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墨凝思韵,绘意人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墨凝思韵,绘意人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墨溯源

早在商周以前,墨就已经作为一种黑色颜料,开始用于书写。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墨是1975年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墨块。据宋人李孝美在《墨谱》中记载:最早的墨是用漆和石粉所做。陶宗仅在《辍耕录》卷二十九中云:“上古无墨,竹挺点漆而书。中古方以石磨汁,或云是延安石液。”他们所讲的墨就是古代的“石墨”,它是最原始的墨,用天然石炭所制成,使用时从研石在砚石上磨成粉末,再渗以水融成墨汁使用。

秦汉是墨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这时出现了松烟墨。松烟墨就是用松木烧出的烟灰,再拌之以漆、胶制成,其质量远远要胜过石墨。但是这时期的墨没有制成锭,而只是作成小圆块,它不能用手直接拿着研,必须用研石压着来磨,这种小圆块的墨又叫“墨丸”。到东汉时发明了墨模,墨的形式趋于规整,从小圆块改进成墨锭,它经压模、出模等工序制成,可以直接用手拿着研磨。汉代的墨很珍贵,一般人是很难得到它的。当时已形成了全国制墨中心,即渝麋(陕西省千阳县)。

三国时,我国的制墨业进一步发展。当时西安人韦诞,工书法,善制墨,所制“仲将墨”或“韦诞墨”已被史书记载。

唐代制墨业空前兴盛,制作益精,名匠辈出,制墨中心从陕西地区扩大到山西、河北,其中以河北易州最有名。在唐末乃至历代各朝中最负胜名的制墨大师奚超,就是河北易州人。唐后期,奚超等人因避战乱迁居歙州,与其子奚廷圭以黄山松烟为原料,改进调胶、捣松等工艺,所制之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声名大作,因此得到南唐李后主赏识,赐姓李,并封李廷圭为墨务官,李廷圭墨由此扬名天下。

中国最为有名的墨是徽墨。宋徽宗宣和三年,歙州更名徽州,辖歙、休、夥、祁门、绩溪、婺源六县,制墨业形成了“家传户习”的盛况,自此,墨便统称“徽墨”。徽州成为当时中国的制墨中心,徽墨也成为了墨中之精品,誉满天下。

清代,是徽墨的又一个新时期,这时出现了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四大墨王”,并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之说。曹素功早期凭借明末著名制墨家吴叔大的墨模制墨,改“玄粟斋”为“艺粟斋”,创制了“紫玉光”、“天琛”、“千秋光”、“天瑞”及集锦墨“豹囊丛赏”等名贵之墨,走上了徽墨之冠的宝座。汪近圣,原系曹素功家的墨工,后在徽州府城开设鉴古斋墨肆,其墨雕之工,装饰之巧,无不备美。汪节庵为歙派制墨业代表人物,善集锦墨。四大墨王中最后一位是胡开文,是徽墨休宁派制墨业的后起之秀。原店在休宁,乾隆四十七年在安徽海阳、屯溪两处开设墨肆,由长子、次子主事。同治三年四世孙在芜湖创设“沅记胡开文”。光绪年间五世孙胡祥均在上海开设“广户氏胡开文”。尔后,胡氏后裔又在歙县、杭州、广州等十多座城市分设墨店。至清末,胡氏墨风靡神州,行销世界,胡氏的“苍佩室墨”是其代表作。

墨之种类

以制作材料论,墨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种类。漆烟是墨之上品,乃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十余种名贵材料制成。而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等特点,更有“一点如漆、万载存真”之美誉,是书画家的必备用品。

以用途区分,墨大体可分为贡墨、文人自制墨、集锦墨与零锭墨等类别,各擅其美。据乾隆《歙县志?食货志》载,墨除供品外,可分为文人自怡、好事精鉴、市斋名世三大宗。其中贡墨与文人自制墨为歙县墨商把持,集锦墨为休宁商人所操控,而零锭墨即平民用墨则由婺源墨商掌握。由于胡开文的崛起,休宁夺取了歙商制墨的领地。

