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意产业区系统演进创新特征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意产业区系统演进创新特征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创意产业区的发展源自文化和人脑创造力的投入,因而比一般产业区更具竞争优势。本文从系统演进特征角度探讨了其系统演进动力机制、路径、形态和生命周期演进特征等问题,所得出的系统演进模式图表达出创意产业区具有自组织增强和无限创新特征,促使其不断更换创新类型,带来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和长期性,展现出了一种新经济形态的活力。

关键词:创意产业区;系统演进;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9)06-0013-05

The Study on the Characters of Systemic Evolutionof Creative Industrial District

XIAO Yan-fei

( Study Base of Industrial Economy,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industrial district is originated of culture and creativity, so has more advantageous competition than normal industrial district. In this paper’s results, creative industrial district has characters of self-organization and limitless innovation that inducing more kinds of innovative models and diverse economy, displaying the vitality of a new economy form.

Key words:creative industrial district; systemic evolution; innovation

1 引言

创意产业区是21世纪初新兴的产业发展组织形式,由于它对人脑创造力完全依赖的产业发展特点和对具文化底蕴的衰败空间的区域选择特点,带来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城市功能更新与形象重塑,进而成为区域创新的新锐主导力量。从相关研究进展和动态也可以看出,创意产业及创意产业区的研究已成为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学等研究的新焦点,展现出来集群研究动态的“文化”转向和“城市”转向[1~4]。探究其理论根源,创意产业区可视为产业集群的新经济形态,是一种特殊的产业集群,表现在:(1)发展空间特殊。主要选择城市中心衰败地区[4~6],而一般的产业集群在空间选择上往往远离城市中心;(2)发展条件特殊。创意产业区的灵魂是文化和创造力的注入,因此一些学者的研究得出一个相悖的结论,即: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发展创意产业区(因为创意阶层对城市区位的选择)[7~8],但所有的地方都有可能利用本土文化发展创意产业区,改变发展路径依赖,实现“新”飞跃[9~10]。这看似是不合逻辑的悖论,对其理解还是对文化和创造力的理解。文化即创造力,因此,发展中地区都能依赖自身的传统文化发展创意产业区,但由于创意环境、创意人才和地方生产网络等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成熟和不完善,一些创意产业区注定是发展不完善的。因此,本文认为,各地创意产业区的发展构成一个全球创意产业区等级系统,或者说,创意产业区具有发展阶段的问题,如起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3)产出特殊。创意产业区的产出是以文化消费为主的产品和服务,这就要求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高度,具有价值链高端文化消费的能力。基于以上原因,创意产业区可视为一种特殊的产业集群,对其研究拓展了产业集群的研究和实践范畴。虽然有很多学者对产业集群演进特征做过研究[11~12],但仍未有专题的创意产业区系统演进特征的分析。系统演进研究对于产业区发展来讲,可从整体上探究其演进动力、演进路径、演进阶段形态特征和演进趋势等复杂系统问题,对于总结产业区发展规律和指导发展趋势都是很有益的。对于创意产业区而言,由于对文化的投入、人脑的利用和衰败空间创新等的特殊功能,有别于一般的产业集群,所以系统演进特征也是不同的。鉴于此,本文开展创意产业区系统演进创新特征研究,既拓展了产业集群系统演进研究的范畴,又可为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的创意产业区发展做出理论指导意义。

2 创意产业区系统演进动力机制和路径

对产业区的形态演进分析主要是从系统演进动力机制路径特征来分析其系统形态演进特征。一般而言,创意产业区都经历了自发集聚与外部经济―弹性专业化效应与产业链动―竞合效应与差异竞争―创新效应与学习型区域―声誉效应与区域品牌的演进路径,即集聚经济产生了弹性专业化生产,各种专业化分工促使了各种企业之间的竞合机制的形成。竞合机制一旦形成后,创意产业区的演进就此进入良性发展的路径:创新不断产生,创新的结果使区域产品的质量上升,从而形成区域品牌,使声誉不断扩大;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创意产业区新创意产业的集聚。系统形态演进的路径和动力机制如图1所示。

