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课堂教学与社会的不协调现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课堂教学与社会的不协调现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律,然而在现实教学活动中存在着课堂教学中角色分配与社会不协调;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不协调;课堂教学互动与社会不协调等现象。面对这些课堂教学与社会不协调的现象,必须大力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学工作者要开拓眼界,望眼世界,同时也要仔细选择,全面发展。

关键词: 课堂;课堂教学;社会学

课堂是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场地。课堂的社会学潜力的发掘与发挥是有效教学的重要课题。课堂教育学就要求把课堂教学看做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然而现在很多课堂注重培养“知识达人”,而忽略培养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社会人”,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与社会不协调的问题。只要是脱离社会的教学,都是无效教学,因此反思与纠正课堂教学中的社会学偏差、挖掘与发挥课堂教学中的社会学潜力已成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组成部分之一。

一、 课堂教学与社会不协调的若干现象

课堂不仅是一个教学的场所,同时也承载这教学这个活动。课堂不仅是社会化的场所,也包含着社会化活动的各个方面。无论课堂的内部还是外部因素都体现着社会化的各个因素。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因素可以找到其与社会的不协调。

(一) 课堂教学中角色分配与社会的不协调

课堂为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学生与教师提供了时空与活动。但是由于教室的封闭性,学生的单纯性,课堂总是不能与社会很好的交融,而逐渐产生了不协调。关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一直是颇受争议的。坚持教师为主的观点与坚持学生为主的观点对峙着。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权威是神圣的,教师的主体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学生只是一个聆听者,学习者。赫尔巴特就是这种观点,他非常重视教师的权威,强调发挥教师对教学绝对支配作用,认为“在教育的其他任何职能中,学生是直接在教师的心目中,作为教师必须在他身上工作的人,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1]显然,教师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实体要素,是教学活动的构成主体。

另一种观点是源于现代教学论代表人物杜威等人的观点,他们在批判传统教学论“教师主体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学生主体观,“他们首先把学生的发展视为一种自然的过程,认为教师不能主宰这一过程而只是‘自然仆人’。……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不是直接干预学生的学习。”[2]认为教学过程不应该由教师直接进行,而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经验或体验。

无论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观点还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观点都是为了促进教学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人才。然而,在我国赫尔巴特的传统思想影响还是相对较深,这使得我国的教育现状与我国人民民利与地位的提升速度存在不协调。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人民民主地位的提升的,都需要教育也能进行改革,不但要培养学生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更要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把学生当做被动的接受者,而应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要善于思考、研究、探索。

(二) 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的不协调

社会制约着教育内容的选择。学校应该选择适合社会需要的教学内容,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脱离社会的教学带来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然而现在课堂还是不能摆脱原有的教学,不能把社会中包含的虽然是粗浅但是具有巨大实践价值的知识教授与学生。最大的表现是课堂知识不能应用于生活,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茫然无措。

面对重视知识而轻视实践的现象,我们应该把生活搬入课堂,把课堂搬入生活。重视生活教育。“教学生活即社会生活”,教学生活不只是个人主观的、偶然的生活,而是蕴含着客观的社会主题,反映着社会的客观现实。[3]所以课堂教学的内容是要向学生呈现学校与学校之外整个社会世界。“教学需要从知识世界回归人的世界,重视课堂生活世界的两个组成部分(教师与学生的专业生活世界)及其关系,还教师与学生专业生活世界之外的日常生活世界的时间与空间。”[4]

课堂教学内容要符合社会的要求,主要要做到要反映“以往生活”、“当下生活”和“未来生活”,要对以往的生活进行总结深思,对当下生活进行全面描述和研究,对未来生活进行大胆展望。总之,课堂教学内容要符合现实的社会需要。

(三) 课堂教学互动与社会的不协调

既然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场地,针对师生和生生的交往互动就有着特殊的要求。师生间的交往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社会的地位、作用与心智发展。然而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交往总是出现着各种矛盾,如师生交往时间不合理,交往中出现着冲突。主要表现在课堂互动的时空与社会的不协调与课堂互动的方式与社会的不协调。

