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现代汉语“给”字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现代汉语中的“给”字句有多种形式和意义,本文以“给”字句最基本的两类结构:NPS+给+NP1+NP2和NPS+V给+NP1+NP2两种句型结构为基础分析“给”字句的语义、语法及语用特征,并对两种结构所包含的句式做出比较分析。
关键词:“给”字句 语义 句法 语用
“给”字句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常见的句式,本文所研究的“给”字句指汉代汉语书面语中包含有“给”字表达“给予”之义的句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主要句型结构:NPS+给+NP1+NP2和NPS+V给+NP1+NP2,其中第二种结构又可以扩展成(1)NPS+V+NP2+给+NP1;(2)NPS+给+NP1+V+NP2两种句式。本文试图以这两种基本结构中包含的四种句式为基础,对“给”字句的语义特征、句法特点及语用特征进行综合的探索分析,以期得到对“给”字句系统的认识。
一、“给”字句的语义特征
“给”字句一般涉及四个语义要素和两个事件,其中四个语义要素分别指给予者(施事主语)、接受者(与事宾语)、给予动作(“给”或具体动词)给予物(受事宾语)。因为这里所研究的“给”字句中的“给”表达给予义,所以句子中的施事主语NPS的语义特征应为有生命有能动性,多为人或与人相关的事物,但有时也有例外,如“她相信只有祖国才能给她第二次生命,才能抚慰她受伤的灵魂。”(唐成茂《寻找自杀时,她寻到了爱》)“柔媚的春天没有给这位欧洲上层社会著名的美人带来任何愉快。”(犁之《公主的爱心碎了》)这里的“祖国”“春天”没有生命没有能动性但也可以做“给”字句的施事主语,其原因就在于“祖国”“春天”这类词虽然本身无生命和能动意义,但是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它们可以被赋予生命和能动意义。
动词“给”最初的意义是“具体物体传递的实际给予动作”,具有很强的“致移性”、“物理空间性”与“方向性”。(周红2007)在第一种结构NPS+给+NP1+NP2中“给”的意义比较简单,表示给予的动作;第二种结构中的“给”则主要用于引出给予、交付的对象,或者与动词V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V给”复合式。当“V”具有给予意时,如“送给”“寄给”等,因为前边动词已表达了给予义,所以“给”只表示给予或交付的对象,而当“V”不包含给予义时,如“端给”“搬给”,“V”不和与事宾语NP1发生关系,仅仅是支配控制着受事宾语NP2,这里“给”不仅要引出交付或服务的对象还兼表给予的动作。
在给予事件的表达上NPS+给+NP1+NP2和NPS+V给+NP1+NP2的语义特征相似,即通过动作“给”或更具体的动作“V给”一次性完成NP2由NPS向NP1的转移。如:“为了你的前途我得给你一句忠告。”“你这个人哪,你把事儿全推给别人,自个儿看报。”(《编辑部的故事》)“给你忠告”和“推给别人”仅仅是一个动作但给予事件已经表达完整。而在NPS+V+NP2+给+NP1和NPS+给+NP1+V+NP2这两种句式中V和“给”分割开,分别带自己的宾语,构成“给+NP1”“V+NP2”两部分相继出现,这样整个句子所描述的有关给予的事件就需要“给+NP1”和“V+NP2”两次动作来完成,即通过两次动作实现NP2由NPS向NP1的转移,如:“你上西单给我买一身儿棉袄。”(《编辑部的故事》)“谁到教导营来了,先送一束花给他。”(《告别花都》)直接宾语NP2即“棉袄”和“花”要转移给间接宾语NP1“我”和“他”需要经过“买一件儿棉袄”“送一束花”;“给我”“给他”两次动作。
二、“给”字句的句法结构特点
本文研究的给字句主要包括NPS+给+NP1+NP2;NPS+V给+NP1+NP2;NPS+V+NP2+给+NP1;NPS+给+NP1+V+NP2四种句式。四种句式中主语NPS、直接宾语NP2、间接宾语NP1的用法基本相同,主语NPS一般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结构来充当,间接宾语NP1同主语一样也可以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结构,而直接宾语NP2则通常是复杂的名词性结构一般不用单独的名词充当,如“李文娟的丈夫同李文娟离婚后留给李文娟两间房子。”(《何玉茹》)。如果说“李文娟的丈夫同李文娟离婚后留给李文娟房子”听起来不符合表达习惯。
