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音乐课《东方之珠》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音乐课《东方之珠》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第13册教材第一单元《七子之歌》的第二课时,本单元以“祖国统一”为主题,以“回归”和“盼归”为主线。《东方之珠》这首歌,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歌曲的第一部分为复乐段结构。两个乐段的旋律基本相同,两个乐段中的第一乐句,相对比较平稳。第二乐句开始时是连续的同音重复,紧接着便以八度大跳转入低音区。它似乎从亲切、温柔的呼唤开始,以耐人寻味的深情加以延续。歌曲的第二部分有转向下属调的明显倾向,使歌曲的色彩产生鲜明的变化。在这个乐段中,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01|4.6i”几个音连续上行至全曲的最高音,接着是一连串包含三连音在内的紧密节奏,从而掀起这首歌曲的高潮。特别是“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表达了炎黄子孙对东方之珠——香港的无比爱恋之情。补充部分是歌曲第二部分的完全重复,它将全曲的高潮进一步延展。其画龙点睛之句——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则得以多次强调,从而将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奉献给亲爱的祖国。

〖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教育主题为:用音乐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期盼祖国早日实现统一。本课时包含“回归”和“盼归”这两部分内容。因而本课时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听、唱歌曲《东方之珠》,体验歌曲中“依恋祖国、渴盼回归”的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学生通过自查资料主动获取与香港、台湾相关的各种知识。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东方之珠》体验歌曲中丰富的情感,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意境,并在听、辨﹑学、唱、思考、交流、探讨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2)主动了解香港的相关历史知识,能够用歌声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通过实践初步学会分析歌曲结构,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进而获得知识。(4)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十五年后的全新面貌。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深刻体验作品中所蕴含的思归﹑盼归的真切情感。

[教具准备]电教多媒体、电子琴、录音机

[课题]《东方之珠》

[教材版本]人民音乐出版社

[课型]综合课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第一,先让学生欣赏歌曲《七子之歌》,然后回答问题。

第二,七子包括哪些地方?它们所分布的位置?(讨论)

第三,播放香港回归画面,导入本课。

二 感受体验,欣赏歌曲

第一,初听歌曲,感受歌曲,请同学们注意边欣赏边体会: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和意境?简介香港。

第二,简介什么是通俗音乐,它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谈一谈对通俗音乐的理解。

通俗音乐: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亦称流行音乐。

特点:内容取材于日常生活,歌词令人感到亲切自然,结构短小易唱易记,富于娱乐性,易于在群众中传播。

第三,作品简介:《东方之珠》创作于1986年,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罗大佑作词、作曲,并由他本人首唱。

三 学唱歌曲(听唱法)

第一,播放歌曲,学生随唱,引导学生分析曲式结构。歌曲结构为自由处理的三部曲式。第一部分为复乐段结构,两个乐段的旋律基本相同,比较平稳、抒情,用A表示。第二部分几个连续上行至全曲的最高音,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包含三连音在内的紧密节奏,从而掀起这首歌的高潮,用B表示。补充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完全重复,它将全曲的高潮进一步延展。

第二,再听歌曲,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注意弱起和三连音节奏。

第三,区别三种不同的节奏型,难点部分采用视唱法教学,以达到节奏准确的目标。

第四,在准确熟练的基础上,调动学生情绪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 创造表现

第一,分男、女声部演唱,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第二,通过刚才的演唱和欣赏,再加上你以前对歌曲的印象,你认为这首歌曲最好听﹑最感人的是哪几句?你能不能试着唱一唱?鼓励学生大胆演唱歌曲。

五 课堂小结

在音乐的世界里有许多作品如昙花一现,没有给人留下印象,但也有很多作品生命力很强,究其原因就是:只有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融进作品中,作品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香港的回归说明了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更加繁荣。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更应该爱我中华。

〖教学后反思〗

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音乐教学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东方之珠》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围绕“祖国统一”为主题教育思想,以“回归”、“盼归”为情感主线,以“离愁”、“思乡”、“同根”等情感激发了学生内在的爱国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