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可轻忽的课前功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可轻忽的课前功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许多语文教师往往全力倾注于课堂那40分钟的教学活动,而比较忽略课前“下基脚”的功夫。他们要么在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要么是虽然布置了,但上课时不把课堂教学与课前的预习挂起钩来,这既容易使学生认为课前预习是可有可无的,也容易使得学生的课前预习白费功夫。其实,语文教学的效益还是有赖于课前课后的那些功夫的。特别是新课程倡导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合作,课前预习就更加凸现出它的积极意义。

以下结合一些教学案例谈谈自己对课前预习的认识和主张。

一、课前预习要务实

课前预习是学生独立进行的,这是课前预习最大的优势,在没有老师面授和督阵的情况下,学生独自闯进了这一“领地”。因此我们可以说课前预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安排学生课前预习要务实。所谓务实,是说因为它是学生独立操作进行的自学活动,教师只能要求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为课堂教学做铺垫的事情,而不要将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课题交给学生在自习中去完成。在课前预习中学生的自学活动,我们可以概括为四个字:读、画、查、问。

读,就是读课文,要求学生反复读几遍,初步了解或大致上熟悉课文内容,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有哪些人……对课文产生整体的印象;

画,就是用铅笔在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上横线或自己喜欢的符号(这个可做可不做);

查,就是对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解决读音和字义的问题;

问,就是写下自己不理解而又感兴趣的问题。或写下自己对老师安排预习时所提出的问题的理解。

(试问,当学生认真下了这些功夫之后,一节课还有多难?)

二、课堂教学要与课前预习有效衔接

课前预习虽然是学生独立进行的,但这不等于教师可以任其自然不做任何指导。教学前,教师要及时寻觅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方法,设计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预案,选择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手段,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而对学生的预习,教师就必须结合教师的教学预案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安排。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先要求学生借助于课前的预习,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草船借箭是怎么一回事,主要人物有哪些。教师并且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在预习中想一想答案:

课文标题是“草船借箭”,我们知道在生活中借别人的东西是要还的。诸葛亮借的箭要还吗?

这是一个设计得非常巧妙的问题(以这个问题为母题,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步步深入地延伸出一连串相关的问题)。这个问题,刚看时觉得似乎很浅显,但细想一下,其实不然。“草船借箭”的故事妙就妙在一个“借”字,它不但统领了全文,而且概括了诸葛亮在复杂情势下、在压力下的智慧、高明、冷静和强势。教师的高妙也在于他借助于一个“借”字,整合了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两个环节,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全身心地投入文章所叙述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既培养了学生自学课文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善于细致思考的习惯。

三、预习中感知教材要质疑

“学贵有疑”,其贵就在于对这个“疑”不是无端而发,而是通过大脑的思考,推理提出来的,它是打开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质疑问难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

当学生养成了预习习惯,有了一定的经验后,教师就可以将“在预习中提出问题”,逐步作为硬性要求来安排。如学习《将相和》之前,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好,最有意义。在某教学案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例如“蔺相如为什么要处处避让廉颇?”“蔺相如见秦王没有交付十五座城的诚意,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蔺相如真的会把自己的脑袋和璧同时撞碎吗?”等等,学生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针对性,预习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又如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许多学生在预习中为的英勇无畏感到十分钦佩,也对他最终被杀害感到惋惜。但课文中也有一些他们不理解的地方。有的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敌人来了,从抽屉里取出了一支枪,为什么不开枪?难道怕敌人?

2.敌人的侦探吩咐山下的一伙看好,“别让他自杀”,后来敌人又杀了,这是自相矛盾的吗?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个别同学提出的问题书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个学生说,不开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如果一开枪,敌人不但要把他打死,也会把女儿一起打死的。这不是怕敌人,而是更能说明十分冷静。另一个学生不完全同意这看法,认为他不开枪,不仅仅是为了女儿,而是为了后更好地与敌人斗争。还有个学生这样回答:当时,敌人挤满了小屋子,包围了父女两人,如果开枪硬拼,造成不必要的流血牺牲,对革命事业,对一家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他不开枪,正说明他的机智勇敢。从身上,我们看到无产阶级革命家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品质。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都赞同最后一个同学的意见。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们讨论得更加有劲了,他们认识到敌人起初没有杀害,是为了逼迫他背叛革命,然而敌人最终失败了。他们恼羞成怒,最终杀害了。这样的讨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对无比怀念,对敌人更加仇恨,更好地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这也是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的一个成功案例。从以上讨论中我们看到,良好的、成功的课前预习,对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它是落实新课程教学关系的理念的有效手段,确实是语文教师不可轻忽的一种课前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