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黄芪针穴位注射治疗慢乙肝临床研究与中医外治理论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黄芪针穴位注射治疗慢乙肝临床研究与中医外治理论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临床观察慢乙肝口服拉米夫定联合黄芪针足三里穴位注射的临床疗效;并以此来探讨中医特色外治疗法的理论基础即“经气学说”,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病提供新的疗法和新的理论依据。方法:将2008年9月-2010年6月期间门诊及住院符合入组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0例,其中男43例,女27例,年龄18~58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加用黄芪针穴位(足三里)注射,分别于治疗后第6个月和第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乙肝三系定量(HBeAg转阴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结果:拉米夫定联合黄芪针穴位(足三里)注射与单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组比较,治疗组各时间点HBeAg转阴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乙肝;穴位注射;黄芪;经气学说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1)12-2695-03

Clinical Research of Acupoint Injection with Huangqi Treating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Discussion of TCM External Treatment

ZHU Qin,YANG Yulin,YANG Xiaole,SHI Weiqun

(Second Afflicted Hospit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CM, Zhejia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e clinical effects of oral administration of Lamivudine and Zusanli injection with Huangqi to treat chronic hepatitis B were observed so as to discuss the theory basis of TCM external therapy, which referred to the theory of meridians and Qi. It could provide new treatment and theory basis for treating chronic hepatitis with both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Objective:70 cases which met the criteria during 9. 2008 to 5.2010 both in clinic and in hospital were selected, containing 43 male cases and 27 female cases from age 18-58;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given Zusanli injection with Huangqi. HBeAg negative rate and HBeAg/anti-HBe frequency of seroconversion in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pectively in 6 months and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Results:HBeAg negative rate and HBeAg/anti-HBe frequency of seroconversion in treatment group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show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hepatitis B; acupoint injection; Huangqi; meridian-Qi theor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1-07-31

基金项目:浙江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2009GA005)

作者简介:朱勤(1956-),男,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医临床。病毒性肝炎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具有流行广,传播途径复杂,发病率高等特点。其病程迁延,尤其是乙型病毒性肝炎,部分易转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球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3.5亿人,其中三分之一在中国,我国的研究资料显示,慢性乙型肝炎(CHB)在5年内约有6%~20%进展至肝硬化[1]。该病较为复杂且难治愈,目前去除诱发因素或治疗原发性疾病仍是阻止其发生和发展的最根本途径和最有效措施。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外治法日渐显现出其优势。传统中医治疗有诸如清热解毒、理气活血、养阴益气之类的内服药,部分患者长期服用汤剂或中成药无意间增加了胃肠道的负担,不同程度地加重恶心、纳呆、腹泻等消化道症状[2],慢乙肝中医外治法具有起效快,副作用少,局部疗效优于内治,简便价廉等特点,它拓展了给药途径,无需经过肝脏代谢,不良反应少,与内治法相得益彰,展示了中医药多途径多靶点治疗疾病的特色[3],加速了患者的康复,临床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前景。因此探讨多途径、多靶点的中医外治疗法成为了中医特色治疗的热点。而“经气学说”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医特色外治疗法的发展。黄芪针足三里穴位注射正是在“经气学说”指导下的中医特色外治疗法。我们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其在提高慢乙肝患者抗病毒应答率方面确实有一定的效果,现将该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与入选标准

本病种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00年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及2005年12月制订的《慢性乙肝防治指南》进行诊断,并参照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主编的《浙江省中医医院单病种诊疗规范》中“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与中医辨证论治内容。

(1)我院门诊及住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程>1年,血清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ELISA法),HBV DNA基因拷贝>1×103/μL(PCR荧光法),血清谷丙转氨酶(ALT)80~200u/L。临床症状:乏力、纳差、腹胀等。

(2)中医辨证属肝郁脾虚证:胁肋胀满疼痛,胸闷善太息,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纳食减少,脘腹痞闷,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大便不实或溏泻。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脉沉弦。

