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组合》的探究式学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组合》的探究式学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本节课的安排及讲学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例题与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完整全面,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拓展延伸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篇成功的探究式教与学的案例。

【关键词】 探究式学习 主导 主体 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2-023-01

一、主题与背景

探究式学习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美国著名的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提出的,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特点是:

(1)学生学习主动,能有兴趣、有信心、有责任感地探索和解决问题。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自主活动,在教师的主导下自我控制学习的整个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对他们的思想观点的尊重和鼓励。

(2)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习效率高。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完全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来获取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和搜集到的资料、积极主动的联想、类比和再创造来认识问题,并体验各种各样解决疑难问题的情境,甚至经历失败的过程。对这些从实践中自主探究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和运用。

组合》内容位于高中数学(苏教版)选修2―3中第一章第3节,本节课内容为该小节的第一课时。此前学生已学习了“两个基本计数原理”和“排列”,并初步掌握了“加法原理”、“乘法原理”和排列的定义、排列数计算公式。我所任教的班级为高二理科实验班,学生基础好,水平相对整齐,且多次经历过探究学习和研究。

本节课要精心设计“讲学案”,并以此为引导,在教师主导下,通过一定量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首先获取感性认识:现实生活中存在一类只取出而不排序的问题即组合问题,然后再通过合作讨论,归纳、类比,进一步探究出组合数计算公式、组合数的性质,上升为理性认识。探究的模式是:提出问题 确定探究方向 收集信息和资料 得出结论 采取行动。即教师提供问题情境:一个能引起学习者惊异的事件或现象;①学习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来寻求探究的方向;②学习者既要采集信息、资料,又要进行对信息和资料得整理和在加工;③学习者推测结论,并检验结论的正确性;④学以致用,实践(探究)得出理论(知识与方法),理论再指导实践,并进一步完善理论。

二、教学过程、情景描述与分析

【“讲学案”的设计(第一段)】 探索、发现、归纳、小结。

常态思维能力下,学生通过列举后发现两类问题的联系是:都要从个不同的元素中取出N个元素;区别是前者将元素取出后还须将选出的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后者只需将元素取出后并成一组,无须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 少数思维能力很强的同学受表格式讲学案的启发,更是直接一语破的:“左边有序,右边无序,用左边排列问题的答案除掉顺序即可!”,无论何种情形出现,该讲学案的设计都达到了一个预期的目的:教会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性的思想方法方法是“转化思想”。

总之,本节课的安排及讲学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例题与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完整全面,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拓展延伸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篇成功的探究式教与学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