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新课程走进了师生们的生活。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很多教师重树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使用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教学方式朝着更好的方向转变。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实行以“启发-探究”为特征的新的教学方式,这对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启发-探究式 ;新课程教学改革激发兴趣 ;参与能力 ;互动教学

1 对目前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状况的反思

较之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的中学数学教学,目前我国的中学数学教学已经有了不小的改观。但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和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教师讲授轻学生体验,数学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独自式的讲话,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知识的结论性给予,以教师为中心,形成数学能力的权威定势,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个性发展。第二、重课内轻课外,以书本为中心,造成思维中的唯书本定势;强调统一性,忽视个性,造成思维中的从众定势。数学教学过分追求逻辑严谨和体系形式化,忽视了有助于学生解决日常问题的内容学习,抑制了正在发展中的青少年应有的活性与灵性。第三、重逻辑思维轻实践能力,传统数学教学重视教师对双基的教会,忽视了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致使作为素质教育核心的实践能力在学习目标中成为体现最薄弱的环节。

由此看来,目前我国的中学数学教学的“封闭”色彩还比较浓厚,在这种教育影响下,尽管我国中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基本技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中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数学应用能力、数学创新精神等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培养,严重违背了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人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越来越多的探究式教学方法被运用到中学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也给中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经过总结,笔者认为以“启发-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关于启发-探究式教学,其实也是一个老话题,而且很多学者对此做过大量的研究,笔者在总结前人对此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实际的教学实践,再次阐发对 “启发-探究”为特征的数学教学方式的理解,针对典型案例阐述具体解决办法,给一线教师以启发。

2 启发-探究式数学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探究一词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也经常会出现,但从理论上来讲究竟何为探究,探究式教学又该如何定义?其实,探究就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而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或过程。那么,启发-探究式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主,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的机会,借助个人和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

其实早在我国古代,就有诸如“启发一探究”这样的教学理念。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提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领会变通,而启发式教学方式的理论基础,也通常被认为是依据孔子这句话中的“愤”、“悱”思想。孔子提出的这种启发式教学其实就是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施教的实际,“愤”和“悱”都是指学生追求知识的迫切心态,“愤”是学生想追求某种知识却不能如愿的焦急不满心情,而“悱”则是指学生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却由于自己不能恰当的组织语言从而不能很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思想的情态。而孔子主张,在学生“愤”的时候,教师应该及时地给学生以指点,在这时学生很有可能得到更多的收获,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悱”的时候,教师也应该及时提醒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对学生有较大的帮助。反之,如果组织学生学习的时机不对,在教学过程中就会事倍功半。

3 启发-探究式数学教学法的实践运用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是老师的教和学习的学共同构成的一个教与学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引导学生的学习,同理学生也要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学习新的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不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如果他们的经验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的需要,就要引起顺应过程,即要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从而适应学习新知识的需要。由此可见,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内容就应该是要学习现实的数学,而不是“为学生的数学”。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已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去改造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在平时的授课中要多增加一些和学生密切相关的或者是学生自己熟悉的具体场景,把数学放到生活中去,以便于学生更好的对其加以理解和应用。

利用启发-探究式数学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使师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形成概念,探讨解法,促进学生抽象的数学思维。在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模式为主要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下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积极交往和互动中,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共同发展。学生通过与教师的对话,与同伴的交流,在社会化的学习环境中,积极思考,表现出高水平的数学思维。例如,如学生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之前,教师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内在联系,在学生回忆边、角元素后,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图,一块打破成三块的三角形玻璃,要想到玻璃店配制一块一模一样的回来,你可以带哪块去就行了?若带Ⅰ去,带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Ⅱ去,带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Ⅲ去,带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这就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富含启发性的问题,它引起了学生深入思考的兴趣,并为学生学习“角边角定理”奠定了基础。当学生经过思考后,要求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带去的玻璃画出复原三角形。于是教师用问题“这样画出来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全等吗?”来引出课题。

对于一些极富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可通过发散性提问、等待时间、适时点拨、表扬与鼓励等多种有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多向探究,有时为了探究问题的需要,可能会影响教学进度,关于这一点,教师应该灵活地把握,力求达到“适度”与“平衡”。

我国数学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依然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理念能给当前的教学改革一些启示。在“启发-探究”为特征的新的数学教学方式理念的指导下,中学数学教学为学生的发展和能力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使课堂教学焕发了新的活力,也能更好的唤醒学生潜能、开启学生心智,更能创新数学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顾泠沅主编:《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

[2] 刘显国主编;《教改教研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8月版

[3] 傅道春主编:《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4] 姚俊、杨兆山主编:《教育概论》,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版

写作小常识:

论文常见模式;总分式(或称总分总式)论说文的全文总体结构一般都是这种结构模式。论证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率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的,即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然后通过对分论点的逐一阐述,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

因而论说文全文结构,往往是“总―分―总”式。议论文几乎篇篇皆是这种结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