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肝功能反复异常1年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肝功能反复异常1年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病历摘要 患者,女,48岁。主因“肝功能反复异常1年余”于2007年7月14日入住我院。患者于1年前单位体检时查出肝功能异常,ALT 66 U/L,乙肝标志物阴性,B超提示:①脂肪肝;②脾稍大(厚4.3 cm)。平时饮食上予以控制,未用药治疗。2007年6月13日外院查肝功能TBIL 27.2 μmol/L,ALT 147.9 U/L,AST 151.7 U/L,CHO 6.94 mmol/L,抗“O”、类风湿因子均阴性,腹部B超正常。2007年7月14日我院门诊查肝功能TBIL 13.5 μmol/L,ALT 151.6 U/L,AST 162.3 U/L,ALP 382.8 U/L,GGT 269.6 U/L。患者本次发病来无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发热、腹痛、皮肤瘙痒等症状,饮食、睡眠正常,大小便基本正常。门诊以“肝损害原因待查?”收住入院。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家族史:其父亲为高血压、胰腺癌已故;其儿子为乙肝大三阳。无长期服药史,无输血史、献血史及手术史。无酗酒史,无毒物接触史。出生并居住于本地,无疫水接触史。

入院查体:体温37.0℃,脉搏72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30/80 mm Hg,体重84 kg。体胖,神志清楚,精神尚可,发育正常,自动,查体合作。面色红润,巩膜无黄染,两眼内眦无黄斑瘤。未见出血点、皮疹、肝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双肺叩诊呈清音,听诊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音。心界叩诊不大,心率72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饱满、柔软,未见腹壁静脉曲张,无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肝脏肋下、剑突下均未触及,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脾脏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波动感阴性。脊柱生理弯曲存在。四肢活动自如,双下肢未见水肿、无色素沉着及静脉曲张。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肝功能TBIL 13.5 μmol/L,ALT 151.6 U/L,AST 162.3 U/L,ALP 382.8 U/L,GGT 269.6 U/L,TP 69.0 g/L, ALB 41.5 g/L,BS 4.86 mmol/L;乙肝系列:抗HBs(+),余阴性,抗HAV-IgM(-),抗HCV(-),抗HDV(-),抗HEV(-),PCR:HBV-DNA<1.0×103拷贝/ml,PCR HCV RNA

第一次查房

住院医师 汇报病历如上,本病例特点:患者为中年女性,病程较长。要查找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初步分析:①起病缓慢,既往无肝炎病史,结合我国为肝炎高发区,因此首先要排除病毒性肝炎,经消化道传播的甲、戊型肝炎,一般黄疸(目黄、尿黄)及消化道症状比较明显,该患者总胆红素数值正常,无目黄、尿黄、恶心、呕吐典型症状,且甲、戊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故甲、戊型肝炎基本不考虑。②药物性肝炎:患者无长期服用药物史,药物性肝炎不考虑。③酒精性肝病:患者平素不饮酒,酒精性肝病可除外。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体型较胖,既往又有脂肪肝病史,是否为此病。⑤无毒物接触史,故中毒性肝炎基本不考虑。肝功能损害明显,血清甲~戊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均阴性,腹部彩超提示正常。基于上述资料,初步诊断为肝损害,原因待查。

主治医师 同意住院医师初步分析,在此做适当补充。从患者肝功能可看出,ALT、AST轻度升高,ALP、GGT升高明显,也就是微细胆管酶升高明显,而总胆红素正常,TP、ALB合成指标均正常。①就病毒性肝炎而言,甲、戊型肝炎均可致胆红素重度升高并伴有胆汁瘀积,本患者皮肤、巩膜未见黄染,而总胆红素正常,不支持甲、戊型肝炎的感染,且甲、戊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②乙、丙、丁型肝炎在我国多见于明确家族史、输血及血制品史,多有不洁性生活史、修牙史、不洁注射史等。本患者经追问病史均否认以上感染途径。③是否为隐匿型乙型肝炎,肝功反复波动,但PCR HBV-DNA

副主任医师 从现有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不明显,以肝功能异常为主,尚缺乏特异性的诊断依据。引起肝损伤的常见原因有肝炎病毒、药物、中毒、酒精、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性疾病等。此患者无饮酒、中毒史,可基本排除酒精、中毒引起的肝损伤。遗传代谢性疾病要排除,如铜、铁代谢障碍引起的Wilson、血色病,要查血清铜、铜兰蛋白、血清铁、转铁蛋白,以进一步排除。应注意其肝功能的特点:肝实质炎症指标ALT、AST轻度升高,以ALP、GGT升高明显,以微细胆管酶升高为主,提示肝实质炎症和肝内胆管损伤同时存在,可查自身抗体。④此患者为中年女性,此年龄段,病毒标志物均阴性患者,要重点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类疾病要排除。综上所述,对于本患者明确诊断尚缺乏有力的证据,应考虑到其他如自身免疫性、代谢性等非病毒因素致病的可能,采血查自身免疫肝炎Ⅰ、Ⅲ抗体组合,必要时应进行肝穿刺活检,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第二次查房

