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艺术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一首传唱度很高的歌曲,是少数民族音乐家的优秀作品之一,这首歌曲所描绘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景象非常形象具体,表达了作者对于故乡的热爱之情。本文通过歌曲对《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简介与歌曲分析出发,来系统的提出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呼伦贝尔大草原》;层次感;形象性
中图分类号:J65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134-01
一、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简介
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所描绘的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表达了词曲人对于养育他的土地的那份热爱之情,更展现出了蒙古民歌中的古朴情调。
《呼伦贝尔大草原》不仅仅将作者的对于故乡的赞美表达的淋漓尽致,还表达出了作者对于自然环境保护的呼吁,并体现了做着希望通过音乐的影响力,来唤起人们对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向往,并唤起人们对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对《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分析
歌曲 《呼伦贝尔大草原》旋律优美,是一首单二部曲式歌曲,主旋律的部分篇幅也较短,一共只有17个小节。整体的节奏和音符变化都不是很大,但是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都会让你不由自主的联想到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优美景色。
(一)对A小段的分析
A段部分一共有9个小节,而在A小段的歌词中作词人通过三组排比式的叙述,将呼伦贝尔大草原作为他心爱的,还形象的描绘出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风貌,让人联想到洁白的蒙古包散落在河边,雄鹰在天空中自由的翱翔,还有河水在静静的流淌。
(二)对B小段的分析
B段部分是由8个小节构成的,不仅仅沿袭了主歌部分的基本创作模式,还让歌曲在整体上显得更加的统一,在这一部分,歌词更加直接了,让通过歌唱家富有感情演唱,形象的表现出了两位作者对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热爱,更是表达了所有生活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人们对故乡的热爱。
三、《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艺术特点
(一)采用了4/4拍与2/4拍的交错排字的运用
《呼伦贝尔大草原》为D大调,而在歌曲的节奏中最为特色的便是采用了4/4和2/4交错拍子。4/4和2/4交错拍子的配合,使得歌曲的抒情感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强,配上缠绵的歌词,很明显的反应出了草原的风格,都会引发听者的无限遐想。
(二)乐曲具有层次感
在曲子中,音乐元素并不复杂,但是作曲家通过非常巧妙的转换,将乐曲进行加工之后,形成了一种简约大方,巧妙精炼的曲子形态。而在歌词是三段体的结构,这三次的重复,让歌曲的层次感也就很明显的提升了。三段中的歌词,是由远及近的,乐曲层次感不断的提升,从全景到具体刻画的转变过程,更加让人对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形象有了充分的联想空间,并逐渐从模糊走向了具体。
(三)歌词的形象性
一首歌曲之所以离不开歌词,就是因为歌词具有曲子所不能达到的形象具体。在《呼伦贝尔大草原》这首歌曲中,歌词一样是非常的形象,作词人在第一乐段的开头,就用“我的心爱”来将对故事的爱所表达出来,之后便对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美景进行具体形象的描绘,譬如“洁白的蒙古包”“矫健的河水”“巍巍的大草原”等语句,都是非常直观形象的将呼伦贝尔大草原具体形象展现出来了。而在最后一句“呼伦贝尔大草原,我的心爱,我的思念”,将感情抒发得十分酣畅。
其实从生活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人的角度来说,他们在歌词上的情感抒发是直接的,但是配上这样如此悠扬抒情的曲子,让他们的豪迈之中增添了几分柔情,加入了几分内敛。
(四)作者感情抒发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衔接
初看之下,这首歌曲会让人联想到的便是作者作为一名生活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大草原上的人,所想要的表达的不过是对草原的歌颂,对故乡的赞美。其实,作者想要表达的并不仅仅是这样的,这两位具有社会意识的作者,所抒发的还有对自然环境保护的呼吁和对草原未来生态发展的担忧。
呼伦贝尔大草原在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一直有着富饶的自然资源,并被誉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呼伦贝尔大草原优质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呈现出了一片繁荣的景象。但是在经济文化发展状态之下,呼伦贝尔大草原已经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草原的荒漠化等等问题,也在困扰着呼伦贝尔大草原。
两位作者作为生活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人,对这片富饶的土地,本身就是具有无限的崇敬之情的。但是看见这片养育过自己的土地,遭受到了破坏,他们是伤感的,所以他们用这首赞美的歌曲,来呼应人们爱护这片土地。
四、结语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一首兼具豁达大气与抒情悠扬的歌曲,让每一个听众都能够在歌曲中感受到呼伦贝尔大草原幅员辽阔,富饶多彩的景象,并都会不由自主的向往这片孕育着无数生命的草原。
参考文献:
[1] 胡玉芬.草原畅想――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赏析[J].
黑龙江史志,2011(06).
[2] 王欣.乌兰托嘎声乐作品艺术风格解读[D].呼和浩特:内
蒙古大学,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