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师说》、《进学解》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师说》、《进学解》对语文教育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封秋莹(1991-),女,汉族,江苏省泰兴人,教育学硕士,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何莹(1991-)女,汉族,江苏常州人,教育学硕士,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摘 要:《师说》、《进学解》是中国唐代伟大的文学家韩愈的经典作品,两篇文章作为姐妹篇,内容充实、与古为新,蕴藏深厚文学研究价值的同时,更对语文教育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文章主要从新时期语文教育研究的角度,分析韩愈的这两篇经典文章,对于中国语文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师说;进学解;语文教育

对语文教育内容的启示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作者在《师说》中强调了“传其道”的重要作用,虽然作者所说之“道”与我们今天的“道”有很大差距,这与时代的变迁有关,但这与我们如今继承发扬语文学习中学习文字所蕴含的道理并不矛盾。此外,所谓“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绝对也是小学语文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现代社会发展迅速,连“句读”都不懂,更加不可能顺应时代潮流,语文教师应该将学生从小抓起,识其“句读”,我们的学生将来才能“明其道”。

《进学解》说到“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这段话是说《周诰》、《殷盘》文字艰涩,不易读懂,《春秋》的褒贬严明谨慎,《左传》释经,浮夸虚大,《易》的变化很奇但有法则,《诗》的义理很正,词句华丽。到了《庄子》、《离骚》、《史记》、《汉书》所记,扬雄和司马相如的曲调虽然不同,但工力却是相等的。如果能够掌握这些文章的特点,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了。韩愈在评价如何学习这些著作的时候,更是在告诉学生这些儒家经典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儒家经典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都对我们,尤其是接受高等语文教育的学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对于语文教育目的的启示

《师说》提到老师能“传道受业解惑”,这从一方面说明学生受教育的目的是明其“道”、胸中无“惑”。语文的“道”既包含语言文字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包含我们对于文字内涵理解赏析的能力。“术业有专攻”,每个人的专长都各不相同,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有语文能力方面的特长,但是必须要有正常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语文教育需要在语文方面有专门特长的人来教导,然后培养出能够学会“语文”的人。

《进学解》第三段“夫大木为,细木为桷”,即那些大的木材做屋梁,小的木材做瓦椽,那么语文教育的目的自然具有语文教育的特殊性,各种学科教育理应各司其职。语文就是语文,不能与数学、政治等其他混为一谈。语文教育目的的重点也应该是学会“语文”。“抵排异端,攘反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在今天,很多人忽略语文的教育,一味看重所谓“数理化”的实用性和外语的有利作用。而我们同样应该通过语文教育,将语文提高本来的地位提高上去,为语文“正名”。

对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师说》主要就是论述教师的重要作用,学生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师的职责,自然对于语文教育工作者有极大的启示。语文教师理应打破传统封建权威的师生关系,做好“传到授业解惑”的职责,小学语文教师重“句读”,高等语文教师重在“道”。韩愈的观点也是在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即“传道、授业、解惑”,在各个阶段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关注并充分引导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同时,教师也要“好为人师”,“不耻下问”,不能被世俗压制住求学进步的机会。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晨”说明时间之早,《进学解》强调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勤”。尤其是语文教师,比如在早晨监督学生“早读”,阅读范文,多读才能有进步。同时,教师也需要博览群书,在当时社会,教师对于《庄子》、《离骚》、《史记》、《汉书》等已经有了自己的感悟,现代教师在阅读、理解经典的同时,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与学生共同进步。教师讲话,学生反驳,教师继续讲道理,这种对话式教学也应该对语文教师有所启示,上课不能满堂灌,不能遏制学生的思想。语文新课程改革对以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弊端的反思之一,就是教师灌输太多,很多课文讲解都是在支离破碎的分析,教师拼命灌输术语、作者思想、文章的教育意义,忽略学生的感悟。然而,教师的教并不等于学生的学,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学”。

对于语文教育对象的启示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这句话强调学生要学会与他人为师。“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中塑造了一个不拘于时像老师学习的人物。其实不论在什么时代,学生都应该多读书,“通习”,不要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多学习。尤其是现在信息时代,学生更不能过分沉迷网络,而应该多读经典,多与周围的人交流。同时也要“不拘于时”,标新立异,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精辟的语句,讲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显而易见,这句话告诉学生,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学习要“勤”、要“思”。所谓“勤”,即:“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这段话也就是说,语文学习,要多听、多说、多写、多运用。“提要钩玄”是一种有效的读书法,学生要把握重点,领会实质,融会贯通,既要“博学”又要“精约”。说到“思”,韩愈认为应该:“抵排异端,攘反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异端学说,佛道二教的邪说必须加以排斥和抨击,对于儒道缺漏的地方加以弥补,精微的地方加以发扬,对于儒道加以继承。联系到语文教育,同时,学生也要思考“语言”的规律是什么,那些不正规的、不符合语言规律的糟粕就应该被去除,语言的博大精深理应得到传承和发扬。

对于语文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启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里《师说》指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教师不应该站在教学中至高者的位置上。教师只是在某些领域比学生早知道一些知识。教师也应该与学生相互学习,语文学习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比如说学生可能来自不同地域,本身有着深厚的地域语言功底,教师向其请教,自然有助于丰富自身的语文知识面。而学生,更应该虚心向教师学习。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当然,学生必须尊敬老师是必须的,无论是“焚书坑儒”,还是近代称老师为“臭老九”,都是应该严厉训斥的,教师的地位理应得到充分尊重。

《进学解》在第一段国子先生讲话结束以后,第二段“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学生直接开口反驳了老师,没有唯唯诺诺相信老师的每一句,这是相当进步的。老师在听完学生的论述以后也并没有训斥学生,而是在文章第三段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心服口服,这是一种十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不畏权威,老师通情达理,给现代师生关系树立了典范。这与《师说》中“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思想也很一致,师生教学相长,和谐融洽。(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程方平.新师说[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 胡晓娟.韩愈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学的启示[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2).

[3] 袁丽.浅析《进学解》中的学习观及其现代启示[J].商业文化,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