住院医师 入院后相关检查结果回报,血清铜、铜兰蛋白、血清铁、转铁蛋白数值均正常,自身免疫肝炎Ⅰ、Ⅲ抗体组合结果:自身抗体ANA(1:40)阳性,核周型,AMA阳性,AMA-M2阳性。

主治医师 此患者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PB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其特征为肝内小胆管渐进性破坏和炎症反应,出现肝内慢性淤胆的临床和生化表现,最终可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本病的病因未明,但大量证据显示本病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主要见于中年妇女,起病隐匿,初期可无症状,也可以有乏力和皮肤瘙痒,尤其是皮肤瘙痒最关键,因为引起乏力的因素较多,特异性不强,早期诊断是决定治疗成败的关键。临床表现典型者,病情多已进入晚期。

副主任医师 同意主治医师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病分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较多,其次是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最少。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自身免疫性肝炎以女性多见,尤其是PBC多为中年妇女,男女之比为1:9。怀疑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时,应及时检测抗线粒体抗体(AMA)和M2,若阳性,排除其他疾病即可确诊。PBC是一种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的慢性进行性胆汁瘀积性肝脏疾病,AMA是PBC的血清学标志,其中AMA-M2对PBC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本病最突出的免疫学异常指标,也是最重要的诊断手段,对PBC具有重要的早期诊断价值。患者抗核抗体(ANA)也可阳性,但滴度往往较低。此患者的病情为疾病的早期阶段,最典型的症状有乏力和皮肤瘙痒,此患者确没有;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疾病都像教科书上一样典型,作为临床医生要胆大而心细,突破思维,清楚诊断疾病为最终目的,只有诊断清楚,才能有的放矢。

第三次查房

副主任医师 本病在西方年发病率0.4%~3%,死亡率占肝硬化死亡总数的0.6%~2.0%,近年我国发病也呈上升趋势。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认为可能和病毒、细菌、真菌感染、环境及遗传因素有关,家族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100倍,多数病人自身抗体阳性表明本病和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临床PBC进展一般分为4个期:①肝功能正常无症状期,主要是抗线粒体抗体AMA-M2阳性,无症状,大约持续6年,5年存活率约95%。②肝功能异常无症状期:化验肝功能异常,ALP、GGT增高明显,甚至达正常值10倍或更高。一般无症状,但80%在5年内出现症状与体征。③症状期:最典型症状与体征是皮肤瘙痒和不同程度的黄疸、脂肪泻、体重下降。由于大量胆固醇因排泄障碍反流入血,在组织细胞沉积,形成黄斑瘤,多见于眼睑内眦。60%表现为肝硬化,此期5~10年,5年存活率约为50%。④失代偿期:进展性肝衰竭和门脉高压症,肝脾肿大、腹水、出血甚至昏迷。病人存活时间仅为3~5年。目前研究认为熊去氧胆酸(UDCA)是惟一的有效药物,早期服用效果较好。停药后可出现反跳,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用药。对于晚期出现肝衰竭的病人,肝移植是PBC最终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肝移植1年生存率70%~90%,3~5年生存率60%~70%。

治疗结局及随访

患者口服熊去氧胆酸(UDCA,优思弗),1粒/次(250 mg/粒),3次/日,饮食控制,嘱其多运动,控制体重,3个月后查肝功能TBIL 17.1 μmol/L,ALT 76.3 U/L,AST 47.3 U/L,ALP 259.5 U/L,GGT 138.5 U/L,TP 69.6 g/L, ALB 43.1 g/L。2008年7月3日又采血送检,结果回报:AMA阳性、AMA-M2(+),2009年4月16日我院复查肝功能TBIL 13.4 umol/L,ALT 47.0 U/L,AST 48.0 U/L,ALP 158.0 U/L,GGT 91.0 U/L,TP 80.3 g/L,ALB 45.1 g/L,BS 5.07 mmol/L,CHOL 6.47 mmol/L,TG 1.78 mmol/L,血常规、甲胎球蛋白、尿常规均正常;腹部彩超提示:①轻度脂肪肝;②脾脏肿大(厚4.5 cm)。因近期饮食控制的不好,体重有所增加。现仍服优思弗治疗及随访中。

经验总结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在临床上不易早期发现,易误诊为其他疾病。一般病人被发现时已进展为肝硬化,甚至晚期,有些病人到死亡也没有确诊。如果能使患者在第一就诊时间内确诊,从而及早服用熊去氧胆酸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减少病死率,较少误诊率。对于临床上遇到中年女性,如病毒标志物均阴性,肝功能异常,尤其以ALP、GGT增高为主,一定要考虑到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范畴,排除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早期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意义重大,值得每位医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