谓语动词是一个句子的关键,在句子中处于中心地位,四个句式在动词的选用上不尽相同,基于本文对给字句语义上的限定即表达给予之义,NPS+V给+NP1+NP2中的动词V本身都明显或不明显地带有给予的意思,如:“我把她当贝蒂租给烤鸭店了。”“是一个熟人把她介绍给我”(《编辑部的故事》)“租”有明显的给予义,“介绍”也隐含给予之义。同样 NPS+V+NP2+给+NP1的动词V自身也大多包含给予之义,如:“我扔过一支烟给他”(《棋王》),从这个意义上讲NPS+V给+NP1+NP2 和NPS+V+NP2+给+NP1两种句式可以相互替换,如“我扔给他一支烟”;“是一个熟人介绍她给我”,但是NPS+V+NP2+给+NP1中的动词V还可以不包含给予义,如:“平常很少吃粽子,今天过端午节,当然要买一些给家人品尝”;“ 传说中的穷神,身材瘦小,喜欢穿破衣烂裳,喝稀粥,即便做了新衣服给他”(《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这类动词本身包含的是取得或制作之义,语义上即主语NPS先取得或制作出直接宾语NP2然后再给予间接宾语NP1。NPS+给+NP1+V+NP2中的动词V本身不能包含给予义,否则句子不能成立,这里的动词V可以包含取得和制作之义。如:“青年道尔顿给母亲买了一双长袜”;“我给你们沏点儿茶。”(《编辑部的故事》)这种情况下NPS+给+NP1+V+NP2 可以与NPS+V+NP2+给+NP1相互替换如:“青年道尔顿买了一双袜子给母亲”;“我沏点儿茶给你们”两者的不同在于其语用表达上信息强调重点的差异。需要注意的是NPS+给+NP1+V+NP2中的“给”有时作介词,其判断的标准也在于能否变换成NPS+V+NP2+给+NP1句式,如果可以,即“给”即为动词,如果不可以即为介词,如“前几天省委书记胡富国来给我们的公路剪彩”不能替换为“前几天省委书记胡富国来剪彩为我们的公路”此处“给”做介词。
三、“给”字句语用分析
同是表示给予的“给”字句,除了语义、句法方面的不同外,它们在语用上也不尽相同。NPS+给+NP1+NP2和NPS+V给+NP1+NP2这两种不同结构的“给”字句其结构上的主要差别在于有无动词V,动词V在语用上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使“给”的动作方式具体化,如:“姑娘上门总得给点见面礼。”(《清高》)和“我要写信给我的父亲,把这次的棋谱都寄给他。”(《棋王》)前者虽说明了是“给”但“给”的方式不知道,而后一个结构因为带上动词“寄”而使给予的动作方式具体明确。
带动词V的“给”字句的两种扩展句式之间在语用上也各有其特点。首先石毓智(2010)指出:“给”字短语在动词之前时主要强调的是动作的受益者,而用在动词之后时是强调有关事物的运动过程和终点。如:“把她们放在托盘里统统给我端来。”(《我爱美元》)强调动作受益者“我”;“但近来,母亲常常托梦给我,使我不能安睡。”(《莫怀戚》)则强调“托梦给我”这一事件的整个过程。沈家煊(1999)曾用“时间顺序原则”来解释它们的不同,他指出“给+NP1”在动词前表示预定的目标,在动词后表示达到的终点。目标总是在行动之前先行设定,理应位于动词之前;终点总是在动作之后才能达到,理应位于动词之后。此外,因为我们说话交际时信息安排的顺序是从已知到未知,所以句子结构的安排也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的顺序原则,未知信息一般排在句末,同时也是整句话的焦点和所强调的关键信息。如:“还让带一件礼物给你。”(《月色狰狞》)强调礼物给的是“你”;而“还让给你带一件礼物”强调的则是“礼物”。
此外,“给”字句在使用时为了表达的需要经常出现受事宾语提前的现象,如:“这任务就交给您了。”“这冰箱算我买的,回头我把钱给你”(《编辑部的故事》)在实际的交际中句子成分产生位移现象多是由于语用表达的需要,具体的表达需要主要有两种:一是出于主题化的需要,二是出于焦点个别化的需要。即当受事宾语所表达的信息在上文已经说明或者说受事宾语是说话双方都熟悉明白的事物时语用表达上需将其前置,此外如果受事宾语为句子所要强调的对象时也应将其提前。如:‘小弟得意了∶“怎么样,这套西装给你平时穿穿”’(《清高》)其中“这西装”为说话双方共同熟知的对象所以移到句首主题化。“刚才社主任把你的团员介绍信交给我了”(《夏青苗求师》)因为“团介绍信”为句子所强调的内容所以用“把”将其提前。
四、 小结
表达给予义的“给”字句有NPS+给+NP1+NP2和NPS+V给+NP1+NP2两种结构,后者包括(1)NPS+V+NP2+给+NP1;(2)NPS+给+NP1+V+NP2两种扩展句式,他们在语义表达、句法结构上各有特点也有其共同特性,语用表达上则各有侧重不尽相同。“给”字句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常用的句式,对“给”字句做全面详细的研究对比对汉语语法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意义重大,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熙 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方言,1979,2
[2]周红 现代汉语“给”字句的语义类型与语义特征[J].宁夏大学学报,2007,3
[3]石毓智 语法的形式和理据[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l
[4]沈家煊 句法的问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l
[5]沈家煊 “在”字句和“给”字句[J].中国语文,1999,2
[6]栾育青 两种“给”字句在语用上的不同[J].语言与文化研究,2008,2
[7]陈敏 “给”字句的语用变化[J].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