早期文人自制墨,以南唐韩熙载制“麝香月墨”与宋苏轼制“雪堂义墨”为代表。时至清代,文人自制墨达到高峰。大批文人雅士、书画名宿、社会名流纷纷将自己的情趣、爱好、追求,寄托于朝夕相伴的文房用具中,自行设计墨的款式、造型、图案,再交由指定的墨店生产。文人自制墨一种是作为赠人或自存的佳品,有上款、官衔、职务等。如:某某清玩、清赏等。而文人自用珍藏玩赏之墨。墨面不但有斋号室名,更有诗词佳句以及自己得意的书画作品、历史典故、风景名胜等题材。常署某某珍藏、家藏、藏烟、书画墨等。其形状不仅有长方形,还有古钱形、瓦当形、仿古器形、古琴形、银锭形等,不一而足,甚具情调。

从文化品位与含量角度考察,自制墨最能体现士林雅趣。文人学者、书画名流、达官士绅往往要求墨家按自己的意愿情趣订制、题铭,甚至自己亲手制作,文化主体性甚强。如为结交馈赠而制者,如曹寅制“兰台精英进呈墨”、吴守墨制“兰樵主人藏墨”等;为自用精鉴日珍藏者,如宋荦“绵津山人鉴赏”墨,梁清标“樵林书屋”墨,纪晓岚“观奕道人吟诗之墨”等,均价值连城。因是按需订制小批量生产而需要刻模,所以其烟料、花纹、做工精制周到,多因百年如石,一点如漆、宜书宜画等优势而备受青睐,成为后人苦苦寻觅的精品。

清代,文人自制墨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突破了前人窠臼,大大提高了墨文化的内涵和品位。题铭内容或反思历史,彻悟人生;或期许腾达,盼望长寿;或寄托情怀,自矜清高;或洁身自好,孤芳自赏;或吟风弄月,感物伤怀等等,全面反映出传统时代文人雅士的真实心态。

因墨在文人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所以多有前人专门著述传世。如宋代李孝美的《墨谱》、姚贯之的《墨经》,明代沈继孙的《墨法集要》、程君房的《程氏墨苑》、方于鲁的《方氏墨谱》、麻三衡的《墨志》;清代曹素功的《曹氏墨林》、汪近圣的《鉴古斋墨薮》;今人周绍良的《蓄墨小言》、《清墨谈丛》等,为后人全面深入了解墨史、墨趣,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墨之功用

毋庸置疑,墨的功用首在书写。届时需要研墨。步骤是先将清水滴入砚池(亦称墨海),一手执墨,便可研磨。食指要放在墨顶,拇指与中指夹在墨条的两侧,使之与砚池摩擦。开始时按压稍重,研磨时用力要轻,且既慢又匀。所谓“磨墨如病”,意指迟缓之节奏也。因快则打滑,反而不美。方式大致有三:一为垂直推拉,前后研究;二为斜角度前后或圆旋转研磨;三为不规则随意研磨。而无论那种磨法,均无须过于用力,否则无法磨出光泽。闺秀少女,最宜磨研,动作舒缓,神态怡然,诸美齐备,风雅无边。所用之水,最好是井水、泉水,要新鲜清澈。反复研磨,墨汁可成。所需墨大量,则要将磨好的墨汁移于另外容器。砚池之宿墨腐败后须清除洗净,不应加水再磨,不然徒劳无益。墨的浓度,因用途不同而稍有差异。过浓则枯涩,过淡则洇纸。中华自古“书画同源”,尤其在国画领域,有“墨分五色”之说,用不同层次的墨色即“浓、淡、干、湿、焦”来表现自然界缤纷的色彩。而五色之分,关键便在于墨之浓度。

在医学领域,墨曾长期被用作中药以疗疾。据周作人《鲁迅的故家?病》载,鲁迅之父因病吐血。“根据‘医者意也’的学说,中国相传陈墨可以止血,取其墨色可以盖过红色,于是赶紧在墨海里研起墨来,倒在茶杯里,送去给他喝。……这以后却也不再吐了。”看来还是有些效力。

从实用角度言之,墨汁的发明可谓功莫大焉。清同治四年(1865年),湖南湘乡书生谢松岱来京就读于国子监,因深感研墨受取水、砚台和温度等条件制约,又耗时不便。若需急用,难免手忙脚乱,有失大雅也。松岱经过“屡试屡误、屡误屡悟”,终于研制出可以与墨锭媲美的墨汁,墨色光洁,耐水性强,不洇纸,不褪色,幽香沁人,使用方便。于北京外城琉璃厂开店销售,并很快被使用者接受并获好评。