主症:①胁肋胀痛。②腹胀便溏。

次症:①抑郁烦闷。②身倦乏力。③舌淡有齿痕。

辨证要求:具备主症①②者,即属本证;具备主症①及次症4项中任何2项者,即属本证;具备主症①及次症②③2项者,即属本证;具备主症②及次症①者,即属本证。

剔除病例:使用其他免疫调节剂者;未按规定完成疗程者;未能按医嘱定时定量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者。对观察前3个月使用过其它抗病毒药者予以排除,并排除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其他肝病者、合并肝硬化或疑有肝细胞癌者、血肌酐>正常值、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2 研究对象与分组

符合上述诊断与入选标准,同时符合抗病毒指征的患者共70例。入组者为2008年9月-2010年6月期间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病科门诊和住院部就诊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其中男43例,女27例,年龄18~58岁。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35例(黄芪针足三里穴位注射联合拉米夫定口服抗病毒治疗及其他护肝对症治疗):其中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35.6±13.2)岁。

对照组35例 (拉米夫定抗病毒及其他护肝对症支持治疗)其中男22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36.9±11.3)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黄芪注射液穴位(足三里)注射2mL,每周2次,疗程6个月。此外,以上两组均给予拉米夫定片产(葛兰素史克公司生)100 mg,1次/日口服和一般护肝对症治疗(甘利欣针、丹参针、泰特针、护肝宁片等)。治疗两个疗程。

1.4 重点观察指标

乙肝三系定量(HBeAg转阴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分别于治疗6个月,12个月进行检测乙肝三系定量。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统计学分析软件,作t检验,χ2检验。

2 研究结果

HBe血清转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 论

3.1 中医外治法的理论探讨:“经气学说”

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之径路,亦为病邪出入之道路;经络乃脏腑之延伸,其运行于经脉之气为经气,属人体的正气范畴,经气源乎脏气,脏气借经气以互相通应,是故经气之变化关乎疾病之转归。而经气在十二经脉中各有其分布规律和特点,《素问·皮部论》曰:“皮有分部”;“皮者,脉之部也”,“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皮部”就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经气散布所在。此处之“皮部”为经气散布之处的泛称,它可以是经络之腧穴(如期门、肝腧、足三里等);也可以是脏腑经气在某一局部之汇聚处(如耳部、脐部等);也可以是某处之皮肤黏膜(如鼻黏膜、肠黏膜)。因此可以通过辨病、辨证来确定病变脏腑经气失调之“皮部”所在,用各种物理方法(如针刺、灸、推拿等)刺激经气失调之“皮部”来调整相关病变脏腑之经气,以恢复病变脏腑之气血阴阳平衡[4]。盖经气以通为要,经气通则气血阴阳畅通,诸病自除。清代医家吴师机认为“草木之菁英,煮为汤液,取其味乎?实取其气而已。……变汤液为薄贴,由其外及其内,亦取其气而已。”是故借助中药之药气刺激“皮部”亦可达到调整人体病变脏腑之经气的效果。盖药气能通调经气,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辨证施治亦为外治之大法。今观慢性肝病之由来与脏腑经气失调关系甚密,故临证外治之法尤当以辨证施治、调经气、通百脉和阴阳为要[5]。黄芪针足三里穴位注射:扶正祛邪、调节免疫功能治疗慢乙肝,正是“经气学说”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3.2 黄芪针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慢乙肝

