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非常时期的非常行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王芷荭,“野心勃勃”做记者
让女人羡慕的身材,说话轻声细语,生怕吓着了别人。王芷荭--这位芳龄28岁的女记者,至今给人的感觉还是"长不大"。当她得知自己因报道非典荣获河南省直机关工会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章"称号,还要戴上大红花登台领奖时,竟红着脸对好友说:"劳模?我手上没有茧子呀!"
也许命中注定要做一名记者!6年前,王芷荭刚走出大学校门,适逢省会一家报社要招聘记者。她一直认为,新闻记者很神秘,也很刺激。当时的主考官问她想采访什么样的新闻,"灾难性的新闻事件。"小女子脱口而出的答案让主考官吓了一跳。也正是这句近似玩笑的回答,让王芷荭开始了记者生涯。2001年,她加盟心仪已久的河南第一大报--《大河报》。
"在生命面对死亡和选择的时候,往往也是人性表露最充分、情感最直接的时候。"作为一名女记者,王芷荭更善于捕捉人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她所采写的《救命血夺命五龄童》、《老父如山,死神难撼》等新闻报道,文笔清秀,字字撼人。
王芷荭是幸运的。2002年,河南出现首例变性手术,这令她的兴奋神经非常活跃。变性手术在世界上一直存有争议,我国虽然早已出现,但这毕竟是咱河南第一例啊。她得知这一消息后,提前从网上查阅了类似报道。手术这天,她不仅详细采访了手术过程,还咨询了有关专家,以独特的视角,写出了思辨性报道《换个性别,面对人生》。此报道见报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今年4月16日,河南省首次发现3例非典病人。作为报社负责医疗报道的记者,王芷荭像许多人一样,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便急匆匆投入到这场特殊的战争中。20多天里,她拼命用心感受那一段段感人至深、温暖真实的感情,记录着瘟疫蔓延时期特殊的历史。
有一次,郑大一附院的护士要举行个抗击非典的宣誓仪式。在宣誓现场,她意外发现坐在我旁边的一名护士一直在哭,就询问缘由,原来她的一个好朋友,也是医院的护士第一批进驻到医院的隔离病区工作,就在这天早上这位护士的母亲刚刚去世。避开采访宣誓仪式的其他媒体记者,她悄悄跑到医院的隔离病区外,隔着病区玻璃费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了正在病房里面痛哭的护士--韩月玲。童年时母亲的关爱、一生的辛苦、身为人女忠于职责与孝顺父母不能两全的愧疚,隔着病房的玻璃窗,王芷荭细细感受着这位普通护士再真实不过的情感,和韩月玲相对,她再也控制不住,哭得一塌糊涂。第二天,《大河报》在较醒目位置刊登了这篇独家小特写《面壁长跪,母亲,请原谅不孝的女儿》。
和非典病人"零距离"接触的诊断人员,他们的生活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改变了多少?他们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想知道的。5月初的一天清早,王芷荭7点钟便赶到设在省卫生防疫站的非典排查指挥部,守着这里的工作人员、排查专家,帮他们接电话、替去外地诊断现场的专家拎防护服,和大家一起挤在狭窄的过道里,用漏汤的泡沫饭盒吃饭,帮助整理病人的档案资料,奔跑着、忙碌着、倾听着、感受着,一会儿哈哈大笑、一会儿悄悄流泪,亲身体验特殊时期这些再平凡不过的人度过的不平凡的分分秒秒。傍晚回到报社,匆忙写完《他们跑着度过分分秒秒》这篇报道,平复一下一天来自己激动的心情,她才意外发现自己跑得太多,小腿都肿了。
就这样,哭着笑着,采访着,感动着,记录着,在这场人类和疾病之间的特殊战役当中,王芷荭用心仔细触摸遇到的每一个可爱的人、每一段真实温暖的情感,总是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慨:人类是多么神奇的一种生物,灾难毁坏了一种生活,他们总能用更伟大的勇气和力量建造更好的生活。
殷淑娟,细微之处"见"新闻
"在那段特殊时期里,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一件事还没忙完,另一件事又来了,真有点应接不暇、分身乏术的感觉!"回想起非典时期的非常报道,殷淑娟至今感慨不已。
从1998年走出河南大学校门,殷淑娟一直从事自己的新闻专业工作。去年4月,她加盟《大河报》,负责卫生新闻的采访报道。用她自己的话说,作为新闻记者,能有幸参与抗击非典的战斗,并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自己的报道,给社会给读者带来有用的信息,发掘社会中的真善美,这让我更深刻了解了记者这个行业,并为今后的记者生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今年4月16日,河南省出现首例非典患者,作为河南省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大河报》立即成立了非典新闻报道小组,殷淑娟作为跑卫生口的记者,便义不容辞地加入到了"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她每天密切关注政府部门对防治非典采取的措施,通过及时报道,在政府和市民之间架起了一座信息桥梁。
除了常规报道,殷淑娟还非常善于从医护人员身上捕捉线索。5月7日,她在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采访时,无意间听说急诊科大夫赵伟进隔离病房时,他的妻子--该医院供应室护士长王娟阳已怀孕9个月。由于工作过于繁忙和紧张,孩子提前3个星期出生了。殷淑娟鼻子一酸,泪珠直在眼眶里打转儿--在抗击非典的特殊时期,医护人员最辛苦,也最危险,这对年轻夫妇不正是医护人员群体的真实写照吗?
