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与儿子“分居”

儿子玮玮快5岁了,烦人的事日渐增多。比如每天晚上,他非要跟我们睡在一起不可,而且必须安插在我和他妈之间。我知道,这是儿子长期养成的习惯――打出世,他就这样跟我们睡在一起。

这种“难舍难分”,小的时候还可以,可如今儿子大了,问题就显得严重起来。且不说三人同睡一头之拥挤,因被子盖不全弄得感冒也是常有的事。这些还不算啥,更要紧的是儿子睡在中间,严重影响了我和他妈的“”。有时,他甚至直接干涉我们的“内政”。为此,我曾数度晓之以礼,动之以情:儿啊,你爸的和卵子结合才有了你,所以你爸和你妈同床是好事,请你不要干涉。没想到,儿子全然不睬这一套,不仅一点没放松对我的警惕,而且视我为“大坏蛋”,一旦发现我对他妈有所行动,马上奋起反击,好事常常被他搅得一塌糊涂……

看来,与儿子“分居”势在必行。为了我和他妈有一个幸福的中晚年,为了培养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我们下定决心,并开始着手准备。首先,为儿子清理、布置一个小房间,又购置一张小床。我对儿子说:儿啊,以后这房间就是你住的了,这床也就是你睡的了。儿子惊问:那你们呢?我说:我和你妈睡大房间。儿子立即抗议:我不干!我要跟你们睡!爸爸是大坏蛋!我当然要跟他讲一通大道理,但他就是不答应。我想,上策不行,就来下策,骗!我说:今晚我俩睡这里,好吗?儿子一下子高兴起来。等儿子进入了梦乡,我就悄悄提着枕头回到了大房间……可惜好景不长,熟睡间,我们突然被一阵凄惨的哭叫声惊醒。是儿子在哭!果然,儿子坐在被子上一把眼泪一把鼻涕,还不住地骂:爸爸是个大骗子。唉!

之后,儿子妈出主意说:“这第一步不能跨得太大、太急。把儿子的床移到我们床一块,先分床睡,慢慢达到‘分居’的目的。”此话有理。于是,儿子的床从小房间搬进了大房间。为了让儿子就范,我甚至不惜满足儿子的两大嗜好,干吃方便面和看电视。儿子终于与我们拉钩达成协议。这一晚,我们一家三口都睡得很香,我和他妈高兴万分:照此下去,儿子真正独睡不成问题。可谁曾想到,好不过三!第三天晚上,我们以为儿子睡着了,于是迫不及待地“活动”起来。没料到正当兴头上,脑门忽然一声爆响:“爸爸坏!爸爸欺负妈妈!”儿子不由分说推下我,并迅速占领我和他妈之间的领地,弄得我们非常尴尬。特别是那一声断喝,害得我二十多天举不起来。这事件让我清醒地认识到:在儿子独睡这个问题上,我们虽然迈出可喜的一小步,但还很不彻底,很不稳定!

家长的高招:

我们决心巩固原有成果,继续分析根源,寻找契机。一日,妹妹带着儿子光泽来访。光泽小玮玮几个月,所以两人很玩得来,常常玩得吃饭都要人喊。这让我茅塞顿开:是啊,老有老伴,小有小伴。儿子在幼儿园里有小朋友一起玩,就把父母置之度外。到了晚上,没有同伴跟他玩,自然感觉“没劲”和“孤单”,情感专注到父母身上,以致出现“恋父恋母”情结和“难舍难分”现象。这也许是时下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于是,一个念头在脑海中闪现:何不让玮玮跟光泽一起睡?儿子听说晚上要跟表弟睡,二话不说,满口答应。表兄弟俩睡在一起虽然吵闹了好一阵子,但毕竟安睡了一夜。为了巩固这一战果,我决定暑假让儿子到他姑姑家过,并且要他姑姑安排他单独睡。

妹妹家居水乡农村,景色特别优美。儿子到后就跟表弟光泽打成一片,把我们俩抛到了脑后。回到家,我和他妈都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但这种轻松维持不久,就变得沉重起来。我担心:儿子是否适应乡下生活?是否会与我们感情疏远?儿子他妈说:“要想让儿子独立生活,就必然以牺牲感情为代价。”就这样,一直熬到暑期结束,才将儿子接回家。我们惊喜地发现,经过两个月“上山下乡”的锻炼,儿子像换了个人似地――脸蛋晒得黝黑,但身体壮实了;更重要的是,他生活自理能力加强,晚上不再要求跟我们睡一起了……

儿子终于成功地迈出了独立生活的第一步!

点评

“……所以你爸和你妈同床是好事,请你不要干涉。”

这种性教育颇有些南辕北辙,显然与儿子的“理解”背离。此时此刻儿子关心的并非自己是怎么来的,而是要求满足对父母,尤其是对母亲的强烈依恋。如果照此逻辑,既然父母的精卵结合有了我,你们干吗还要同床?!“……让儿子独睡是培养儿子独立生活能力的第一步。”

这才是让儿子分床睡的主旨。当然此举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夫妻隐私不受干扰,从而有助于提高婚姻质量。

“……爸爸是个大骗子。”

无论大事小事,为人父母者最好避免“欺骗”这一自贬自毁的下策。

“……要想让儿子独立生活,就必然以牺牲感情为代价。”

言过其实了!要想儿子独立生活,并不必然以牺牲感情为代价。反省我们很多家长,一方面抱怨子女娇骄二气太重,另一方面却沾沾自喜孩子对自己的“难舍难分”;若孩子真有一点独立的企图或表现,则马上“很不是滋味”。“种瓜得瓜”,孩子,尤其是幼儿其实是父母塑造的产物。

我们和作者一样,高兴地看到原先那个娇憨蛮横的小男孩在父母的精心引导下,“终于成功地迈出了独立生活的第一步”!从分床独睡这一看似小却意义重大的起步开始,一波三折,作者满怀爱怜但绝不轻言放弃。家庭教育从来没有一定之规,每家有每家的创意,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个性;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与独立生活能力应当是家庭教育的普遍原则,而且是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

也许不是每家父母都有送孩子“上山下乡”的条件和机会,但为人父母者只要下定决心,总可以发现和创造教育孩子的新环境。哪怕屋子还是这间屋子,人还是这一家三口,只要父母的教育思想端正了,充满教育力量的新环境就可能诞生出来。我们特别赞赏作者意识到“老有老伴,小有小伴”――同龄伙伴群体的教育潜力。同龄人的示范榜样、同龄群体的舆论压力以及儿童向同龄群体认同的主动积极性是教育的巨大力量。家庭教育要善于利用这一丰富的教育资源。点评者:耿文秀(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