正是创意产业区系统自身不断正反馈效应,使其不断从集聚到进一步集聚,从而推进一个个创意产业区的生成、发展和成熟。

3 创意产业区系统形态演进创新特征:自增强

众多学者对产业集群形态演进做了研究,但是甚少有学者对创意产业区的系统形态演进做出专门研究。秦夏明从集群要素结构分析,明确提出产业集群四个演化阶段,即基本要素集聚、价值链集聚、社会网络集聚、创新体系集聚,分别对应于集群发展历程的潜在阶段、显现阶段、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14]。由此可见,产业集群的系统形态演进是由初始的集聚逐步演进到形成网络关系,形成网络关系之后才能创新。同时,产业集群的形态演进从宏观上构成产业集群的等级系统:集聚阶段可看作是初级(幼稚)阶段,直至网络形成的中级(发展)阶段,再到创新体系形成的高级(成熟)阶段。图1对创意产业区系统形态演进的路径和动力机制分析表明,创意产业区的萌芽阶段是简单的集聚效应,区位选择趋于廉价租金、宽敞的创作空间和激发灵感的空间氛围等。由于创意阶层属“自由人士”,属“独来独往”者和“炫酷一族”,因此在创意产业区显现阶段,创意阶层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集聚也是纯属物理上的集聚。然而,随着创意产品或服务市场需求量的上升,由于创意阶层的“不善交际”,集聚区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中介组织和支持机构,成为创意阶层和市场之间联系的纽带,弹性分工由此发生。通过中间组织,创意阶层之间开始彼此交流激发和创作灵感,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竞合网络。一旦竞合网络产生,创意产业区就会进入良性发展期,吸引更多的创意产业入驻,更多的创业人士在此创意产业区中寻找发展的机会,从而推动创新的不断产生,形成创新网络模式,使创意产业区进入成熟期,并创立声誉。当声誉不断增加,创新不断循环和得到自我强化,创意产业区随之进入顶盛时期,在全社会形成创意氛围,创新不断产生,随即形成创意城市。这种系统形态演进,对某一个特定创意产业区来说,是发展演进阶段,包括集聚、弹性生产、竞合、网络化、创新和声誉形成;对于所有创意产业区来说,可以进行类型划分,为初创型创意产业区(萌芽和形成)、网络初现创意产业区(发展与成熟)、创新型创意产业区(鼎盛和创意城市),从而构成创意产业区的等级体系: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也即,创意产业区发展的系统形态是随着演进阶段的不断深入而从初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并且,这种发展不是简单的线性上升,而是具有系统演进螺旋型上升的性质,如图2所示。

4 创意产业区系统周期演进创新特征:无限创新

对创意产业区进行生命周期演进分析的理论依据来源于产业和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作为生物学概念,生命周期主要是指具有生命现象的有机体从出生、成长到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过程。这一概念引入到经济学和管理学时首先应用于产品成长期分析,以后又扩展到对企业或产业的发展阶段分析。产业(或产品)生命周期划分的思路是可以根据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市场供给、价格和收益关系,将产业(或产品)的生命过程划分为革新期(诞生期)、成熟期、大批量生产阶段及衰退期等四个阶段,通常表现为一条近似S形的曲线。产业(或产品)生命周期规律说明,任何产业(或产品)都有它形成―发展―鼎盛―衰退的客观过程[15]。后来,由于其分析手段的有效性,产业(或产品)生命周期规律又被应用到对产业区、旅游地等研究中,取得了不少成果。在产业区研究方面,众多学者应用产业(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演进规律,并辅以大量实证研究。如荣健等依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集群网络形成角度,把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演化过程分为孕育阶段、形成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16];杨剑等依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把产业集群形成的区域创新系统周期分为孕育期、初生期、高速发展期、成熟期、衰落期[17],并对硅谷做了实例分析。

