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30载香港电影金像奖:它还年轻,却已老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30载香港电影金像奖:它还年轻,却已老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言“三十而立”,迎来30岁生日的香港电影金像奖,却遭遇着“三十而衰”的尴尬境地。曾经的港片给我们带来过丰富的精神享受。如今逢其式微,30年光阴的“香港制造”,在繁华无数次绽放后,已然老去

回望辉煌与艰难

香港电影金像奖创立于1982年,从最初只设立了五个奖项――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剧本奖、最佳男演员奖和最佳女演员奖,发展到现在的21个奖项;从创立时为了能够请来明星颁奖、领奖,煞费苦心,到现在演员盛装出席,颁奖礼星光熠熠,这个按部就班的电影节,曾经确实大大鼓舞了香港电影人的创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是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吴宇森、徐克、王家卫等类型各异、才华横溢的电影人纷纷横空出世,周润发、成龙、张曼玉等大腕明星也片约不断。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电影每年的产量为200多部,好的年份甚至突破300部。黄金年代的香港电影,不仅产量多,质量也相当上乘。吴宇森的《英雄本色》系列,徐克与李连杰合作的《黄飞鸿》系列,王晶与周星驰的无厘头系列,以及王家卫的《阿飞正传》、《东邪西毒》等,成了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但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港产片大量减产,票房连续下挫,韩国等外埠片商对港片采取抵制及压价措施,导致卖埠价钱直线降低。但演员平均片酬基本是每年翻一倍,每部港产片投资高达2000万到5000万港元,制作周期也大大延长。1997年后盗版猖獗,更是雪上加霜。加之吴宇森、袁和平、周润发、成龙等出走好莱坞,令香港电影元气大伤。在内地电影市场的召唤下,香港导演纷纷“北上”掘金,以“合拍片”拯救香港影市。

港星青黄不接

前年是鲍起静,去年是惠英红,今年是刘嘉玲,3位影后的年龄加起来超过150岁。再往前4年,曾出现过连续由内地女星摘走影后桂冠的局面(章子怡、周迅、巩俐、斯琴高娃)。港产女星青黄不接,张曼玉享受生活,张柏芝相夫教子,林嘉欣和梁洛施虽然天赋极高,都因各自的生活如过山车般纷扰不断,哪有精力来好好演戏?只有刘嘉玲这个老戏骨还在硬撑着,显然今年的最佳女主角颁给她,也算是对她5次提名空手而归的一种补偿,虽然在获得提名的影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刘嘉玲的戏份和角色远远不如李冰冰在剧中吃重和抢眼。

候选影帝这边,除了谢霆锋刚过而立之年外,清一水的“中年灰”――还是周润发、张学友、梁家辉、张家辉这些老面孔。新人枯竭,折射的是金像奖的无奈与悲哀,也是香港影星青黄不接的现实。

多么怀念24岁的林嘉欣一举拿下最佳新人和影后;还有袁咏仪22岁和23岁连续两年封后;梁家辉26岁拿影帝;梁朝伟25岁时获得最佳男配角奖。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曾让金像奖活力四射。然而如今的金像奖,俨然是中生代的天下,个个都是“多年媳妇熬成婆”。香港媒体人查小欣指出,“近年的影帝(刘德华、刘青云、张家辉,任达华)影后(惠英红、鲍起静),都是入行超过30年的老人了。虽然惠英红(她也是金像奖历史上第一位影后)的得奖,我也很感动,但更多是悲凉,悲香港影人的青黄不接。”

文艺还是商业?

金像奖的评判标准一直模糊不定,有着对商业电影表彰的传统,但出于对香港电影文化的责任感,它又必须兼顾推举文艺片的使命。于是,30年来,金像奖在文艺和商业之间摇摆不定。

2009年,许鞍华导演的《天水围的日与夜》拿下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最佳女配角4尊极具含金量的金像奖,但100万元的投资最后换来仅8万多的惨痛票房。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我快完蛋了,都没有人给我投资。”而关于评奖标准的问题,现任金像奖主席陈嘉上解释起来也很无奈:“我们并不是偏文艺片或者偏商业片,评委每年口味是不一样的。如果市场低迷,那出来一部市场反应好的电影,可能大家都会捧捧;如果在很繁荣的时候,可能大家都会去选择文艺片。”

在港片的问题上,争论很多:港片的身份、港片的质量、港片该如何发展、香港影人该坚守还是北上等等。人们普遍认为,港片不如以前好看,一些娱乐不再为娱乐,一些有趣变得索然无味。比如很多内地的港片迷,幼时看的是国配港片,到后来非粤语原声不看。但如今,香港电影还是变了,影迷们只能在探首中缅怀香港电影过去的美好岁月。

小圈子游戏能玩多久?

