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语文课堂返璞归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语文课堂返璞归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当前的语文教学存在着许多弊端,有时过于咬文嚼字,有时却缺失根本的语文味,究其原因,有大环境中身不由己,有自身思想意识的浮躁,但更多的是对教育实施纲要的曲解。语文,历来就承载了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表达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 :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返璞归真呢?

1 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性。确实如此,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可培养识字、写字、作文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等,陪伴人的终生,从小打好底子,一辈子受益不尽。现在不少学生字迹潦草,错别字屡见不鲜,说起话来言不及义,不得要领,时尚语言网络语言夹杂其中,写作文常下载文章的某些段落拼凑。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毋庸讳言,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反思,负点责任。一些课热闹非凡,学生此起彼伏地发言,课后了解学生学到些什么,对课文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往往茫茫然,或答非所问。

1.1 学有所得。学有所得是一堂课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堂课成功的底线。学生的青春是在一堂堂课中度过的,每堂语文课学什么,怎么学,直接关系到他们语文学习的质量、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形成,学生的青春耽误不起。我在教课的时候,课前课后总要反复拷问自己:这堂课你教给学生些什么?学生能学到什么?经过教学实践检验,学生究竟有多少收获?与预先设计的有何距离?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行为,如果随意性大,飘浮无根,那么学生所得必受影响。“有意种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毕竟有很大的偶然性,并不能反映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1.2 有的放矢。学生“得”什么,每堂课就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要求,教材内容的剪裁,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等等,均要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旁枝斜逸,杂草丛生,可能会博得课堂里的“轰动效应”,但“乱作为”的结果是,丢失了原本教学的基础,得不偿失。

课程改革绝不是淡化知识与能力,而是进行整合、筛选,“强主干,删枝叶”,去旧、去偏、去繁、去难,该教的基础知识必须教,不该教的繁枝茂叶,要忍痛割爱,千万不可碰到知识犹如触电。

2 注重新教学方法的正确利用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新的学习方式需要的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关键在尊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爱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2.1 感悟要有效。 由于对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理解的不到位,有些教师误认为上课自己应少讲乃至不讲,否则,就影响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他们的自主积极学习。于是就出现了种种“不作为”的情况。比如: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某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感悟”。无点拨,无指导,要求泛化。朗读是学语文的好方法,整堂课学生朗读课文未尝不可,但每次朗读应有具体的要求,要求应循序渐进。读错的字,读不顺的句子要指点,不能听其溜滑过去;关键词句、重点段落,要让学生咀嚼、品味,谈自己的感受和领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当今课堂上学习不可能有那么充裕的时间反反复复读,因而,必要的指点就不可缺少。再说,朗读的目的就是要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入目,入耳,入心,与作品和作者交流思想、沟通心灵,从中吮吸语言和思想的养料。故而,口读必须心想,精要之笔要琢磨,教师的点拨同样不可缺少。感悟也好,整体感知也好,总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浮光掠影,囫囵吞枣,怎可能有真切的感受?

2.2 讨论要实在。讨论是课堂教学很好的学习方法,切磋琢磨,相互启发。可全班、小组、学生之间讨论,可师生共同讨论。然而,有几点必须把握:一是探究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在理解文本中起怎样的作用,芝麻绿豆无关紧要的就不必大动干戈。二是讨论的过程中可能生成课程资源,但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要辨别、筛选,不能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三是须紧扣讨论的目的要求,不能“放羊”,听之任之,名为讨论,实为闲扯,与文本不沾边。讨论追求的境界,应是学生求知欲高涨,心灵得到解放,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同学对话、师生对话中观点碰撞,对文本的理解、领悟往纵深发展。语言表达做到有序、有物、有理、有情,启人心智,令人信服。如果“放羊”,教师“不作为”,学生也就不可能有所作为,讨论流于形式,实质就会被掏空。

要鼓励学生有求异思维、创新思维。但教学毕竟不是杂乱无章,各行其是,正误、是非、深浅等总要组织学生辨别清楚,进行指导。就这一点来说,教师的话语权须牢牢掌握,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么大的学生面,无师自通毕竟是极其有限的。

3 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语文天生丰富多彩,语文的本色就是五光十色。因为语文世界的纷繁复杂,就决定了我们需要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全然讲授的课堂早已不复存在,但“满堂灌”转为“满堂问”“满堂练”,在今天的日常教学中还是很普遍的。当所有的语文课都是师问生答,甚至只是师问群答时,当每堂课上都由学案导引着学生辛苦完成习题时,语文课还有意思吗?久而久之,在学生的眼中,语文课变成了回答问题找答案,变成了用教辅对付老师的提问。 在课堂上可用可不用之处,就不必用。 任何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都要有“度”,有分寸,只有需要,只有恰当,才是最佳的,否则,就有赘疵之累。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语文课,立足语文,着眼点还是学生的素养。学生的成长,让课堂充满“语文味”,生命的花朵在课堂上将尽情绽放,这是语文课自然、本真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