可避免。

三、当前我国教育结构亟待调整

(一)劳动受教育水平有所提升,但技术、技能型不突出

2000年我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5—64岁适龄劳动人口中,初中及以上学历占63.38%;据2005年1%抽样普查数据推算,适龄劳动人口中,初中及以上学历比例达66.9%;2010年我国初中及以上学生毕业数达到3350.4万人,比2005年的3244.9万人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按经济活动人口标准,在学历教育中,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的比例为21.93‥15.87‥66.2,职业教育比例远低于高等教育及其它类别;职业教育毕业生为6670743人,仅占2010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和农业转移人口总数的16%左右。而且,当前我国培训类机构普遍存在时间短、规范程度低的特点,对于提高劳动者技能及解决就业的贡献度很难量化。

(二)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结构性失业突出

目前,我国劳动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方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我国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技术和技能型人才十分紧缺。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工。高技能人才、技师、技术工人等高素质技能性劳动者非常短缺,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我国工业化推进的突出因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培养技术、技能型劳动者以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已成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需要。二是大学生就业难,结构性失业突出。“十一五”以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开始凸现,由于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结构匹配性不高,造成每年都有部分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人难以就业,或高学历低。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失衡,不但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搁置和浪费,也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依照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根据产业结构演变规律,通过三次产业比例的调整达到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即由当前第二产业居第一位,演变为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大于第二产业,并大于第一产业。随着第一和第二产业劳动力的转出,第一和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逐步提升,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也得到优化,必然要求劳动要素各项条件相应的提升。

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业,将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机械化和经营信息化等方式,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农业。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从业人员技术素质的大幅提升,职业教育要培养农业从业人员适应技术革新的素质,尽快掌握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

第二产业是我国当前的支柱产业,亟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大量制造企业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环节,造成产品数量大、质量优,但附加值较低。要继续保持和提升中国的产业竞争力,第二产业,尤其制造业仍将是中国产业未来国际竞争优势所在。我国从世界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一线劳动者。加大人力资本在第二产业的投入,将是“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职业教育必须承担培养与现代技术装备相适宜劳动者的重任,推动制造环节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是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向。第三产业不但是吸纳就业最多的领域,也是技术层次最多的产业,其发展前景广阔。服务业的扩张,尤其生产业在人才的专业化方面都有了较高的要求。而职业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劳动者素质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规模和质量,实现劳动要素技术和技能的提升,是经济转型期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重任。

(李靖,1978年生,山东临沂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后。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区域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