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介绍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症状、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发病条件,并提出综合防控技术,以为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油菜菌核病;发生症状;发病条件;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6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139-02

冬油菜是井冈山地区的主要油料作物,是农民食用油的主要来源,在农业生产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近年来,油菜病虫害尤其是油菜菌核病发生面积逐年加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导致油菜产量不高,品质下降,成为油菜可持续性发展的瓶颈。油菜菌核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我国所有油菜产区均有发生,尤以长江流域最为严重,发病率为10%~80%,造成产量损失10%~70%,有的甚至绝收,其寄主有大豆、花生、向日葵及多种蔬菜等[1-5]。

1 发生症状

油菜苗期及成株期均可遭受菌核病的危害,一般以开花期以后发病最重,轻病株提早枯熟或部分枯死,种子不饱满,含油率和产量降低,重病株全株枯死,在油菜倒伏的情况下,该病害发生尤其严重。不同阶段的发生症状有所不同:一是苗期发病。有红褐色斑点着生于根颈和叶柄上,后逐渐变成白色,病变组织腐烂变软,病部形成黑色菌核,有白色菌丝;二是成株期发病。不同部位感病其症状有所不同:①叶片发病。起初在植株下部的衰老叶片上生有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逐渐扩展成灰褐色或黄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有同心轮纹,外缘有黄色晕圈,当外界湿度小时,病斑破裂穿孔,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展,导致全叶腐烂;②茎部发病。初在主茎中下部现水渍状病斑,病斑绕茎,浅褐色,椭圆形或菱形,略凹陷,边缘褐色,中部白色。病害严重时,有絮状菌丝长满病茎,故而被称为霉杆、白杆等,剥开已经干枯或提早枯熟的植株,可见维管束外露,茎髓被蚀空,有黑色鼠屎状菌核在茎内形成;③花瓣发病。花瓣易感病,产生水渍状斑,易脱落。潮湿时,病花瓣迅速腐烂;④角果发病。有不规则白色病斑形成,种子表面粗糙,灰白色无光泽,干瘪,有鼠粪状菌核在角果上形成[6-7]。

2 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

油菜菌核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物为核盘菌,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病菌以菌核在土壤、种子或病残体上寄生、越夏、越冬。当年10—12月,如果土壤湿度较大,少数菌核可以直接萌发,生出菌丝侵染油菜幼苗,并在幼苗内越冬,形成第1次发病高峰;次年2—4月,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雨水的增多,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其释放出大量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子囊孢子萌发产生的菌丝可直接从植株表皮细胞间隙、花瓣、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形成第2次发病高峰。田间传播主要靠子囊孢子大量侵染花瓣,感病花瓣大量脱落到叶片上从而引起叶片发病;叶片病瓣扩展蔓延至茎上或病叶腐烂后粘附在茎上,从而引起茎杆发病。另外,已发病的茎杆、枝叶与无病的茎杆、枝叶接触也会引起病害的再侵染[8]。

3 发病条件

菌核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取决于越冬菌核的数量、2—4月(特别是油菜开花期间)的气候条件、油菜盛花期与子囊盘盛发期的吻合程度以及栽培条件、品种抗、耐病性等因素。

3.1 越冬菌核的数量

越冬菌核是病害的初侵染源。越冬的菌核数量多,发病就重。菌核在土壤中的存活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锐减,在高湿、长期泡水的田中死亡更快。一般在潮湿土壤中菌核能存活1年,干燥土壤中可存活3年。此外,合理的轮作及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等,能减少土壤中菌核的数量,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

3.2 气候条件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相对湿度、降雨量、气温、雨日数、日照和风速等气象因子息息相关,其中以降雨和湿度对其影响最大。油菜花期如果旬降雨量超过50 mm,则发病较重,如果同时气温较高,则发病更重。

