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课前预习到课堂投射效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课前预习到课堂投射效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课前预习是全部语文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上课前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初步熟悉课文内容,不断提高独立阅读、理解和欣赏课文的水平,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课前预习;熟悉课文;提高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加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使课堂教学顺利畅通以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一、课前预习能产生课堂投射效应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课前预习有利于产生课堂投射效应。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曾有过这样一段切身感受:童先生大学一年级时,给他上古典文学课的老师操着满口河南口音,而他本人却是福建人,所以一开始听课,他基本上听不懂,为此很烦恼,但后来他采取了一种补救措施,那就是提前预习要讲的课文。奇迹终于出现了,当他再去听老师讲课时,竟然能差不多听懂了。

从“基本上听不懂”到“差不多听懂了”,产生这一奇迹的原因是童先生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预习。“我在听课时就有可能选择自己熟悉的语词将其投射到刘先生(那位文学课老师)话语中去,于是刘先生的浓重的河南语成了我期待听到的话。”这是产生投射效应最真切的例子。

投射是指主体将自己的记忆、知识、期待所形成的心理定向,化为一种主观图式,外射到特定的客体上,使客体符合主观图式,从而产生幻觉的心理机制。

现代课堂教学,由于汉语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因语言障碍而产生的听不懂的可能性极少,但课堂效果差异的因素仍然存在,比如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前后知识的断裂,还有教师自身的原因等。要弥补这一缺陷首先需要课前预习,在每节新授课之前,通过一定的提示,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分析课文内容,进行最初步的理解,以使课堂教学产生投射效应。

二、课前预习引起课堂投射的心理机制

一般来说,我们把学生当作投射主体,课堂内容当作投射客体。教师在针对客体有目的地布置预习内容,主体根据教师提供的预习内容,对客体事先作了浅层的理解,这种理解将成为主体的一种估测(主观图式)――“这段内容,老师将会这样讲解。”而对予无法理解的内容,又将形成“老师会怎么讲”的来自主体的期待。当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主体就将自己对客体事先的浅层理解投到教师的讲解中,教师的讲解在此时成为反馈主体预习情况的信息,这其中包括:1.与主体的估测一致的;2.与主体估测相悖的(主体在预习中不正确或错误的理解);3.主体未曾理解到的――即“老师会怎么讲”这部分。

作为主体方面,对于教师的讲解,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接受,而是把记忆中所提供的材料外射到教师的讲解中,从而使讲解的内容与主体估测一致,得到认同;而与主体估测相悖的,学生主体将通过提出疑惑,由教师予以修正;对于主体未曾理解到的,将引发投射主体全神贯注地倾听教师的讲解, 以满足“老师会怎么讲”的期待。这样,由课前预习到产生课堂“投射效应”成为可能,学生主体对整个课文内容就有了较全面的理解。

三、课前预习产生的课堂效果十分明显

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充分证明,课前预习所产生的课堂效果是非常明显的。笔者曾在两个成绩相当的班做实验,用相同的教学方法新授同一内容的课,只是一个班(甲班)提前布置预习课文,而另一个班(乙班)则没有作预习要求,然后通过教学,教师围绕课堂内容布置相同的综合练习,最后从作业情况发现,甲班的综合练习做对率为96.3%,乙班的做对率为80.7%。另外,从课堂发言看,甲班比乙班的发言次数明显更多,更具有探讨性。虽然这仅仅是一次实验,无法更充分地证明课前预习形成课堂的投射效应,但我们相信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都能体会到预习与未经预习产生的课堂效果的明显差距。

当然,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预习内容必须适量,有针对性,教师必要地作一定的指导和指示,不能使课前预习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要使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自觉地在有根据的基础上去预习、去思考、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