松岱自书楹联“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并取联首各一字,取店名为“一得阁”。“一得阁墨汁”之创,具有划时代意义,并一举名扬于天下,产品遍布神州大地及海外。作为老字号与文化品牌,“一得阁”至今仍存,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墨与文人雅士朝夕相伴,在记述历史、传播文明,抒感、承载艺术等方面助人多多,形成了完备高深的中华墨文化系列。而今,因书写方式的改变,作为我们的老友的墨,已与我们渐行渐远。但我们不会忘记它曾为中华文明做出的贡献,而认真梳理其来龙去脉,无疑也是弘扬墨德、延续墨趣的方式之一。

墨之典故

羲之吃墨

王羲之自小就开始学习书法。据说就连他平时走路,也随时用手比划着在身上练字,日子久了,连衣服都划破了。

为练得一手好字,王羲之整天都在书房里练字,甚至废寝忘食。有一次,他照例一拿起笔来,就忘了周围的一切,兴致越写越高。从早上写到晚上,又从晚上写到深夜,夫人端来了饭食,凉了又热,热了又凉、他也顾不上吃。有一个字,他写了不知多少遍了,始终不满意.于是再写。他就这么个脾气,任何一个字,甚至一笔一画,不练到自己满意的地步是不会罢休的。这样,不知不觉,迎来了雄鸡的第一声啼鸣,他这才感到,是该歇歇了,肚子的确饿了。他随手抓起一个馒头,蘸着一碟豆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因为这种吃法简便,可节省不少时间。吃着吃着,他忽然皱起了眉头。原来,他对刚才落笔的一个字不满意,觉得需要改一改,于是一边用馒头蘸着“豆酱”咀嚼着,一边继续练字。

这时,夫人又走进来劝他休息,一看,先是大吃一惊,接着“咯咯”地笑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王羲之聚精会神地练习毛笔字,一只手抓着馒头不知不觉伸到了砚池里,沾着墨汁吃起来,显然,他是错把墨汁当成豆酱了。王夫人笑着拿来铜镜,王羲之一看,只见满嘴是乌黑的墨汁,不由得也哈哈大笑起来。

茶墨俱香

北宋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坡(苏轼),在一次斗茶比赛中得“白茶第一”。史学家司马光问他:“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君何以爱此二物?”东坡笑而答曰:“奇茶妙墨俱香。”“于是,茶墨俱香”遂被后人传为美谈。

中国士大夫、文人画家,以茶会友,以茶论文,以茶抒怀遣兴,茶与墨(书画)从而结下不解之缘。茶道是一种意境,一种精神修养,以此融入艺术作品、赏画与品茗,相济相伴。历来画家如赵孟、唐寅、文征明等人以茶为题材,以茶道为意境,留下不少书画佳作。

近年上海国画教育家黄若舟,曾经假上海豫园湖心亭茶楼举行“茶画缘”,展出国画作品。江西画家胡定元,以《黑池飘茶香》为题,创作128幅大型茶文化组画,盖“茶”字由“艹”、“八十”、“八”所数组成。此组画在“94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期间展出。温州画家林晓丹的《品茗图》和《茶道图》引起日本、韩国、新加坡、茶人的青睐。 “95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期间,又举办“茶墨俱香书画展”,有几十位书画家的作品参展,丰富了“茶墨俱香”的内涵。

惜墨如金

惜墨如金,原是画史评论北宋山水名家李成的绘画艺术时所用的成语。李成,字咸熙,长安人。原是唐代皇室,五代时避乱于山东营丘,故又称李营丘。李成学问高深,为人磊落不凡,但仕途失意,寄情于山水之间,对权贵采取不结交的态度。一次有位姓孙的显赫人物慕名求画,李成断然拒绝,那人只能用别的方法搞到其画。当李成在其家看见挂着自己的画,便愤然拂袖而去。这在当时,被士大夫看作是人格高尚的表现。

李成的山水画出自荆浩、关仝。所作山水,题材内容十分宽泛:“所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荣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间、水石,风雪晦明、烟云雪霄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李成尤其喜欢雪景寒林,人们甚至以李寒林相称。李成画古木寒林,树与坚韧瘦削,小枝挺劲有力,简直有点像武将起舞,有铮铮骨气;画山石勾皴不多,山峦好似“运动”,“气象万疏、烟林清旷。”他的画用墨不重,轻淡如在烟雾中,显得飘渺幽清,故有“李成惜墨如金”之誉,这正是“惜墨如金”的出典。

现演变为中国画术语,意即用墨要恰如其分,不可任意挥霍,尽可能做到用墨不多而表现丰富。后指写字、作画、作文态度严谨,力求精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