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模具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探索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模具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探索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为了推进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本研究针对国内中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构建层次化的中、高职模具职业能力培养体系,设计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按计划分段有序地实施教学。

【关键词】中职;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衔接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七条指出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近年,教育部又出台了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国内很多学者都在积极探索和建立有效的中高职衔接模式,虽然在中高职衔接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中、高职的课程体系建构仍存在很多的问题,课程的衔接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关于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3+2”对口自主招生的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高素质高技能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严重脱节,因中职主要培养中等应用技能人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技能专业课所占比例大,公共基础课的比例相对较小,这就导致了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底子薄,进入高职后,学习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应用写作等较为吃力,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较差,综合素质也有所欠缺,适应不了高职的教学要求。

归纳起来,中、高职衔接教学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中职教育只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基础课程教学偏少,导致中职生学科知识和专业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职业能力发展潜力有限;二是中职与高职培养目标重复,层次不清,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严重重复。据我们的深入调研和统计分析,中、高职院校模具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重复率高达30%以上,教学资源消耗较大,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究其原因,主要是中、高职院校独立自主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等,致使各校实际执行的课程体系差异较大。

笔者认为,中职与高职衔接的关键问题是课程如何有效衔接。课程衔接主要包括培养目标、教学课时数和教学内容的衔接。要解决上述问题,中、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沟通,明确各自在职业教育中的定位,遵循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建立层次化的中、高职模具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并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计出一体化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按计划分段有序地进行教学。

二、中、高职衔接模具职业能力体系构建

中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要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就必须先构建层次化的模具职业能力体系,理清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思路。中职模具专业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模具装配和调试能力、模具制造加工能力;高职模具专业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应用能力、模具设计能力和数控加工能力等。

中职教育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有:(1)模具装配技能,包括模具钳工技能,识别模具的结构,懂模具的拆装、调试和维护;(2)机械加工技能,懂普车、普铣、钻床等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的操作;(3)基本的机械基础技能,如机械识图、绘图能力和机械零件测量能力。高职教育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有:(1)模具设计能力,包括注塑模具、冲压模的CAD/CAM/CAE技能;(2)模具数控加工技能,包括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线切割和火花机的操作;(3)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沟通、组织和管理能力。

三、中、高职衔接模具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模具专业职业能力进行课程设置,制定相应的专业课程标准,结合培养目标开发一体化课程项目和教学单元模块,构建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课程可以设置成三大模块:模块一为中职公共课,是中职生的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德育、语文、数学、体育、计算机等课程。模块二为公共基础衔接课程,以强化中职生的学科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应用文写作、外语、工程数学等课程。模块三是素质拓展课,包括企业生产管理、沟通与技巧、团队协作和等课程。

职业基础模块主要为模具专业理论,也可以分为三大模块。模块一为中职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机械识图、机械制图与AutoCAD、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机械识图、绘图能力。模块二为中、高职衔接专业课,以强化他们的机械制造、设计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机械制造技术和机械设计基础。模块三是高职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机床电气与PLC、模具材料与热处理,目的是强化高职学生的电气知识和模具材料选用方面的知识。

职业能力模块主要为实训操作课程,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为模具装配和维修,主要包括模具装配与调试、模具的维修与管理、注塑模与冲压模结构、注塑机与压力机知识。模块二是模具数控加工强化课程,主要包括数控程序编制与机床操作、模具制造工艺学、特种加工技术课程。模块三为模具设计综合应用模块,主要培养学生们实际应用能力,主要包括注射成型工艺及其模具设计、冲压工艺及其模具设计、模具设计与制作综合实训、Pro/E应用基础、模具CAD/CAM等课程。

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和模块化后,其基础和重点是中高职教材的有效衔接,全面统筹“3+2”对口招生中、高职模具专业的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衔接,应根据每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基于工作任务组织、设计成不同的项目和教学单元模块。由于中高职学生的基础不同,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也不同,因而将各单元模块按学历层级划分,确定哪些模块是中职必修或选修,哪些单元是高职必修或选修,然后再由中、高职院校合作共同开发相应的项目教材。

参考文献:

[1]王武林,单松龄.对中、高职教育专业衔接的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12):13-14.

[2]陈艳芳.对“3+2”中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5):89-9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