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产业内贸易水平越来越成为一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年来,尽管中美汽车贸易发展迅速,但产业内贸易水平却较低。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估算中美汽车产业贸易指数,考察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剖析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的特征。研究得出: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总额超过产业间贸易,但产业内贸易水平仍低于美国;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产品的平均出口单价较低,平均进口单价较高,中国政府应引导汽车企业增大技术投入、引进国际领先技术、加强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汽车贸易;产品差异化;下垂直产业内贸易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9-0034-05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汽车业发展迅速,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创新高,产销量均超过1 800万辆,稳居全球产销第一。同时中国汽车对外贸易也快速发展,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HS编码①第87章(车辆及其零件、附件,但铁道及电车道车辆除外)15种汽车产品的贸易数据,中国汽车产品进出口额由2000年的81.49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878.95亿美元,年平均增速为26.85%。美国是中国的三大汽车贸易国之一,2010年中美汽车贸易额占中国汽车总贸易额的13.18%,而且美国一直是中国汽车第一大出口国。近年来,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发展较快。产业内贸易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一国或地区对于同一产业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产业内贸易理论起源于对发达国家之间相似产品贸易的研究,Harrylyshyn和Civan(1983)研究发现,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又高于非新兴工业化国家。随着以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越来越大,产业内贸易水平越来越成为对外贸易竞争力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已颇多,但是针对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却较少。胡佩尔等(2007)测定了1992―2005年中国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类型,结果表明中国汽车贸易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出口单价低于进口单价,开展汽车贸易的主要动因表现为成本优势和品质劣势。沈玉良等(2007)考察了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并从中选取了市场结构、产品多样化、中美汽车贸易总额和中美汽车工业总产值四个因素来分析对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王梦婷等(2010)通过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各类指标的估算,实证认为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存在品质差异。

二、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发展程度估算

对于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的测算方法有很多,比较传统的、具有代表性的、也是使用比较多的就是Grubel和Lloyd(1975)提出的GL指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IITi=1-|Xi-Mi|/(Xi+Mi)(1)

式中,IITi表示某国特定产业i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Mi分别表示该国i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IITi的取值为0~1,该指数越大,该国的此特定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就越高。若该指数大于0.5,则表明产业内贸易占优势;反之,则表明产业间贸易占优势。

根据公式(1),计算2000―2010年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指数,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指数有提高的趋势,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但是,用两位数的HS编码来估算产业内贸易指数,扩大了同类产品的范围,所估算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偏高。国外学者对产业内贸易指数的传统估算,通常是以SITC②三位数或HS四位数贸易数据为基础来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修正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公式为:

IIT′=∑WiIITi(2)

式中,Wi表示子产品i的贸易权重,即(Xi+Mi)/(X+M);其他字母含义同上。

本文利用HS编码第87章下四位数的15种汽车产品的贸易数据计算的中美各类汽车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8701、8707、8709类产品大部分年份的GL指数较大,呈现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8702、8703、8704类产品在少部分年份呈现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但近两年,随着出口受世界经济的影响而下降,进口却不断增长,这三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降到较低的水平。其余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均较低,产业间贸易比重较高,如8706、8711至8715类产品的GL指数在大部分年份都接近于0,几乎表现为完全的产业间贸易模式。

利用公式(2)估算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指数,修正后的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指数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中美汽车产业贸易指数都比修正前的要低,这十年间,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指数最高仅为0.21,这表明中美汽车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程度很低。

三、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特征分析

(一)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

根据Greenaway和Milner(1995)提出划分标准,产业内贸易可分为水平产业内贸易(HIIT)和垂直产业内贸易(VIIT)。假定Px为贸易产品的出口单价,Pm为进口单价,α为系数,一般为0.15或0.25。若1-α≤Px/Pm≤1+α,则属于水平产业内贸易(HIIT);若Px/Pm<1-α或Px/Pm>1+α,则属于垂直产业内贸易(VIIT)。Giuseppe Celi(1999)又对垂直产业内贸易进行进一步细分,Px/Pm>1+α,则出口产品的质量高于进口产品质量,该产品处于垂直产业内分工的高端,表现为上垂直产业内贸易(UP-VIIT);若Px/Pm<1-α,说明产品的出口质量低于进口质量,该产品处于垂直产业内分工的低端,表现为下垂直产业内贸易(DN-VIIT)。