慢乙肝的治疗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单一药物短期所能解决,抗病毒治疗作为慢性乙肝的病原学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6]。拉米夫定以其对于乙肝病毒DNA较强的抑制作用,迅速抑制HBV的复制,从而控制肝脏炎症及纤维化进展,近年来作为临床一线应用最广泛的抗病毒口服药物。但拉米夫定对正气亏虚,免疫功能低下,缺乏免疫应答的患者疗效欠佳,中医界应该肯定拟米夫定的治疗效果,也不否认拉米夫定的局限性,为了克服拉米夫定的不足,提高治疗效果,联合治疗便应运而生[7]。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慢性乙肝治疗的逐渐规范,中医药治疗慢乙肝的优势变得越来越明显。中医中药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面虽然不能与化学药物的抗病毒治疗同日而语,但其对机体的整体状态通过多靶点、多途径、调节免疫功能、提高抗病毒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慢性乙型肝炎在中医属于肝著、积聚、胁痛等范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故称肝著,因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主要因为感受湿热之邪,邪毒久伏胶着于肝,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血淤滞,临床以腹胀,恶心欲呕,纳差,右胁不适为主要表现。积聚发病之内因为正气亏虚,积聚形成与演变,均与正气之强弱密切相关。《医宗必读·积聚》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景岳全书·积聚》亦曰:“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因此认为慢乙肝的病因病机为:正气亏虚,邪毒内伏。“经气学说”认为 :中医外治调经气补虚之法,尤以选穴和选药为关键。人体360余穴首推足三里穴。孔胜利[8]等认为足三里有扶正培元、抗病祛邪之功;可补脾胃、益气血、扶正祛邪,是回阳强壮要穴。盖足阳明胃经乃多气多血之经络,足三里穴者“足阳明胃经”之要穴也,针刺之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扶正祛邪之功并能激发气血之生化与运行。针刺之法恐其力不足以扶正,故于5ml注射器中加黄芪注射液2ml,以细针管为媒介通过“提、插、补、泻”等手法来刺激“皮部”足三里穴并借黄芪之药气以调节脏腑经气日久终使之达到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扶正祛邪之功效。《本草纲目》载“耆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者之长故名……”盖黄芪者“补气诸药之最”也,归肺、脾、肝、肾经,尤善补脾肺之气,今针药并用药气相通则扶正祛邪之力甚强也。现代医学认为慢乙肝患者同时存在着红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障碍,在合并感染时,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下降较无感染组更为明显,而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则无明显差异,说明感染可使红细胞老化或受体受损,或红细胞过氧化损伤,以致发生原发性红细胞功能受损。诸多研究表明黄芪具有抗肝损伤作用,能促进肝细胞白蛋白合成,抑制间质胶原细胞合成,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诱导干扰素生成,增强人体免疫、防止肝糖原减少.黄芪及其复方制剂在动物实验、临床试验以及肝星状细胞实验中均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阮永队等对于黄芪注射液促进机体免疫活性、促进干扰素诱生、抑制病毒复制等持肯定态度[9]。我们对2008年9月-2010年6月期间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病科门诊及住院(病程>1年,血清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HBV DNA基因拷贝>1×103/μl,血清谷丙转氨酶80-200U/L;临床症状:乏力、纳差、腹胀等;中医辨证属肝郁脾虚型同时符合抗病毒指征)的7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拉米夫定联合黄芪注射液穴位(足三里)注射[10]组较单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组更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食欲,并能显著提高患者HBeAg转阴率和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华建平.重视乙肝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J].肝博士,2009,3:25.

[2] 施维群.肝硬化治疗的中医特色优势及展望[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618-619.

[3] 杨育林,施维群.慢性乙型肝中医外治法探究[J].中医外治杂志,2010,3(19):54-56.

[4] 杨育林.从经气角度阐释中医外治法本质[J].光明中医杂志,2010,25(11):2095-2096.

[5] 杨育林.施维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J].中医杂志,2011,52(3):247-248.

[6] 江军,缪晓辉.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应用前景\[J\].现代实用医学,2007,19(1):4-6.

[7] 楼孝惠. 中药配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策略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12):85-86.

[8] 孔胜利,张维彬,李成林,等.大剂量乙肝疫苗穴位注射治疗HBV携带者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5,15(5):262-263.

[9] 阮永队,莫冰泉,宁晓军,等.肝炎灵加黄芪注射液穴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6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4,36(8):25-26.

[10] 杨育林,施维群.施维群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证经验[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0,20(4)238-239.省略 &

电话:010-62219211传真:010-62222508网址:www.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