1.课堂互动的时空与社会的不协调

课堂互动能够促进教学的发展,合理的安排互动时间能够使学生更加有效的吸收课堂中应该获得的信息量。过少的课堂互动,也就是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在课堂中,发言权绝大多数掌握在教师手里,这不利于课堂的活跃气氛,从而不利于教学的发展。反之,过多的课堂互动,会使教师难以控制课堂,课堂时空会使学生不能系统地学习,淡薄纪律观念。在现实情况中,这两种极端却有发生,尤其是教师掌控课堂,掌握发言权,师生之间传播知识为主,而不注重学生之间的讨论与合作。通过一些学者对课堂的调查能够明显的发现这点,以下就是他们的图表资料:

表一 中英两国小学教师课堂活动时间构成比较[5]

从表一就可以看出教师课堂活动中互动时间较多,以与学生个体的互助为主。由此可见,这种方式的互动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教授,这会使学生之间缺少合作,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

在课堂互动的空间安排上也存在着缺陷,教师用“秧田式”的座位安排来达到对学生的整体控制。从社会学意义上说,这种秧田型空间形态无例外地导致课堂的“总体空间”不可避免地 (其实也是符合许多教师意愿的) 成为教师集权控制下的“伞状空间”。[6]这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中形成安全、温馨的学习心理氛围。

2.课堂教学互动的方式与社会的不协调

课堂教学互动远不是简单的交流,它不同与社会上的信息传达,也就是说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就是课堂教学互动的目的。课堂教学互动不仅要到达教学上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也要学生在互动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态度,要达到知情意行的结合。所以这就对课堂互动的方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互动的方式偏于单一、低效,如简单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样的互动方式往往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要求,学生不能充分地开发自己的大脑,达不到思维的训练。不可置疑的是,言语互动是教师课堂互动的主要方式,但是口语互动并不是简单的提问与回答,这必须符合以下几个要求:第一,明确教师提问的问题类型,让学生能清楚地明白所问的问题;第二,及时反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要给予评价,以示学生是否需要对问题再思考;第三,要有感情,语言要亲和,给以表扬鼓励;第四,具有个性、创造性,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善于启发,以使学生自我个人展现。除了言语互动,也要注意身体互动,如给予微笑,鼓励的眼神、手势、提示的暗号等等。

总之,课堂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符合社会的客观规律。要充分尊重学生在互动中的地位、作用、价值。改变传统中以教师为中心,简单传授知识的互动模式。

二、课堂教学与社会不协调的原因与对策

课堂教学与社会不协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要解决课堂教学不符合社会需要的矛盾就必须探索这些影响因素。其主要因素有二:其一,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的问题是没有合理定位好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教师是课堂的管理者,但是不是课堂的掌控者。学生不是课堂的附庸者,而是课堂的主体之一。其二,受畸形社会的影响。社会日新月异,如果不摒弃传统教学观念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部分,课堂教学就会固步自封。但是教学改革中急功近利就很容易受畸形社会的影响。这主要表现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走极端,如为了追求高分高入学率,学校往往会给学生和教师加压。再如某些专业热,只看到社会中表现的短暂利益而不综合考虑,这会导致对传统文化的疏忽,把考试大纲当做所有知识的宝典。针对这两种影响因素,课堂教学必须要进行合理的改革。

首先,开拓眼界,望眼世界,做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放”。先进的新事物总是会取代落后的旧事物的,在社会中淘汰的落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在新世纪的校园中就必须得以改革。教师要改变原来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善于启发诱导。并且要学会利用多种教学媒体,善于利用多媒体寻找资源与教学,改变原来互动中简单的口耳相传。学生要充分发挥自我个性,多思考,善创新,扩展课堂的界限,向生活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其次,仔细选择,全面发展,做到教学改革的“收”。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教育工作者应该保持足够的理智。教育改革不能过于激进,不要过度“放”而不懂得如何“收”。在内容上,教材改革不能一味吸收现代新知识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天下收藏,也要做到去伪存真。同时,在人才的培养上,教学改革,学校重视素质教育固然可贵,但是应该在不给以过多压力的前提下仔细选择学生所需要的知识,物各有所长,人该各有所学。

总之,课堂教学的改革正如社会改革一样任重道远,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应该保持充分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保持冷静理智。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接纳新知识、新思想。学生应该做好服务社会的准备,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78。

[2]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08。

[3]郭华.静悄悄的革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社,2003:12。

[4]王鉴.论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5][6]吴康宁,程晓樵,吴永军,刘云杉. 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J]. 教育研究, 1997(2)。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