3.3 栽培条件

播种期和施肥水平及田间管理等也影响病害发生。冬油菜区早播油菜发病重于晚播油菜,其主要原因是早播油菜开花早、长势好。但如果早春油菜排水不良、种植密度过密、遭受冻害、长势差则有可能发病较重。此外,连作地或施用未充分腐熟有机肥地块易发病[9-10]。

3.4 品种

油菜类型间和品种间感病性差异很大。一般白菜型比甘蓝型油菜发病重。分枝部位高、结构紧凑、茎杆紫色、坚硬、蜡粉多的品种较感病。开花期错开了子囊孢子发生期的品种,发病就轻。

4 综合防控技术

4.1 农业防治

4.1.1 轮作换茬。实行稻油轮作,因为菌核在水稻田中浸泡1~2个月后就会腐烂;旱地油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可减少菌源。

4.1.2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甘蓝型油菜比白菜型油菜抗病。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杂交、高产、抗倒、耐渍良种,目前主推油菜品种有中双9号、湘杂油6号、丰油701等品种。

4.1.3 选好苗床,整好大田地。苗床应选择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砂壤土等旱地。但十字花科蔬菜地不宜作苗床。稻田在水稻乳熟期末时,即开沟排水达到谷黄田燥,以保证整地质量,按时移栽。前作水稻收割后及时翻耕,耕深20~23 cm以上,开好围沟和腰沟,做到沟沟相通,雨停沟干。在此基础上开好厢备好土地,以备栽苗或播种。

4.1.4 健身栽培,改善油菜生态环境,提高油菜植株抗性,如适时播种、培育壮苗、适时移栽、合理密植,清沟防渍。在易发病的开花期将病、黄、老叶摘除,改善株间通风透光条件。提倡测土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配施磷钾肥及微量元素,施用腐熟的有机肥,防治脱肥早衰及倒伏,及时中耕或清沟培土,防止病菌蔓延,减轻发病[11-13]。

4.2 药剂防治

4.2.1 搞好预报。加强油菜病虫田间调查,抓好油菜菌核病监测预警工作,及时预报油菜菌核病防治适期。

4.2.2 防治策略。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指标是茎病株率1%以下、叶病株率10%以上。喷药次数应根据病情确定,且药液要尽量喷于植株中下部。

4.2.3 药剂选择与用法。一是选择生物农药,如盾壳霉、木霉等,将其施入土壤中。二是选择化学农药,可选40%菌核净(原名纹枯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50%多菌灵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1 500倍液,或50%速克灵粉剂2 000倍液,上述药液用量为1 500~1 875 kg/hm2。

5 参考文献

[1] 刘自放,高泽民.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6(8):1629.

[2] 张政兵,郭海明,苏彪,等.湖南省油菜菌核病发生特点、流行规律及防治对策研究[J].农药研究与应用,2006(6):13-15.

[3] 查国莉,伊淑丽.油菜菌核病和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3596,3622.

[4] 何祖传,钱屹松,周健.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8):87.

[5] 郑祖凤,郭亚林,李国敬.油菜菌核病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J].湖北植保,2011(4):55-56.

[6] 张琍.安徽省2003年油菜菌核病重发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3(5):746-747.

[7] 姚勇,万新民,万欣,等.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159,161.

[8] 陈士华,吴兴泉,唐乐尘.油菜菌核病综合治理咨询系统[J].河南农业科学,2005(10):55-59.

[9] 顾炳朝,朱桂梅,岳绪国,等.啶酰菌胺对油菜菌核病的作用方式及其田间防效[J].江西农业学报,2012(12):114-117.

[10] 陈伟,钱建,程枫叶.油菜菌核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探讨[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2(2):54-56.

[11] 王中银,姜春史,顾卫忠.油菜菌核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湖北植保,2000(3):14-15.

[12] 张夕林,张谷丰,杨燕涛,等.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及其测报技术研究初报[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8(6):8-9.

[13] 张慧,强成波,王小红,等.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种子世界,2012(1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