"她现在住在什么地方?母子身体怎么样?"殷淑娟得知王娟阳母子住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顾不得当时天还下着小雨,离开医院直奔花卉商店。后来,她带着鲜花和祝福,还有摄影记者一起来到王娟阳的房间,并写了一篇颇为煽情的小通讯《赵伟,亲亲你的宝贝》。报道在第二天(5月8日)《大河报》一版刊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许多热心读者纷纷打电话称赞《大河报》报道得好,应该把抗击非典中最感人的人和事及时告诉广大读者,同时,也让更多的人理解我们的医护人员,从自身做起,共同拼打抗击非典这场阻击战。
看了妻子和儿子健康的照片和报道,赵伟高兴得又是请大家喝啤酒,又是请大家吃肯德基。兴奋之余,他还专门打电话给殷淑娟千谢万谢。也难怪,要不是这篇报道,等他见到妻子和儿子那天,最快也是两个月以后的事了。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许多年轻漂亮的护士因为非典,只能在隔离区里度过。不能和亲人相聚,不能和朋友相守,她们的节日会是什么样子呢?非典注定今年的护士节非同寻常,今年的护士节无疑是各家媒体争相关注的焦点。离护士节还有一星期,殷淑娟就开始往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打探了。当她听说隔离区有名叫宋磊的护士生日为14日,医院打算在护士节这天提前为其过24岁生日时,再一次触动了殷淑娟的新闻神经。经过请示,领导决定由报社出面,在护士节前一天为这名护士过生日,通过媒体在护士节这天的渲染,增强护士节的喜庆气氛。
得到报社领导"做大"的指令,殷淑娟高兴得像个孩子。按照部署,她先和隔离区的宋磊通了电话,问清了个人情况和家庭情况。接着与其家人联系,说明报社意图。11日上午,殷淑娟和《大河报》老总拿着订做的大蛋糕,宋磊的妈妈带着水果和熟鸡蛋,男朋友手捧99朵玫瑰花和吉样挂坠,一起出现在隔离区的病房楼下。因为这些全在非常保密的情况下进行,当听到窗外有人喊时,不仅宋磊感到特别惊喜,其他护士也都瞪大了眼睛。
由于策划周密,一篇图文并茂的《护士过节,记者送礼》在《大河报》一版醒目位置登出,在护士节这天占尽了风头。
石巍,时空连线"造"奇迹
在全国上下抗击非典的日子里,人们常常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看到河南人民阻击非典的镜头。直到省直工会表彰省直单位抗击非典"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那天,记者才发现,这里边原来深藏了那么多感人的故事,而负责向中央电视台报送节目的河南电视台新闻部外联科科长石巍正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今年4月份以后,河南省也出现了非典疫情,防治非典成为河南当前的一项主要工作。如何利用中央电视台特别是新闻联播这个传播广、影响大的重要宣传阵地搞好宣传,及时、准确地把河南非典防治工作的各个阶段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全省科学防治非典、防止群众产生恐慌,进而万众一心战胜非典至关重要。石巍同志认真领会上级领导意图,研究河南非典防治工作每一阶段的形势,结合中央电视台的宣传精神,每天都向中央电视台传送十几条鲜活的新闻,并与中央电视台协商、推荐,尽可能多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这些新闻。4月20日后,非典防治工作成为河南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全面铺开,他立即向央视传送了反映全省学校、交通等部门采取措施防治非典传播的新闻,很快在央视新闻联播中播出。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在外务工人员近千万。为了防止他们将非典带回家乡特别是在农村传播,河南省委、省政府做了大量出色的工作。石巍同志多方联系找典型,在了解到这样一条信息:洛阳农村青年在广州发病即将乘火车返乡,病人的家乡洛阳农村的各级政府与洛阳、广州铁路有关部门一起联合行动,将他拦截在广州火车站,成功地防止了一起非典在洛阳传播的事件后,他立即要求记者采访,并与中央电视系,又按照中央电视台的要求指导记者,新闻传送到中央电视台后,当天就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
随着北京非典疫情的发展,北京出现了物资供应紧张的情况。5月3日晚上8点多,在与中央电视系时,石巍了解到中央电视台需要反映全国各地支援北京的新闻后,又立即向领导汇报,并协助领导,连夜派出多路记者分别到、漯河双汇集团、火车站、粮库等地采访,第二天上午就把这些新闻传送到了中央电视台,当天新闻联播就播出了河南两万吨小麦支援北京,随后又播出了双汇集团确保北京肉食供应,为稳定北京市场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石巍同志热爱新闻事业,他常常从早上上班起,一直工作到晚上八九点才回家,经常是在单位看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就与中央电视系了解第二天的宣传主题、协助领导安排好记者采访;他始终与中央电视台地方部保持24小时的热线联系,只要中央电视台一有新的宣传精神,不管何时、何地,只要可能,他总是及时赶到台里,联系安排采访、传送新闻,由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截稿时间早,他常常是中午不休息,一方面与采访记者联系,帮助整理新闻;一方面与中央电视系了解意见、联系传送时间,经常是在下午两点钟将稿件、图像传送到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的很多河南新闻常常是经过他与中央电视台多次沟通、多次传送才播出的。如反映我省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不放松的新闻《河南重点项目带动经济发展》,经过多次修改后,晚上9点多他刚回到家,又接到了中央电视台对该新闻的修改意见,他二话没说,马上又赶到单位,协助领导安排记者连夜到外地采访,第二天上午就将修改过的新闻传送到了中央电视台,该新闻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头条播出。