根据2000―2010年中国对美国15类汽车产品的贸易数据,计算出口单价与进口单价的比值,并假定贸易类型判定标准中的α系数为0.25,则中美汽车产品的贸易类型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8701类产品比较稳定地表现为下垂直型产业内贸易;8702类产品在2006年到2008年间表现为上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说明此类产品在逐渐缩小与美国的差距;8703和8704类产品在大部分年份都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少部分年份表现为下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而8707和8709类产品大部分年份都表现为下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模式。

可见,在中美15类汽车产品中只有6类呈现产业内贸易模式,而且这6类产品基本上都表现为下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同时这6类产品的进出口额尽管在逐年增长,但是占中美汽车贸易总额的比重仍较低,2010年也只有32.25%。这进一步说明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中国汽车产品质量与发达汽车贸易大国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中美呈产业内贸易的6类汽车产品中,8703类产品的进出口额占绝对高的比重(2010年为88.50%),是2005年以来中国对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产品,进口额的比重逐年攀升,现已成为中国从美国进口的最主要产品(2010年进口额所占比重为74.12%),出口额比重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最高也没有达到5%。这类产品只有在2004~2006年由于逆差的比重缩小而呈现产业内贸易模式,之后随着进口额的快速增长,逆差规模不断扩大,又表现出产业间贸易模式。

产品质量差异性是影响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因素,理论上一般借助产品的出口与进口的单价比来表示质量差异,单价也反映了一国的获利水平。由于加拿大和日本是美国的两大主要汽车贸易伙伴国,因此本文选取了加拿大和日本对美汽车贸易与中国对美汽车贸易进行比较,其结果如表5所示。

从出口方面来看,尽管从2000―2010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8703类产品的出口单价在不断提高,但仍仅有日本和加拿大出口单价的4%左右;出口数量高速增长,2007年达到最高数量值545 423辆,是2000年的116倍,但仍只有日本和加拿大出口数量的1/4左右,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出口数量下降的幅度较日本和加拿大而言是最大的(76%)。这种单价和数量上的双重差异充分说明中国乘用车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与日本和加拿大相比存在较大的品质差异。从进口方面来看,中国8703类产品从美国的进口单价是最高的,但高于其他两国进口单价的幅度不大;进口数量也增长迅速,近年来高于日本的进口数量但仍低于加拿大的进口数量。从出口与进口单价比方面来看,中国一直处在小于0.1的水平,而日本和加拿大的出口与进口单价比一直在1左右的水平,这进一步揭示了中国与其他发达汽车大国之间存在的技术、品质差异。

中美其他5类汽车产业内贸易产品的贸易额所占比重虽然只有10%左右,但其大部分是汽车整车,属于高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其进出口单价的比较分析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列举了2005年、2007年和2010年中国、日本和加拿大对美进出口贸易的单价,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中国这5类产品对美出口单价均小于日本和加拿大对美国出口单价,而进口单价却高于其他两国的进口单价。从单价比来看,中国只有8702类产品处于大于1的水平,产品品质在不断增强,但仍小于日本和加拿大的水平,与汽车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中国8701、8704、8707、8709类产品对美国出口与进口单价比远小于1,也都小于日本和加拿大的单价比,尤其是8704类产品(货运机动车辆)的单价比接近于0。这也进一步表明了中国汽车产品质量与发达汽车贸易大国存在较大的差距。

总体上看,中国不是美国这5类产品的主要贸易国,除8709类产品外,其他产品的贸易数量都较少,同时这几类产品的进出口额占中美汽车贸易的总进出口额的比重是最少的几类,说明中国在资本、技术密集型更高的汽车产业的贸易竞争力的不足。但从中国这5类产品的出口额比重都小于进口额比重上看,表明中国在不断向汽车强国引进先进的汽车产品与技术。

(三)中国汽车产业内贸易总体上比美国低

两国的汽车产业内贸易水平在不断提高,中国由HS编码两位数计算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比美国高,2010年中国和美国分别0.99和0.71,如表7所示。通过HS编码四位数计算修正后,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指数下降近一半,而美国在修正前后变化不大。这说明中国呈现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并不是主要贸易产品,而美国的主要贸易产品8703类(占55%)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不断增强,产业内贸易占优势;8704类(占10%)和8708类产品(占25%)都具有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均在0.9左右。