创意产业区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产业空间形态,它最初是以文化区的形式出现的,艺术家和文化人在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创意产业区的类型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包括创作型的艺术中心和软件中心,也可以包括消费型的时尚展览和娱乐中心区。为此,作为一种基于研发、设计和精神创造的高端产业形态,创意产业区的生命周期与一般的产业集群演进规律是不一样的。虽然当今世界上的大多创意产业区还处于萌芽和发展阶段,但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区已发展了10多年,通过自我演进形成了具有典型特征的生命周期演进规律。如Caves对纽约艺术中心的空间逻辑研究表明,现代艺术品市场的空间分布必然具有一种自我毁灭的特性,这一过程在纽约已反复重复了多次。1982年以来,纽约东区不到10年就经历过一次这样的循环[18]。但应看到,在艺术中心经历了衰败―繁荣―丧失创造力―高档消费区等阶段以后,也使一个创作型的创意产业区演进成了一个高档的时尚消费创意产业展览区。这种“开始是艺术,结束是商业”的生命周期演进规律在市场经济自发型创意产业区中普遍存在。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生命周期规律,创意产业区可以经历萌芽―形成―发展―成熟―停滞―衰退阶段,但与一般产业区不同的是,创意产业区似乎永无真正意义上的衰退期,其创意产业区的生命周期演进规律和过程见图3。

一般产业区生命周期理论对衰退的理解是经济、创新能力和企业数量衰退等,代表的是已失去了经济活力。而图3说明,创意产业区作为创作中心的活力是衰退了,但是留下的却是一个经蜕变的新创意产业区,也即成熟的消费型创新中心及时尚、高度开放和交易创意等,对创意经济的贡献甚至比原来意义上的创作中心更大。进而言之,当创意产业区由创作中心演变成一个高档和时尚的商务中心时,由于其之前文化品味和声誉效应,也使得商务展览中心的生命周期进入新的蜕变发展期,从而打破生命周期的演进规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也可被视为创意产业区高级类型及对原生状态的转换和升级:创作型创意产业区转变为消费型创意产业区。需说明的是,经蜕变后的“消费型创新中心”也是创意产业区,以创意产品和服务展览、销售和休闲旅游等为主要经济发展方式,代表着创意产业区与一般生产型产业集群不同的特征之一。创意产业区无限创新的生命周期演进特征和相应趋势,由艺术中心到高档时尚消费区的生命周期演进过程,带来了经济和空间功能的再生和“蛙跳”式发展效应,因而具有跳跃式无限创新趋势。

5 结论与发展对策

5.1 结论

本文分析表明,创意产业区具有典型复杂系统、自组织和准混沌演进的特征。经由集聚效应和外部经济、弹性专业化和产业链动、竞合效应和差异竞争、创新效应和区域学习、声誉效应和区域品牌等内部演进动力机制,使创意产业区呈现不断自我演进、自我增强的螺旋型上升趋势,从而形成:(1)自增强的系统形态特征和不断自我演进的动力机制,经历了由初创型到创新型阶段,并构成了初级、中级和高级创意产业区等级体系;(2)无限创新的生命周期演进特征和相应趋势,由艺术中心到高档时尚消费区的生命周期演进过程,带来了经济和空间功能的再生和“蛙跳”式发展效应,因而具有跳跃式无限创新趋势。对创意产业区系统演进创新特征的分析说明其是新经济时期优于一般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究其根源,在于对文化和人脑创造力的投入,由此不断带来创新的元素,从而打破一般周期演进规律,结果是经济的不断发展。