正如大多数人事先的预测一样,第3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把大多数的奖项都送进了香港电影人自己的包里,分“猪肉”分得也恰到好处,大部分获得提名的电影,都在理所应当的领域获得了自己的安慰。更重要的是,在几个大奖上,既照顾了像徐克、刘嘉玲这样资深老电影人,又成功地推出了自己的未来派――谢霆锋,更在一夜之间,成功造就了两对影帝、影后夫妻(梁朝伟和刘嘉玲、谢霆锋和张柏芝)。如此局面,似乎是坚守并突出香港电影的情怀,但这样的结果,也不可避免地将金像奖继续向着台湾金马奖自己玩自己的小气劲靠拢了。

金像奖什么时候也变得这么小气了呢?曾经香港电影人笑傲江湖,引领的精气神都哪去了?就拿《打擂台》的全胜来说吧,除了情怀和表演,这部小成本影片真的可以说是毫无亮点。格局小气,主题简单,叙事拖沓,小细节挺多,几位功夫大叔的表现也可圈可点,这样的一部自娱自乐型的电影获大奖,实在是难以服众。香港电影人一面北望神州,拿着内地投资,赚着内地票房,却仍旧把奖都发给一些只有香港观众看起来有感觉的小电影。要继续这么办下去,金像奖估计迟早也会边缘化,逐渐沦落成一个区域性的小范围的奖项了。

2002年吴思远说“香港电影已经萎缩,再热闹的颁奖都是一个假象”,那时他已辞去金像奖主席一职。2007年文隽说香港电影“回到繁荣时期是不可能的”,彼时他刚刚卸任金像奖主席。2008年,刚上任金像奖主席的陈嘉上说:“没电影开拍就真的没钱拿,五六千人的香港电影主要从业人员都将处于失业状态。”……

香港电影虽老兵不死,但绝不时髦,今后该何去何从,依旧无解。

香港金像奖奇人梁朝伟最淡定成龙最悲剧

梁朝伟:拿奖拿成“淡定帝”

梁朝伟光金像奖影帝就拿了5次,凭借《人民英雄》第一次拿到金像奖的时候还一脸激动,后来伟仔拿奖拿到手软,他在金像奖上的表现也越来越淡定。在凭借《花样年华》第三次获影帝时,他在领奖台上只平静地说了句“谢谢王家卫,谢谢”,就慢悠悠地走下台。

成龙:一直被提名却从未封帝的“杯具帝”

虽然成龙多次获得金像奖最佳动作指导,参演的电影也拿过最佳电影,但从未拿过影帝,他凭借《A计划》、《警察故事》、《重案组》、《红番区》、《我是谁》和《新警察故事》等影片先后10次被提名金像奖影帝,但每次都铩羽而归。虽然成龙在众多电影中都有搏命的危险特技表演,但金像奖评委们并不买账。

黄秋生:敢把金像奖扔进垃圾桶的最牛影帝

1994年黄秋生因出演电影《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而斩获影帝,但得奖之后的黄秋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风光,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霉足3年”――整整3年没接到电影拍。面对生计和事业的苦恼,黄秋生一怒将影帝奖杯扔进了垃圾桶,事后还是他的母亲去帮他捡了回来。

梁家辉、吴镇宇:玩票也能拿奖的牛人

第20届及第23届金像奖上,吴镇宇与梁家辉分别凭《公元2000》及《大丈夫》获得“最佳男配角”奖,引得香港媒体哗然――因为他们都只演了一天戏,但就这种近乎“玩票”式的客串,却让他们意外赢得了金像奖杯。

许冠英:第一个敢拒绝金像奖的人

第一个敢直接拒绝金像奖的牛人是许氏四兄弟中的老三――许冠英,1985年刘观伟执导的电影《僵尸先生》获得了金像奖的12项提名,参演本片的林正英、楼南光、许冠英全都获得了最佳男配角的提名,但许冠英却明确表示拒绝,理由是,他认为自己是电影的男主角。

张叔平:家里摆满金像奖的人

金像奖获奖最多的人是美术指导张叔平,他一共获得了13个奖项,几乎平均两届就得一次奖。这13个奖项中,有6个是最佳美术指导,5个是最佳服装造型设计,还有两个最佳剪接,该记录至今无人能破。

曾景祥:金像奖出现次数最多的名字

自从金像奖设立了最佳音响效果奖之后,曾景祥这个名字每届都会出现。他是香港著名的电影音效师,其创立的录音室是全香港质素最高的录音室,全世界拥有相同质素的录音室也只有四五十间而已,因此多年来香港众多重要影片,如《无间道》、《头文字D》、《如果•爱》、《新警察故事》等作品的音效制作全部出于曾景祥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