从各类汽车产品来看,美国只有8706、8712、8713、8715类产品不具有产业内贸易模式,而这四类产品都是资本、技术密集性较低的产品,其余具有高资本、高技术密集性的整车产品都具有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中国除8706和8708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比美国高、8705与8709类产品与美国差距不大外,其余汽车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都与美国有较大差距,而且这四类产品以汽车的零附件为主。可见,中国汽车业内贸易水平与美国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四、研究结论及启示

1.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内贸易水平总体上在不断提高,2009年中国汽车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51,产业内贸易已略超过产业间贸易,但是产业内贸易水平仍低于美国。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发展也较快,但修正的中美产业内贸易指数较低,最高仅为0.21,表现出较低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贸易模式仍以产业间为主。中美汽车产品中呈现产业内贸易模式的以整车为主,属于资本、技术要求相对更高的行业,但其进出口额占中美汽车总进出口额的比重较低,并且以低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而占中美汽车进出口额比重较大(50%左右)的机动车辆的零附件(8708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却较低,产业内贸易指数仅在0.2左右。

2. 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产品的平均出口单价较低,平均进口单价较高。总体上,中美汽车产业内贸易产品的出口单价远小于日本和加拿大对美国的出口单价,而进口单价又高于两国向美国的进口单价。中国这6类产品与美贸易的单价比(出口/进口),除8702类产品外,都远小于1,而且都小于日本、加拿大与美贸易的单价比。这进一步说明,与发达汽车贸易大国相比,中国这几类汽车产品处于品质劣势。

3. 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对美国仍倾向于出口劳动密集型的汽车零部件产品(如8708类),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汽车整车产品(如8703类)。由于研发投入较少、研发能力较弱,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因而产品的附加值也较低,中国以价格比较优势来取得市场,但是与发达汽车贸易大国相比却存在品质劣势,这制约了中国汽车国际竞争力及获利水平的提高。因此,中国政府应引导汽车企业增大技术投入,引进国际领先技术,加强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提高汽车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向高端零部件业及整车业发展,并通过跨国、跨区域并购以及生产布局的调整等方式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效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中国汽车产业内贸易更好发展。

注释:

①HS编码为编码协调制度的简称,由国际海关理事会制定,英文名称为The Harmonization Code System(HS-Code)。

②《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李晓钟,张小蒂.中国汽车产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3).

[3]林琳.中美产业内贸易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1).

[4]胡佩尔,杨丽华.基于产品差异性的中国汽车产业内贸易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5).

[5]沈玉良,孙楚仁,方黎三.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及其影响因素[J].世界经济研究,2007,(5).

[6]王梦婷,曹家和,程哲.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研究――以中美汽车产业为例[J].产业经济研究,2010,(1).

[7]Harrylyshyn O., E. Civan(1983),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A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dustrial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A]. Tharakan, Intra-industry Trade, Empirical and Methodological aspects[C]. Amsterdam, 1983.

[8]Grubel H., Lloyd P. Intra-industry Trade: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M].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75.

[9]Greenaway,D., R.Hine and Milner.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Intra-Industry Trade: A Cross Industry Analysis for the United Kingdom. Economic Journal,1995,(11):1505-1518.

[10]Giuseppe Celi.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Intra-Industry Trade: What Is th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UK. CELPE Discussion Paper, University of Salerno, Intaly.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Sino-US Automobile Intra-Industry Trade

Zhang Jianmei, Li Xiaozhong

(Business School,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Abstract: The level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IT) has been increasingly becoming an important indicator for the study of one country's foreign trade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its industries. In recent years, despi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ino-US automobile trade, its intra-industry trade level is still low.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mmodity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IIT index of Sino-US automobile trade, and studies its development from the IIT's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intra-industry trade is in excess of the total trade between the industry, but the level of industry inner trade are still lower than the United States; the average export unit price of car industry trade products is low, average import unit price is highe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guide automobile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vestment increasing, introduce the international leading technology, strengthen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Key words: intra-industry trade; automobile trade;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DN-VIIT