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标下中职教育的发展前景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标下中职教育的发展前景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主要围绕着新课标下中职教育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介绍,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实际情况,对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专业技能。与此同时,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些目标,还要针对这些目标进行教育改革,为学生打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新课标;中职教育;发展前景;教育改革

一、中职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中职教育也逐渐发展起来。例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随着此处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转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中职院校的规模也不断地扩大。到目前为止,鄂尔多斯有八所中等职业院校建立起来。但是社会经济的转变意味着科技水平的提升,所以必须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但是传统的中职教育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需求,中职学校应该对教育模式进行深入改革,为中职院校与学生的未来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实现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升办学水平,大力推动中职教育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也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社会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地转变当中。社会的发展与职业教育密不可分,为了实现当地现代化的发展,当务之急是发展中职教育。所以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对鄂尔多斯的中职院校进行了大量投资,不断扩大中职教学规模,提高教学师资力量。但是在中职教育中仍然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所以,在响应国家政策的同时学校也要在各个方面进行教育改革,从而推动中职教育的发展。

1.明确文化课定位,大胆进行文化课课程改革

根据多年的调查数据统计得知,文化教育水平一直停滞不前的主要影响因素大概包括三种:(1)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

高,教育部门对高中教育的普及严重影响了中职院校的生源率,在某些方面也导致学生的质量呈下降趋势。(2)在中职院校,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太多,专业知识含量高,内容复杂不易理解掌握,而教育方式一成不变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3)在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作用不够清晰,有时对于文化课程过于基础化,有时对于专业知识方面仅仅只是片面地重视工具的重要性,过于看重功利性。所以,为了完善教育方式,首先教师要对文化课程进行改革,了解文化课对不同专业的作用有何不同,使专业内容与文化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材施教,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学校应该为学生设置几个有关专业的选修课,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

2.强化专业课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

能力

在我国,高中教学与中职教学的最大不同就是专业课程的不同。我国教育部门对中职高校作出规定,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要将专业课程与文化课程的授课时间控制在6∶4左右,在专业课

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时间占总时间的一半,并且要在刚入学进行综合实习活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很多企业的经济管理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着,所以为了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学校应该时刻掌握社会经济建设的动向,针对不断调整的市场经济结构,以现代化专业建设为基础,对学生的专业课程教育方式也随之作出调整,从教育体制、教学课程、教育方式等多方面进行革新。

3.重视实践性教学,加大实验实训设备投入

由于我国实行“科考制度”,教师和学生对学习成绩极其重视,从而导致我国的教育存在着片面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的弊端,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实践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学生专业技能高低的表现平台,所以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加大对学生实验设备与实践场地的投入,保证学生正常的实践课程能顺利完成,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虽然现在在这一方面学校已经进行改革,但是学校的资金有限,所以学生依然处于实践机会短缺的状况,所以各大学校应该相互交流,互帮互助,教学设置相互共用,为实现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4.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所以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学校应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由于社会新鲜事物的不断涌现,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应该经常对教师进行培训,开展教研活动,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与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

随着现代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在中职高校的学生要想在未来有一席之地,必须有过硬的专业水平,所以对中职院校进行教育改革是迫在眉睫的,只有这样中职教育才能在未来的教育事业中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天伦.中职学校管理的目标激励分析[J].中国教育学,2005(6).

[2]苏敏.时职业学校学历与培养目标的探讨[J].中国职业教育,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