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质保”迷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质保”迷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约定俗成”的汽车质保,逃避了企业对消费者应承担的质保责任。

每当新车上市时,总能听到汽车厂家宣称该车型“全球同步上市”、价格“与国际接轨”的声音,但多年来,国内消费者在享受新车带来的便利时,鲜见有厂家大声吆喝“我们的售后服务与国际接轨”,“质保期全球同步”。

被剥夺的质保权利

一份网络调查中,近80%的私家车主每年行驶里程不超过2万公里,换句话说,如果新车质保期是2年/6万公里,那么八成车主的车开到了两年,却顶多只开了4万公里,就会失去剩余2万公里的质保资格。而如果新车质保期为3年/10万公里就更不划算了,3年下来有4万公里会被浪费掉。

调查国内的质保期可以发现,国内车企的质保期五花八门,有长有短。“哪些具体零部件纳入质保,目前没有行业上的强制规定,主要看厂家自身的成本核算。”业内人士透露。

有经销商算过一笔账:如两款100万元的高端车型,质保2年和4年的,售后成本差别高达10万元,也可以理解为,质保期短的品牌,消费者为厂家承担了10万元的成本。

此外,在保修期内,并非所有的维修费用全部“免单”,部分厂家推出的延长质保期限服务也不是对整车所有的部件,而是要看厂家在保修期内所指定的免费项目。

据了解,目前国内大部分汽车厂家的产品质保范围均不包括机油、火花塞、滤清器、刹车片、制动盘、雨刮、轮胎、蓄电池、灯泡、保险丝等诸多项目,而且质保期内发生问题要更换配件,工时费也是消费者自己埋单。

一位车主,Y先生,去年买了辆新车。第一次免费“首保”后,由于好朋友有一家汽车维修店,后面几次保养都是在朋友店里面做的,几个月后,Y先生再次去4S店做保养时却被突然告知“车辆已经没有质保了”。商家的理由是:Y先生没有去规定的4S店做保养,视为自动放弃质保权。

“我买了车我去其它店保养就不许了?”Y先生百思不得其解。

“购买新车后,未按规定到服务店进行保养,将被视为自动放弃保修权利。”某4S店售后服务经理称,在质保期内,消费者不一定要到买车的这家4S店做保养,但一定要到使用说明书或保养手册内罗列的厂家明文规定的4S店做保养,否则视为“漏保”,这意味着消费者放弃质保权。

在规定保养时间内,只要有一次在非4S店内保养车辆,4S店就视消费者自动放弃车辆的质保权,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而车主大多都是一头雾水。“又没有人告诉我们有这么严重,只知道应该在4S店里面做。”

据调查,国内各大主流汽车品牌车型都有各种各样的“苛刻”限制条款,消费者一不小心就会丧失质保资格。而汽车发生质量问题时,都是由生产企业自行检测鉴定,其客观性、公正性很难得到保证。

同一车型国内外差异大

同样的汽车品牌,同样的车型,中外质保期差距有多大呢?以汽车普及率最高的美国市场为例,各大汽车制造商在美国执行的全车基本保修普遍为3年/3.6万英里(折合5.76万公里),动力系统保修普遍为5-6年/6万-10万英里(折合9.6万~16万公里),另外在车身锈蚀方面也大多有5-6年的质保承诺,也有终身质保的。

而在国内市场大多数制造商仅承诺全车基本保修为2年/4万-6万公里,对动力系统和车身锈蚀并没有明确的质保承诺。除此之外,美国市场中所执行的质保期规定较为详细和全面,其中汽车基本保修针对除正常磨损和保养更换的零部件以外的部件保修,动力系统保修则针对发动机、变速箱、驱动桥等动力总成部件的保修。

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汽车市场的主要竞争仍处于汽车销售的环节,而国外市场售后服务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售后服务的竞争成为保证销量的主要因素。另外,我国尚未出台关于汽车质保期的相关强制性规范标准。目前实施的新车质保由制造商自行制订,质保期限、保修部件和适用条件各有区别,其中不乏一些“霸王条款”的存在。

事实上,质保期的长短决定着养车成本中维修保养的很大一部分费用。由于汽车零部件的特殊性导致原厂配件价格普遍远高于实际价值,因此质保期越长,对质保部件规定得越清楚,车主在未来使用过程中养车成本也就会越少。

有统计数据显示,汽车购车成本仅占整个使用成本的20%左右。如今各大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市场缩短质保期,实际上令消费者承担了更多的使用成本。与此同时,在新车价格逐渐下降、售车利润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汽车制造商和4S店自然将利润增长点放到了汽车零配件和维修保养上。

简单算一下,如果一辆车一年所需的养车成本在1万元左右,其中油费占了总成本的50%,维修保养费用占30%,保险和养路费13%,停车费和洗车费用5%,其他费用2%。维修保养费用是仅次于油费的一项支出,因此,如果一款车质保期越长,车主相应的养车费用也就越低。

目前,国内新车质保大多集中在2年/4万-6万公里,相比国外的3-5年/6万-9万公里的质保期有着不小的差距。不少车主希望质保期越长越好,但是换个角度来看,质保期固然是厂家对自己产品自信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吸引消费者的一种手段。

一款车质保期长,并不等同于这款车一定具有较高的品质保障。对于消费者,一辆汽车开10万公里也不用大修,远比给10万公里质保却每年都要修有意义得多。因此,如果有自身品质做保障,再用延长质保期做卖点,这样的新车对于消费者无疑将会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汽车维修专家算了一笔账:如果一辆车质保10年/100万公里但每年都要维修,另一辆车质量稳定,100万公里无大修,你说哪个好?

质保期是怎么“算”出来的?

质保期是“算”出来的?这种说法虽然可能却并无依据,但在谈到国内汽车质保,有媒体在采访十多位汽车厂商代表时,他们有的也说不清楚,有的则表示是“约定俗成”。

为什么大多是2年/6万公里,有的甚至是2年不限公里?既然其它厂家可以做到,为什么不能统一起来?这似乎没有多少消费者认真思考过。

一位车主曾经抱怨“前几天刚到4S店换了电瓶以及皮带,刚过了保修期就坏,谁给他们算的?”这个类似屈原“天问”式的疑惑,想必很多车主也都遭遇过。

有汽车圈业内人士表示:“一过保修期就坏这个问题,学汽车专业者都听说过一门学问叫做‘汽车零部件可靠性设计’。掌握这门学问后,汽车零部件出问题的概率完全可以用高等数学的办法给算得一清二楚。汽车厂家给供货商的要求之一便包含了这些考虑。

例如,以前一个电瓶用十五六年没问题,现在电瓶普遍到了第三年(最多到第四年),肯定是冬天早晨一打就打不着,这就得去换。这个是‘算’出来的,电瓶里面有铅,铅板就做这么薄,每次起动熄火都得不断进行电化学反应,有一定的腐蚀,存电能力越来越低,但是下降是很缓慢的。到了一个结点上,突然一下子降到底了,这个电瓶就报废了。”

当然,不仅仅是电瓶,包括很多变速箱也有这个问题,经常最低可以到两万公里左右让你出毛病。你说你开车细心,像爱惜自己孩子一样精心呵护,没用的。你的呵护肯定不是通过熟练运用高等数学、物理学、化学等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