5.2 发展反思与对策

创意产业区的发展源于城市功能改造和园区建设,美国现有20多个城市热衷于内城改造为创意产业区,以期在创意产业区发展热潮中争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创新源泉。但此种创意空间的刻意营造热潮并不一定可取,因为它也会带来城市的财政压力和恶性竞争,由此,Peck指出,“以创造力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再生,也许要受到一定的限制”[19]。Peck的担忧在我国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目前在我国,“创意产业园区”创建成为继开发区建设之后的新一轮高潮,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旧城改造。如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第二,创建新区。如北京、深圳、广州等地。除了全国的大城市几乎都有创意产业园区项目立项之外,不少中小城市也在规划中建设“创意产业园”,大致形成了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其他地区四种类型的创意产业园区。我国创意产业园区虽然蓬勃发展,但大多缺乏整体规划和创意思维,出现了创意产业区的发展与城市特点联系不够密切、特殊定位不强的局面,且大多集中在动漫行业上,大小城市创意产业区行业趋同,重复设立的现象较严重。这种“大家都上创意产业区”的举动已成为产业结构升级新“同构”现象的标志。“园区差异化弱、特色化和品牌化不够”已成为中国创意产业区发展的现状。实际上大量创意产业基地的重复建设使得创意产业区仅仅只是一个“普通园区而已”,而无“创意”可言。笔者认为,创意产业区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20],与一般开发区所不同的是,园区建设目的不是为了成本的节约,而是出于文化氛围的利用和再创造。创意产业区建设要强调“创意”和“特色”,重点在于创意产业的业态培育和创意情境的氛围营造,而不是空间形态的建设。对于实践而言,应引导创意产业区系统演进的态势,使其形成不同形式和不同类型的创新形态。也正是因为创意产业区囊括了比一般产业集群更丰富的创新形态,促使其经济生命旺盛而持久,因而应培育多种形式的创意产业区发展。因此,实践发展中,应加强:(1)城市创意氛围的培育;(2)政府产业政策的导向;(3)创意人才的吸引;(4)创意空间的引导和营造。由此,把文化、人才、空间、制度等结合起来,使创意产业区得以从“形态建设”发展为“业态建设”。

参 考 文 献:

[1]Asheim B. The urban turn: from regional clusters to creative cities[A]. Innovation Systems Research Network, Seventh Annual Meeting, Session IV: From Creative Clusters to Creative Cites[C]. Toronto, 2005.88-97.

[2]Florida R. Cities and the creative class[M].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3]Hall P. Creative c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Urban Studies, 2000, 37(4): 639-649.

[4]Landry C. 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ion[M]. London: Comedia Earthscan Publication, 2000.

[5]Hutton T. Reconstructed production landscapes in the postmodern city: applied design and creative services in the metropolitan core[J]. Urban Geography, 2000, 21(4): 285-317.

[6]Hutton T. The new economy of the inner city[J]. Cities, 2004, 21(2): 89-108.

[7]Florida R.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8]Scott A. Creative cities: conceptual issues and policy questions[A]. OEC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ty Competitiveness[C]. Spain, 2005.138-228.

[9]Bathelt H, Boggs J. Is Ieipzig’s creative industries cluster a continuation of or a rupture with the past? Towards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aths[A]. The Third Congress on Proximity“New Growth and Territories”[C]. Paris, France, 2001.36-42.

[10]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development[A].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Eleventh Session[C]. So Paulo, 2004.100-112.

[11]Mytelka L, Farinelli F. Local clusters, innovation system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ness[A]. The Meeting on Local Production Clusters and Innovation Systems[C]. Brazil, 2000.12-20.

[12]王缉慈,童昕.简论我国地方企业集群的研究意义[J].经济地理,2001,21(5):550-553.

[13]郭利平.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14]秦夏明,董沛武,李汉铃.产业集群形态演化阶段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4,(12):150-154.[15]史忠良.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16]荣健,刘西林.基于网络特性分析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研究[J].情报杂志,2006,(5):100-104.

[17]杨剑,梁,等.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6,(1):41-45.

[18]Caves R.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M].孙绯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9]Peck J. Struggling with the creative cla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05, 29(4): 740-770.

[20]肖雁飞,殷为华.试析新经济时代下创意产业区的发展背景和条件[J].世界地理研究,2008,17(1):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