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艾滋病患者25例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艾滋病患者25例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的:评价宽城区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比较不同起点开始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长情况。方法:纳入25例符合治疗标准的初治患者,采用国家标准抗病毒治疗方案和统一提供的免费药物,通过对服药后05、1、3、6、12个月的时段进行实验室检查,了解患者治疗前后血象及生化结果的变化,并比较不同起点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治疗后的增长情况。结果: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组的平均增长数大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明显下降(P<005),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总淋巴细胞、血小板、血肌酐、血尿素氮、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糖、血淀粉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均无明显变化(P>005)。不良反应为食欲不振、身体疲倦、皮疹为主。结论:HAART疗效较明显,不良反应较少,有利于延长患者的生命。

关键词 艾滋病 抗病毒治疗 疗效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4.194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是由HIV感染引起的,CD4+T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和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并由此引起的各种微生物继发感染或肿瘤为特征的一种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1]。目前国际通用的治疗方法是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又称“鸡尾酒疗法”)。该疗法可有效地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复制,重建机体的免疫功能,推迟HIV感染到艾滋病(AIDS)的发病时间,降低艾滋病的病死率,延长患者的存活期[2]。2011年1月~2012年2月对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的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按照长春市传染病医院的治疗方案,中心艾滋病科每个月给患者免费发放抗病毒治疗药物,并观察药物疗效、不良反应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按照抗病毒治疗入选标准符合国家免费艾滋病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3]:2008年1月至今按CD4+T淋巴细胞≤350×106/L,患者均符合免费抗病毒治疗标准,并经过本人同意,自愿接受抗病毒治疗。2011年1月~2012年2月长春市宽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管理免费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25例。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2~348个/μl,平均18660±10504个/μl。其中男24例,女1例;年龄19~68岁,平均3972±1161岁。其中已婚15例(60%),未婚7例(28%),离异3例(12%)。静脉吸毒感染1例(4%),性接触感染2例(8%),性接触+注射感染14例(56%),采血浆感染7例(28%),职业暴露感染1例(4%),均为初治患者。

治疗方案: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方案参照国家各个时间段出台的最新指南,其中采用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奈维拉平(NVP)方案22例(8148%),采用AZT+3TC+依非韦仑(EFV)方案5例(1852%)。

观察指标:治疗前了解患者的患病情况,肝、肾功能、血淀粉酶、血常规、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胸部X线片检查。治疗后按照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关于临床监测时间表及内容[4],对患者服药05、1、3、6、12个月时的状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患者自觉症状,体重和肝、肾功能、血淀粉酶、血常规、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HIV病毒载量。并按照CD4+T淋巴细胞数的的高低分为两组,即CD4+计数<200个/μl和CD4+计数≥200个/μl两组,对治疗后3、6个月的增长情况进行比较。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描述并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或构成比描述并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服用3TC+D4T+EFV组合5例,服用3TC+AZT+NVP组合20例,服用3TC+AZT+EFV组合5例,不能耐受NVP药物不良反应而换成EFV 1例。服药<3个月5例,>3个月7例,>6个月12例,>12个月1例。

治疗前体重下降6例(24%),治疗后体重增加7例(28%)。25例患者中有1例感染肺结核和耶氏肺孢子菌肺炎,1例感染肺结核,其余23例均无其他疾病,抗病毒治疗期间也未发生机会性感染。

抗病毒治疗后CD4的变化情况:在治疗过程中,除5例患者抗病毒治疗不足3个月未检测CD4细胞外,其余20例患者CD4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15例患者的CD4细胞上升200以上。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组的平均增长数大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组,见表1。

治疗前后,患者的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患者血象与生化异常率比较,见表2。

患者治疗前后计量效果观察:患者服用抗病毒药前,进入治疗的时点为治疗前;治疗后是指病例2012年2月29日前最后1次检查。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下降(P<005),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总淋巴细胞、血小板、血肌酐、血尿素氮、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糖、血淀粉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均无明显变化(P>005)。见表3。

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头痛2例(8%),乏力、疲倦5例(20%),恶心、食欲不振8例(32%),皮疹4例(16%)

讨 论

本组资料25例艾滋病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3972±1161岁,已婚60%,性接触+经脉注射感染比例较高。提示处于性活跃期、静脉吸毒人群应作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加强宣传和干预。已婚者多,容易造成配偶及感染,应加强对其配偶和的监测和健康教育。

HAART可使患者血浆中的HIV 载量快速下降,并使外周血CD4+T细胞上升,从而达到抑制病毒复制和免疫重建[5]。本组资料显示,25例患者行HAART治疗后,CD4细胞计数呈明显增长,治疗前后患者CD4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治疗前CD4细胞数>200的患者其CD4细胞的增长明显高于治疗前CD4细胞数<200的患者,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但是由于本组患者少,治疗时间短,还需要大样本、长时间观察。

从血象和生化结果看,艾滋病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明显降低(P<005),白细胞血肌酐、血尿素氮等其他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抗病毒治疗时间较短,尚未发现患者肝、肾功能变化。目前常用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中,AZT导致的不良反应是贫血[6],因此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血常规。

不良反应主要是食欲不振、疲倦和皮疹,经对症在处理后缓解。皮疹主要是NVP引起,NVP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皮疹和肝损伤[7]。为减少肝损伤和皮疹等不良反应,在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时,应尽可能避开NVP,首选EFV。

参考文献

1 童巧霞,罗端德.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6,9(3):4-6.

2 陈仕晓,毛碧容,朱帆,等.51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分析[J].华西医学,2009,24(3):661-663.

3 中国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关键免费抗病毒治疗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 张福杰.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9-50.

5 孙建军,郑毓芳,张仁芳,等.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CD4+T细胞数长期较低的原因分析[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9,8(4):420-422.

6 张维江,于红.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其不良反应[J].中国综合临床,2001,17(10):733-734.

7 钟崇方,王芳,叶恒波,等.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不良反应探讨[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9,6(15):29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