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对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看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治疗;用药体会
【中图分类号】R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804-01
慢性胃炎为消化道常见病多妇病之一,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之范畴。近年来,中医对慢性胃炎的治疗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临床观察诊断手段比较明确,但对本病尚缺乏特效疗法。经多年临床探索,认为在辩证施治的同时,更须合理选择药物,这对提高治疗效果更为重要。
笔者仅就慢性胃炎的治疗用药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一探讨。
1 理气须防得燥
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喜润恶燥。胃有胃阴、胃阳之分,两者相互为用,以保持正常的纳食化物功能。若湿阻中焦,肝郁气滞,或壅而化热,均能导致胃失和降,浊气上逆。《索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浊气在上,则生胗胀”。因此,胃脘部饱闷不适、嗳气等证为本病主要体征之一。六腑以通为用,胃以和降为顺,故治宜理气,气顺则湿化,气降火亦消。在选用理气药时须防其过于香窜燥烈,以图阴之虞。特别是病情经久不愈之体赢阴虚者,尤须注意。如疏肝和胃宜选用佛手、香橼之类;清热理气宜选用枳壳、川楝子之类;和胃降逆宜选用旋复花、厚朴、陈皮之类。即使饱胀甚、嗳气频者,木香、砂仁、白蔻仁之类,亦只宜小剂,证减即止,切不可急于求成,妄投大剂。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温而不热,香而不燥,既能理平气滞,又能防其伤阴之弊。
2 养阴慎用凝滞
情志所伤,肝气郁结,肝脾不和而成肝郁化火,肝胃积热,热耗胃阴,或气阴两亏,阴虚火旺,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其证见胃脘灼热、泛酸、口干而苦、心烦易怒、苔黄少津、舌质偏红等;气阴两虚者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损者益之”,养阴法必不可少,按临床辩证,而择用清热养阴、养阴补气或养阴和胃诸法。盖胃为燥土,主受纳化物,主动而不静,喜润恶湿,更忌凝滞。故在使用养阴药方面切忌投以重浊滋腻之品,慎用生地、熟地、阿胶之类,以免伤胃助湿腻膈。宜选用北沙叁、麦冬、芦根、山药、花粉、石斛之类;若胃酸缺乏者,宜取甘酸化阴之意,择用乌梅、木瓜、白芍、甘草之类。
3 清热切忌克伐
伙食所伤是导致慢性胃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凡嗜食辛辣、暴饮暴食等,均能助火生热,热阻中焦,影响气机,升降失序,以致出现胃脘饱胀疼痛、拒按、呕吐酸水诸证。治疗本病切忌重投大苦大寒之品,以免再伤胃气。故临证择药宜选以药味清淡之类。如蒲公英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养阴;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又具抗癌之功,为萎缩性胃炎常用之品。纵使火热偏盛者,须用黄芩、黄连、龙胆草之类,亦必以小剂,中病即止,以防寒凉太过,损伤胃气。
4 补气勿使壅滞
胃贵和降,以通为用,以通为补。胃与脾相互表里。凡慢性胃炎之属气虚者,不仅只局限于胃,而且往往以脾气虚为主,如证见面色萎黄、精神倦怠、食入腹胀、纳谷不香、溺清便溏等,皆属脾胃虚寒之则,宜用四君子汤或理中汤加味;伴中气下降者,则宜补中益气汤之类;若气阴两虚者,宜选用甘平或甘凉之品,如太子参、山药、扁豆之类,既能补气之不足,又能滋阴之虚损,凡本病有气虚者,不论是用温补、凉补,均宜以先进小剂,观其顺逆,而后逐渐加量,并宜在补气药中稍佐调气之品,如陈皮、厚朴花之属,静中寓动,补而不滞。(内经)曰:“少火生气,壮火食气。”气有余便是火,故须在治疗用药时,明辩标本缓急,详审病机,切忌落笔即补,骤投温热,以致补而不善,反致壅滞,助火生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