石巍和同事们的紧密配合,使得一大批反映我省抗击非典的新闻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以及其他各档新闻栏目中播出。5月20日,河南省委书记在河南电视台视察时说,防治非典是一场特殊的人民战争,战胜非典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靠舆论宣传,特别是靠电视宣传,你们不仅用河南电视台的节目吸引了群众,而且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连续17天有河南防治非典的新闻播出,鼓舞了河南人民战胜非典的士气。中央电视台的领导也专门打来电话,感谢河南电视台新闻部近期给中央电视台传送的鲜活的新闻。
张德河,身先士卒"唱"大风
调动广播的特殊手段,将新闻、专题、文艺、公益广告等融于一体,打造长达3个小时的抗击非典大型特别广播文艺节目--《献给最可爱的人》,在今年河南抗击非典的战争中,不能不称其为广播史上的"经典之作"。在盛夏的一个中午,记者几经预约后总算见到了这一特别节目的领衔人物--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张德河。
"其实,这些荣誉,应该属于大家!"张总个头儿不高,走路如风。如果不是满头银发,谁也不会说他已是快60岁的人了。在今年抗击非典的日子里,张总勇担重任,身先士卒,出色地完成了抗击非典大型特别文艺节目--《献给最可爱的人》,并被省直机关工委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光荣称号。
提起这个曾经受到省领导表扬的广播文艺作品,张德河难忘那紧张的5天5夜。5月18日,是河南报告非典疑似病例整整一个月的日子。为了纪念这一特殊时期并不特殊的日子,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办公会决定,录制一期大型特别广播文艺节目,为河南抗击非典的一线人员鼓劲儿!这时离交稿日期只有6天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台领导想来想去,还是把这一任务交给了擅长玩大型文艺节目的张德河。
录制一期大型特别广播文艺节目,涉及新闻、文艺、专题、广告、主持人等众多部门,节目主题如何定位?内容、形式如何结合?人员如何调配分工?千头万绪,一下子摆到了张德河面前。怎么办?干!当天晚上,他给家里打了电话,在附近吃了点东西,便把自己关进了办公室。累了起身到楼道里转转,眼皮打仗了用凉水洗把脸,就这样,等大家第二天上班时,他已拟出了录制方案,撰写了近7000字的主持人朗诵词。
张德河彻夜拟订录制方案,不仅为加快整个节目录进度赢得了时间,也深深感动了全台人员。方案出来后,全台各部门立即根据分工分头行动,两天内梳理抗非典新闻报道50余条,并从中选出10条备用;录制诗歌等朗诵作品16件;选出歌曲、器乐曲、戏曲、小品等30件,特别是广播剧《紧急拦截》,速度更是惊人。平时,剧本创作和节目录制加起来至少需要两周时间。如今,仅用了4天时间。5月15日,长达3个小时的抗击非典大型特别广播文艺节目终于大功告成。
5月16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孔玉芳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审听节目后,对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充分发挥广播特点,大胆创新,精心策划,倾全台之力播出的这个大型文艺节目给予充分肯定。节目在5月18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两次,19日、20日又进行了重播,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套节目中播出。节目播出后,听众反映强烈。不少听众流着眼泪打电话称赞:"节目太好了,我们抗击非典的一线医护人员太好了!"5月20日,贾连朝副省长在收听节目时特别批示:"内容十分感人,紧密、及时地服务于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我向同志们的负责、辛勤的工作再次表示感谢!"
采访结束时,记者从有关资料中了解到,张德河虽然从事广播事业不足20年,却几乎囊括了所有政府大奖。他为建国40周年创作的广播音乐专题《中原情》获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最高奖--首届文学艺术成果奖,并在天安门广场国庆40周年焰火晚会上播放;创作的音乐专题片《省长请来的小提琴演奏家》获首届中国广播文艺政府奖一等奖;《黄河边的故事》获上海国际广播音乐节"十佳节目奖";《但愿花好月又圆》获广州国际广播音乐博览会优秀节目奖,由他作词的歌曲《七月山歌》获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黄河少年》等5首歌曲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等。他还带领同事们创作产生了不少广播文艺好节目,其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作品就达1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